原標題:山海川島,處處流金淌銀
入夏,福鼎九鯉溪景區旅遊旺季開啟。慕名而來的遊客,忙著漂流、CS、拓展訓練,縱情山水,其樂融融。
溪畔,「中國扶貧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民宿、茶行、特產館、小吃店林立,遊人購物、體驗,熙熙攘攘。
可多年前,這裡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苦日子。
窮則思變。挖掘九鯉溪及沿線的楊家溪旅遊資源,「景區帶村」的扶貧模式,牽起赤溪村生態旅遊業,從而帶動農業發展。引進萬博華、杜氏休閒、耕樂源等旅遊企業,投資7800多萬元建設旅遊景區,七彩農場、生態蝴蝶園、九品蓮花塘、峽谷拓展運動等諸多旅遊項目陸續落地開發,遊客激增、人氣興旺,周邊群眾也盡享「景區帶村」旅遊扶貧模式的發展紅利。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館住宿、旅遊產品、勞務服務等多渠道增收,帶動赤溪、杜家兩村近四分之一農戶參與旅遊行業。去年,赤溪村共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近3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96元,同比增長15%;旅遊產業相關收入佔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村集體收入50萬元,同比增長36%。
2016年,赤溪村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鄉村旅遊扶貧觀測點。九鯉溪景區也成為全國「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赤溪之變,讓寧德看到了以旅遊促扶貧的優勢和前景。
近年來,在推進扶貧開發中,寧德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將旅遊發展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綠水青山中找金山銀山,走出一條富有寧德特色的旅遊扶貧之路。
挖掘特色,劣勢變優勢
「老少邊島窮」,寧德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23個省級貧困縣,寧德就佔了6個。但同時,寧德山海資源豐富,集山海川島風光於一身,還有特色獨具的畲文化、茶文化、古文化、紅色文化等,旅遊資源豐富。
5月21日,記者來到福安市穆雲鄉,虎頭、溪塔兩村正舉行一場戶外定向越野賽,全省各行各業近200名選手參賽,讓這片美麗畲村遊客雲集、熱鬧非常。
虎頭,福建赫赫有名的「桃花村」,溪塔則有「最美葡萄溝」。而在多年前,這兩村僅僅是栽桃、種葡萄的窮畲村,秀麗風景養在深閨。
近年來,這兩村聯手邁開了發展生態鄉村旅遊的步子,依靠旅遊扶貧助力,點「景」成金,採摘樂、鄉村遊風生水起。僅今春的桃花季,四十多天花期,接待遊客六七十萬人,帶動了村裡桃花酒、地瓜粉、土雞蛋等土特產的銷售,烏米飯、畲家餈粑、扁肉等特色小吃供不應求,吸金數百萬元。目前,兩村正聯合爭創國家4A級景區,以進一步放大旅遊扶貧的拉動效應。
像虎頭、溪塔一樣,如今,寧德鄉村旅遊遍地開花。如何避免同質化?
規劃先行。根據「一村一品、特色發展」的原則,寧德科學規劃、精準定位,讓村村有景,又彰顯特色差異。目前,全市已有12個旅遊扶貧試點村編制完成旅遊扶貧專項規劃;14個村列入「十三五」期間全市旅遊扶貧開發示範村來推進建設;10個鎮、50個村納入《福建省「十三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作為省級旅遊富民工程重點扶持;117個村列入「十三五」期間全國旅遊扶貧開發重點村來打造。
特色景點如此多,如何串珠成鏈?
首先,讓龍頭領舞。寧德發揮寧德世界地質公園3個核心景區及其他A級景區的品牌帶動作用,捆綁開發和改造提升周邊景域,串點成線、全域興旅,彰顯「景區帶村」效應。去年,該市還策劃推出沿霍童溪、穆陽溪及福鼎市八洋路至蔣太路沿線三條極具農村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鄉村旅遊發展迅猛。
同時,堅持「重點幫扶、典型示範、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思路,重點幫扶古田白溪、周寧吳山底等12個村,並發展福鼎磻溪鎮赤溪村、壽寧下黨鄉下黨村等一批典型,示範引領,打好旅遊扶貧攻堅戰。並培育了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能工巧匠傳承人、鄉村旅遊導遊等一批實用人才,為旅遊扶貧提供強勁人才支撐。
此外,寧德還整合資源,發揮「旅遊+」聯動作用,以產業融合推進鄉村扶貧,打造出一批「生態+文化」「景區+農家」「鄉村+體驗」等旅遊產品。目前,該市創建鄉村旅遊休閒集鎮5個、鄉村旅遊特色村21個、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16家、水鄉漁村22 家、森林人家16家、觀光工廠5家、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個;上金貝、陳峭、廉村等一批鄉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好山好水好增收。
模式創新,村民有獲得感
生火燒飯、穿針引線、織布縫衣……霞浦縣溪南鎮半月裡畲村86歲的雷蓮嬌老人,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最日常的一舉一動,竟是海內外攝影師競相追逐的美麗風景,且還能掙錢!
老人說,自己在這個僻壤窮村苦了半輩子。近幾年,霞浦攝影旅遊產業拉動,半月裡以其原味畲韻鄉愁,走進了萬千攝影遊客的視線。
村民入股,抱團組建民俗文化公司。「攝影導遊團隊+公司+村民」運作模式,讓村裡人人都能成為模特,家門口增收。雷蓮嬌老人也由此走上了「明星」之路。一個攝影團隊拍攝一個小時,一兩百元的報酬,一年三五萬元的收入,讓老人樂此不疲。
半月裡村,也實現由窮山村到美麗畲寨的蛻變,生機勃發。
像這般喜嘗旅遊扶貧碩果的村民、村落,在寧德不勝枚舉。「景區帶村」「紅色引領」「文創扶貧」「村企合作」等一批旅遊扶貧新模式,更是在閩東山海間不斷湧現。
「地瓜當糧草,火籠當棉襖,棕衣當被倒」,曾是下黨村貧困狀況的真實寫照。立足豐富的旅遊資源,下黨村充分挖掘紅色旅遊文化,紅色旅遊、茶旅、農旅、工旅融合發展,並採取村社合作經營、村企聯辦、「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提高精準扶貧效益。2016年,下黨村共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旅遊產業初露頭角,獲「全國旅遊規劃扶貧示範成果」大獎。
村企合作,南山不難。在福安穆雲南山村,旅遊扶貧開啟可喜局面。
北連白雲山風景區,南有後山銀池坪風景地,西接佔溪林場風景區。去年,坐擁美景的南山畲村與白雲山景區公司成立股份制公司,把景區經營理念融入南山村旅遊扶貧工作中,開發南山露營基地。目前,該村已實現人均增收800元,村財增收3萬元,旅遊扶貧成效盡顯。
此外,以旅遊開發為抓手,各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方便。寧德市爭取各類政策資金支持,完善旅遊道路、旅遊廁所、標識標牌等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2016年,在鄉村旅遊專項建設上,全市共爭取省級旅遊專項資金1180萬元,安排市本級旅遊扶貧資金407萬元。
數據顯示,2016年,寧德全市累計接待鄉村旅遊人數1072.69萬人次,同比增長22.7%;累計實現鄉村旅遊收入62.3億元,同比增長24.9%。全市實現鄉村旅遊經營單位帶動就業人近20萬人。旅遊扶貧,正成為寧德扶貧攻堅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