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城市人青睞保健品 流行吃「藥」

2020-12-11 搜狐網

焦慮和不健康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步入亞健康行列 本版圖片均來自網絡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覺得,不規律的生活正在摧毀自己的健康。

  於是,營養健康保健行業火了。吃藥,成了流行。

  從幾年前納豆、褪黑素、葡萄籽精華,到最近的瑪卡、酵素、小麥草、月見草、大蒜素、奶薊、氨基葡萄糖酸等等,層出不窮的新型保健成分讓人眼花繚亂。人們不惜血本,希望買一個健康。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營養健康產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現代快報記者 陳曦 郝多 王穎菲

  吃「藥」族

  「健康套餐」,席捲生活

  補腦力,每天要咽十片藥

  對於剛高考完的南京男生小董來說,高考的結束,除了意味著從大量試卷、習題、背誦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意味著,他的「保健品套餐」也暫告一段落。「從高一吃到高三,不是說不好,就是嫌麻煩。」小董笑著告訴記者,中考後,為了讓兒子「鍛鍊一下、吃吃苦」,爸媽將他送到了百公裡以外的縣中學就讀高中。

  儘管想讓他磨鍊一下性格,但心疼兒子的父母還是對他在外地的情況牽腸掛肚,「怕我每天辛苦,在食堂吃不好,營養跟不上。」因此,從離家的第一天,老媽就在小董的行李裡塞進了幾大瓶蛋白質粉,以及小瓶裝的維生素片、鈣鎂片等等保健品。「我拗不過我媽,又不能扔掉,這些東西挺貴的,只好按點吃『藥』。」

  每天一大早,第一個要吃的就是蛋白質粉。蛋白質粉是一大罐,為了方便攜帶,小董特意將它盛到一個密封杯裡,吃完隨時補充。「味道算不上好吃,我一般是和到牛奶或者豆漿裡,有時候和不勻,就吃粉塊兒,咽不下去。」

  中午吃飯時,種類則更為「豐富」。「飯前、飯中、飯後,都有固定『配菜』,」小董笑笑,「比如鈣鎂片、胡蘿蔔素膠囊和維生素C片,要求『隨餐服用』。」至於吃的順序,也有「講究」,我一般先吃鈣鎂片,因為一下要吃3片,又難咽嘛,所以得在湯最多的時候吃。」隨後是兩片維C,最後是3粒最好咽的胡蘿蔔素膠囊。在這3樣以外,小董每天還需要吃一片天然B族維生素片,以及一粒小麥胚芽油營養膠囊。「這兩個不規定吃的時間,我一般放在飯前或飯後吃,省得忘了。」

  小董數了數,這麼算的話,他一天得吃上6種各類營養品,共10片,以及一大勺蛋白質粉。以至於他都配備了專業「藥盒」,分類放置各種藥片。每天中午吃飯,還要被同學「取笑」一番,「他們一看我拿出來,就逗我,『又加餐啦』。」

  至於功效,小董並沒有特別的概念,「裡面有的是增強抵抗力的,有的是保護視力的,還有的我也說不出是什麼效果,」不過他也坦言,「這3年確實沒怎麼生病就是了,可能和吃這些也有點關係。」他說,幾乎每一盒營養片,都需要200-400元不等,爸媽平時一買都是幾千元,「有次我爸買的藥放過期了,被我媽埋怨了很久。」

  補健康,全家一起吃藥

  和小董不同,南京人小郭從小就和保健品為伴,「我聽說我17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吃鈣片、鐵片還有維C這些。」

  小郭的「保健品之路」和她父母都在一家生產保健品的公司工作不無關係,「我還沒出生前,爸爸就在那裡工作了。」因此,一家人都是保健品的忠實擁護者。

  四年前,因為飲食不規律等問題,小郭的爸爸患上了結腸癌,在醫院休息的時間裡,他開始定時定量地補充各種營養品,「化療不僅會殺死壞的細胞,也會把好細胞殺死。」當時,郭媽媽為丈夫準備了各種適合他病情的保健品,「差不多有十多種。」小郭回憶,媽媽那時候會用喝白酒的杯子給爸爸放好保健品,每天早上要吃兩杯的量,足足有十幾顆。

  「後來爸爸恢復得很好,胃口不錯,頭髮也沒怎麼掉。」如今,每次複查都一切指標正常。

  郭媽媽同樣如此,包裡放了一個保健品盒子,把未來幾天的保健品都裝進去,以防出差等情況,忘記吃。

  對於保健品起到的作用,小郭全家都表示非常認同。「平時我也會吃得比較隨意,但每到考試前,我都會認真服用。」小郭說,比如考試前因為緊張,容易口腔潰瘍,臉上長痘,但吃點複合維生素,情況好像就好很多。

  另外,對於很多人不喜歡的蛋白質粉,小郭也很有好感。

  「高中生都有體會,早上五節課,一般最後一節課會餓得頭昏眼花。所以一般我倒數第二節課會吃點蛋白質粉,這樣最後一節課也可以全神貫注,不開小差,」她笑著說,「雖然蛋白質粉的味道實在不咋地,但總比餓極了的感覺要好。」

  買健康,送家人

  今年52歲的林女士,如今已經習慣了定期給家人買保健品。

  「過去絕對沒有這麼多人吃。」她回憶,自己以前從來捨不得花錢買保健品,「只有在看病人、老人的時候,才會買上一兩盒。」

  這兩年,吃保健品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林女士也在周圍同事的帶動下,開始關注各個種類、功效的保健品,「現在一天不吃,倒也不習慣了。」

  林女士說,這幾年,人們對保健品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從對保健品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購買,甚至不惜花上大價錢,「就像我媽媽,過去是買回去給她吃,她就放冰箱。現在都是主動告訴我要我買什麼什麼,現在她每天都要吃五種保健品。」

  今年76歲的南京市民羅大媽坦言,早幾年還沒有吃保健品的習慣。「都是放冰箱,有時就忘了。」

  可這兩年,聽了老朋友分享他們吃的保健品,老人也改了思路。不過和過去不同,老人如今吃的保健品,都是她兒媳從澳大利亞買的。

  代購者說

  常年暢銷,貨架常空

  澳大利亞賣家:

  奶粉和保健品最受中國人歡迎

  隨著保健品越來越熱,和羅大媽的家人一樣,眾多中國人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保健品市場。

  到今年,34歲的劉琳(化名)來澳大利亞已經整十年了,她和老公以及兩個孩子都已經移民澳大利亞,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回想起十年前,剛來澳大利亞還是留學生的日子,劉琳說,「錢不多,但回國時肯定不能空著手,必須要帶點東西,而家裡都是長輩,帶什麼好呢。」和所有的留學生一樣,王琳首選了最風靡的「洋貨」—保健品。

  深海魚油、月見草油、蜂膠,「這些保健品如果真正是洋牌子,就會很貴,但如果是在華人禮品店裡,買一些雜牌,會便宜一些。」於是,每到放假回國的高峰,華人禮品店裡都站滿了像劉琳一樣在外讀書的中國學生。

  回到國內,把保健品交給父母,祖父母,大家都非常開心,「有時候,保健品也有點像『安慰劑『,長輩們覺得心理上好了,生理上的問題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開始做保健品代購,源於看到一個「代購群」。劉琳抱著好奇的心理加了進去,這一看,她驚呆了,「光我所在的雪梨山區,就有近300個代購,可以說基本是全民代購。」

  劉琳說,做代購最多的是產後的媽媽,「很多人都會辭職在家,一方面做代購可以接觸社會和人,有一個對外宣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補貼家用,為孩子掙點奶粉錢。」

  劉琳代購的主要是保健品,此外還有澳大利亞奶粉,以及一些母嬰用品。

  中國人的需求越來越大

  經常把國外的貨架買空

  「做保健品其實遠比做奶粉輕鬆。」劉琳總結,因為澳大利亞的奶粉越來越得到國人的認可,因此每次去超市買奶粉,幾乎都變成了「搶」。相比較而言,保健品不是必需品,另外體積比較小,便於運輸和郵寄,再加上目標人群廣泛,小到嬰兒,大到老年人,都看可以食用,因此保健品的生意越來越好做,劉琳透露,通常在澳大利亞做保健品代購的,利潤可以達到50%以上。「有些做得認真的,一個月光保健品就可以發十箱貨,一周就可以賺到1000澳元,趕上澳大利亞的平均收入。」

  不過,隨著國人對保健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代購也越來越難做。兩三個月前,當她第一次發現,連超市的孕婦維生素貨架都空了,她感到非常鬱悶,「怎麼能連這個貨架都吃空呢?」

  劉琳說,大概三四年前開始,澳大利亞銷量最高的保健品:蔓越莓精華、月見草油、西芹籽精華這些,基本就是很難一見,「大型連鎖藥店每周都會發廣告,刊出一些特價商品,然後基本這些銷量好的,就會瞬間消失在貨架上。」劉琳說,至少她做代購這麼久,從沒賣過這些,因為根本就買不到。

  此外,國內客戶現在經常會通過微信微博看到一些澳大利亞的保健品,便會發來照片要求購買,有好幾次,一看到發來的圖,劉琳就開始開著車到處尋找,但卻仍然沒有找到。

  「壓力真的很大,人家付了錢,我們必須要去找,他們想像不到,我們要開多遠的路,結果卻發現已經賣空。」在劉琳的手裡,銷量最高的還是孕婦的維生素和小孩子吃的維生素,「有些產品國內也有賣,但我們的價格只要大家可以接受,大家便會買這裡的產品,可能還是對國內一些東西不太信任。」

  市場巨大

  中國是健康產業最熱區

  今年國內營養與保健食品

  產值規劃達到1萬億元

  「中國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因為人口數量龐大。」中國保健品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

  數份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為2.12億,佔總人口的15.5%;中國營養保健仍處於起步階段,普及率不及10%,遠遠低於美國。

  產業高速發展,年均增幅超10%

  「研究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將有3種需求被釋放,旅遊需求、房車需求和健康需求。社會整體的消費模式將從注重衣食無憂轉變為講求生活質量,從而大大加速營養健康產品和服務的推廣。」賈亞光指出,我國對健康行業的巨大需求正在被釋放和激發。「當前,中國是全球營養健康產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將是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2010-2014年間,中國保健食品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從2010年的2600億元到2014年的約4000億元,年均增幅10%-15%。

  巨大的需求也催生了政策出臺。2011年12月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營養與保健品製造業首次被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並提出到2015年,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

  監管思路正在轉變,行業獲新機遇

  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這一領域的監管思路也正在轉變。

  據了解,我國的保健品管理過去實行的是註冊制,想要生產保健品的企業要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跑批文,像藥品一樣申請註冊。

  「批文跑下來後,保健品都會打上一個俗稱『小藍帽』的標誌,有的企業沒有跑下批文,就去仿冒其他企業的小藍帽,也給自己打上一個,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太出來。

  今年4月底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和《廣告法》,對保健食品行業的整體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明確對保健食品實行註冊與備案分類管理的方式,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產品註冊制度。據賈亞光介紹,目前具體細則還在制定當中。

  「這對國家、對行業、對消費者都是有利的。『仿保健食品』的機會越來越少。」賈亞光說。

  真偽之辨

  「非法添加」成行業之痛

  如何辨別國產保健品真偽?

  網上查批准文號

  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關係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但是「非法添加」一直是該行業的痛點之一。

  「這是保健品最大的不安全因素。」食藥系統人士說,特別是沒有經過審批的非法保健品,可能會添加激素、興奮劑、藥物等等,這對健康無益有害。

  非法添加讓外國產品擠佔中國市場

  現在檢查國產保健品真偽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網站,輸入產品批准文號,查看相關信息。看看商品文號、產品名稱、保健功能、主要成分是否與網站登記信息相符。如果不一致,基本上也是假冒產品。」業內人士說。

  在賈亞光看來,國產保健品的安全性其實有保證,大家之所以覺得這個行業混亂,是因為那些被曝光的非法產品擾亂了公眾視線。

  對國產保健品不放心,導致很多消費者將目光投向進口保健品,使得海淘、微信代購生意火爆。

  而且相比國內專櫃,海淘要便宜很多。「國外的保健品賣得都很便宜,你看那個湯臣倍健,國內專櫃至少都要一兩百以上吧,你海淘的話成本也就是幾十塊錢。」一位經常海淘保健品的人士告訴記者。

  「GNC、自然之寶現在在國內是以進口食品的名義銷售的,而不是進口保健品,打的是法律的擦邊球。進口保健品是要一樣一樣註冊的,對於國外大型保健品生產商來說,上千種產品一樣一樣註冊成本太高,所以就整體以進口食品的名義進來,而安利比較厲害,它是註冊的。所以現在討論進口保健品,本身就有許多灰色的地帶。」食藥系統人士告訴記者。

  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型保健成分,有的並不靠譜

  從幾年前納豆、褪黑素、葡萄籽精華,到最近的瑪卡、酵素、小麥草、月見草、大蒜素、奶薊、氨基葡萄糖酸等等,層出不窮的新型保健成分讓人眼花繚亂。為了養生保健,一些有經濟實力的消費者衝著這些新概念不惜重金購買。

  但是業內人士對此卻不以為然。「現在新的保健成分非常非常多,這些新鮮的東西,現在對它們的研究也沒有那麼多,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功效也不是太確定的。」內部人士說,反而是一些比較傳統的營養素,比如葉黃素、葉酸、蛋白粉、維C、維E、魚油這些,作用是已經被證實的。

  此外,為了安全起見,在吃保健品之前,她建議最好找醫生諮詢。「所有的保健食品都有用量限制,膳食補充劑,就是維生素這些,要求不是那麼特別嚴格,按照外包裝說明來吃就行了。功能性食品是針對不同人群的,吃前最好諮詢醫生。而醫學配方食品一般人不太會吃到,它是必須在醫囑下進行的。」

  對消費者來說,由國家層面牽頭出臺指導服用保健食品的書籍或報告意義重大。在科學指導之下去吃,能夠有效地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遺憾的是,此類指導用書至今尚未出臺。

  海淘的保健品,並不一定更好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保健品原料供應商。全世界大多數魚油都是中國生產的,70%的維生素都是中國的某個廠家生產的。其實國內的這些產品已經很成熟了。」食藥系統人士說。

  其實,海淘並非百分百可靠。

  今年2月,美國GNC等品牌曾被曝光出售虛假保健品,多種產品完全未含標示上的藥草,通常只含有一些便宜的填充物,像是粉狀的米或室內盆栽植物,有時含有對過敏體質者危險的成分。

  「海淘保健品一個最大的隱患,你不知道裡面是否真的含有它宣傳的成分。」這位人士說。

  人們對保健品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購買,不惜花錢。

相關焦點

  • 你還在吃保健品養生嗎?「是藥三分毒」不會有假!
    四川95後姑娘小段一天要吃7種保健品,床頭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十多瓶。「25歲以後皮膚氧化速度就很快了,要提前準備」。談起女生該如何抗氧化,防衰老,小段頭頭是道。她將保健品當飯吃,每月開支近千元,父母攔都攔不住。
  • 吃保健品吃出了藥物性肝損傷?這4類藥不要亂吃,小心吃出肝損傷
    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但卻走上了一些彎路,保健藥品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保健藥品帶給人們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本身在消費上就控制不住的人群,看到他們廣告上說的那麼好,就忍不住動心買回去一大堆,結果天天吃,吃出來藥物性肝損傷。
  • 在德國,有機食品比保健品更受青睞!
    主持人吳昕就曾在節目中自爆說,自己30歲以後就開始研究保健品,每天都要吃好多好多粒保健品,甚至在家裡還有一個專門放保健品的冰箱。不得不說,保健品在我國的受眾還是挺廣的。在我國人們都希望通過保健品來保持身體健康的時候,有一個國家卻放棄了保健品,悄悄吃起了有機食品。
  • 德國人青睞有機食品不信保健品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有機食品。而德國保健品市場僅為12億歐元左右。《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德國大型食品超市雷維位於柏林的一家分店。這裡隨處可見有機食品:土豆是從埃及進口的,水果來自西班牙,生態大米則是「中國製造」,還有丹麥的環保肉、哥倫比亞的綠色咖啡等。許多來這裡購物的消費者都喜歡購買含有德國有機標籤「Bio」和歐盟有機認證標籤的食品。
  • 專家提醒:老人不要亂吃保健品 試吃贈藥多是陷阱
    據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是主要消費人群,佔到了50%以上。然而,買得多不等於買得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時成了「冤大頭」:輕則白白花錢,經濟受損;重則延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如此,上當受騙的情況還是屢屢發生。
  • 吃保健品為何會吃出肝損傷?生活中這五類藥最傷肝
    吃保健品為何會吃出肝損傷?常見傷肝藥有五類藥物要發揮其治病功效,就不可避免存在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的風險,故需要防範。下面這些是老百姓容易購買,且經常服用又容易忽視其傷肝毒副作用的藥品。感冒藥:感冒總被認為是小事兒,多數人會自己買藥吃,但不合理服用感冒藥存在肝損傷的高風險。
  • 排毒保健品吃多了腸子會變黑?
    流言百科 答:排毒保健品中含有蒽醌類瀉藥,這種成分會損傷腸黏膜,形成色素沉著,使腸子變黑。蒽醌類瀉藥由於有導瀉的作用,往往和一些比較流行的概念,如排毒之類的聯繫在一起。因此這類藥物在我們生活中幾乎是防不勝防。在臨床上,判斷結腸黑變病的病因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可能含有蒽醌類的食品、藥物種類太多的緣故。大多數病人都有長期服用中草藥、減肥藥或排毒產品的經歷。但有不少病人無論如何追問都無法判斷原因。可能是一些商販為了追求效果,在產品中添加了蒽醌而不被人知的結果。
  • 保肝藥有什麼用?哪些人需要吃?預防肝病,能不能吃保肝藥?
    為了能夠養護好肝臟,有的人會選擇保肝藥,覺得吃保肝藥可以減少肝臟出現問題,讓肝臟保持健康。所謂的保肝藥,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治療肝病的藥物,還有一種就是保健品,可以達到護肝效果的保健品。對於保肝藥,其實很多人都存在誤解,也就容易犯錯,避免發生錯誤,接下來就好好了解一下保肝藥。
  • 中國客錯購日本保健品 「降糖神藥」實為減肥藥
    中國客錯購日本保健品 「降糖神藥」實為減肥藥 2017-01-23最近,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各種日本「降糖神藥」開始廣泛流傳。很多血糖超標的中國遊客在國內了解到這些信息,到了日本「掃貨」時,這些日本產的「降糖神藥」自然成為了重點目標。  那麼,目前人氣爆棚的日本產「降糖神藥」真有傳說中的神奇功效,對降低血糖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嗎?近日,記者在日本進行了走訪調查。  「美之素酵素」是中國遊客購買最多的相關產品之一。
  • 保健品行業發現新大陸
    如今,吸引年輕人的保健產品功能之繁複令「打工人」措手不及。除去常見的鈣鐵鋅硒等維生素補充劑以外,抗衰老、改善睡眠、減脂增肌等產品也層出不窮。「熬最深的夜,吃最貴的護肝片」已經成為90後、95後的常態。他們對待保健品的態度,差不多可以用「虔誠」來形容,像極了老一輩們喝椰島鹿龜酒或者太太口服液的樣子。
  • 保健品不是神藥只是食品 專家表示,聲稱能治病的保健品肯定是騙人的
    保健品不是神藥只是食品。 視覺中國 圖日前,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此次的「權健事件」引發巨大的輿論海嘯,讓國人的目光再次轉向保健食品行業。近幾年,平時吃葡萄被我們吐掉的葡萄籽,因商家宣稱其提取物能抗癌、抗氧化、延緩衰老,而被製成各種葡萄籽保健品賣得火熱。小小葡萄籽真有這麼多功效嗎?先說抗癌,葡萄籽提取物抑制癌細胞的實驗數據不少,但結論前提都寫得很明確——「體外實驗能夠抑制癌細胞」。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李鐸解釋說,「體外實驗能抑制」和「體內能抑制」完全是兩回事。
  • 吃保健品「上癮」的年輕人
    林晴所說的「藥」,並不是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後,具有嚴格適應症和治療作用的藥物,而是保健品。從2014年開始,還在上大二的林晴就拿自己當「試驗品」,從膠原蛋白液、葉綠素片到褪黑素、護肝片,她前後吃過不下十種。「早飯可以來不及吃,但保健品必須得吃。」定時鬧鐘之外,林晴還上了雙重保險:隨身攜帶全套保健品,早上忘了吃,中午也能補上。「已經上癮了。」
  • 起底保健品騙局:「洋神藥」抗癌、抗衰老背後的真相
    ­  起底保健品之二:「洋神藥」抗癌、抗衰老背後的真相­  新春佳節在即,在很多人眼裡,來自海外的保健品是孝敬老人、走親訪友的佳品。從日本的酵素、美白丸,到澳洲的魚油、葡萄籽,再到美國的維生素、草藥製品……在很多消費者眼裡,來自海外的保健品成了安全、可靠、健康的代名詞,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等神奇的「功效」,再罩上「洋品牌」的光環,讓很多人趨之若鶩,成為「海淘」中的一大熱門品類。但是,這些保健品對人體真的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普通人真的有必要吃保健品嗎?漂洋過海而來的保健品就真的安全又可靠?
  • 【網絡謠言粉碎機】把銀杏果當保健品吃?專家:吃多了可能中毒
    【網絡謠言粉碎機】把銀杏果當保健品吃?專家:吃多了可能中毒 2020-11-11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保健品的「幕後人」?靠賣「神藥」一年賺300億,害了多少人
    曾經我國的保健品行業是一個「正常」的行業,不過這些年中這個行業卻被搞的「烏煙瘴氣」,成為了一些人進行「不正當斂財」的工具。欺騙、虛假、傳銷、暴力,這些詞都成為了我國居民對於保健品行業的「認知」,現在一提及保健品很多人第一個會聯想到「騙局」。
  • 半島調查丨靠吃「藥」養生 90後成保健品購買主力
    市民王小姐每天要吃的保健品 「大二的時候總是失眠,就開始吃褪黑素,一直吃了兩年,今年上半年在家睡眠質量提高,就把褪黑素停了,其他的保健品斷斷續續地吃了也有一年多
  • 中國遊客赴日狂購商品再升級 日本抗疲勞保健品受青睞
    原標題:中國遊客赴日狂購商品再升級 日本抗疲勞保健品受青睞 (網頁截圖) 很多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往往會注意到,日本便利店、藥妝店、百貨商場等大大小小的購物場所裡,都擺放著琳琅滿目的抗疲勞保健品以及藥品。
  • 每個亂吃保肝藥的人,都「傷透」了肝!保肝藥,只適用於這3類人
    在我國,大家將解毒類、利膽類、抗炎類、抗氧化類等藥物,甚至一些保健品都泛稱為保肝藥,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概念混亂。實際上,我國絕大多數健康人,以及相當數量的肝病患者並不需要使用所謂的保肝藥。保肝藥可分為5類臨床上的保肝藥種類繁多,作用機制也差別很大,很多藥物都有治療的傾向性。
  • 科技日報:保健品不是神藥只是食品,說能治病的肯定是騙人的
    保健品不是神藥只是食品。 視覺中國 圖日前,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此次的「權健事件」引發巨大的輿論海嘯,讓國人的目光再次轉向保健食品行業。近幾年,平時吃葡萄被我們吐掉的葡萄籽,因商家宣稱其提取物能抗癌、抗氧化、延緩衰老,而被製成各種葡萄籽保健品賣得火熱。小小葡萄籽真有這麼多功效嗎?先說抗癌,葡萄籽提取物抑制癌細胞的實驗數據不少,但結論前提都寫得很明確——「體外實驗能夠抑制癌細胞」。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李鐸解釋說,「體外實驗能抑制」和「體內能抑制」完全是兩回事。
  • 揭秘天價「長壽藥」:60粒賣2.2萬元 連保健品都不是
    「哈佛教授研發」「李嘉誠天天吃」「突破生命極限」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語讓不少人深信不疑。  但記者調查獲悉,所謂「長壽藥」的功效完全沒有臨床數據支撐,目前只能算是一種膳食補充劑。「與多吃蔬菜水果效果相當,老年朋友千萬別輕信。」多位專業人士提醒。  ▶現象 60粒「長壽藥」能賣2.2萬元  保健品行業概念每年換,熱點隨時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