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通訊發達,QQ群、微信群、家校通等都成為了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老師為班級建立群聊,也是為了通知事情方便,科任老師與家長溝通方便,但是人多是非就多,可能家長是無意的,也可能是一片好心,可是很多東西私下說可以,拿到檯面上來說就變味了,往往受影響甚至傷害的除了家長,還有孩子。下面我就以多年班主任的經驗給廣大家長們說說班級群裡哪些事是不能幹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冕,總之,一切為了孩子,孩子好了,大家才真的好。
一、在群裡給老師提意見
情景:每次考試後,我都會在群裡表揚考試成績優異和進步的同學,並對考試失利的同學提出希望,但不會公布每個同學的成績,這是制度的要求,也是為了照顧同學和家長的顏面,沒有被表揚的同學就說明學習需要努力。第一次公布時,就有家長在群裡向我建議:請老師公布所有同學的成績,我們家長需要知道成績的排名。
當時我就有點生氣,於是我就在群裡向家長解釋到:成績屬於個人隱私,教育局明確規定不能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的排名,你的孩子考好了當然無所謂公布與否,但是沒有考好的孩子難道也希望自己的成績到處被人宣傳?難道優生的優越高就一定要建立在差生的自卑感之上?家長沒有回覆我。然後我接著說:我們老師做事情,要照顧所有同學的感受,班級是一個集體,必須充滿正能量,孩子們才能身心健康。請家長們注意,如果你對我或其他老師的做法有任何的建議和意見,請私聊,因為那畢竟是你個人的看法,不能代表所有的家長,班級群不是辯論會,更不是菜市場,請家長們發言之前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辭是否妥當。聽我這麼一說,這位家長也意識到了問題,私下也給我道了歉,而我的說辭也比較重,所以我也向他道了歉,大家相互理解,事情也就解決了。
策略:每位家長都會在某些時候對某些老師有意見,如果你選擇表達這個意見,請你一定要首先把老師當作一個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需要有一定的臉面,那就儘量不要選擇在公共場合提這個意見,因為很容易讓老師誤會你的初衷,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遇到有家長在群裡公然提意見,你的反應會是什麼?這位家長在教我怎麼做事?他要藉助所有家長的力量向我施壓來迎合他?是他的孩子又說了我什麼嗎?等等一系列的負面思考就來了,可是你單獨私聊的話,就不會有這些。說到底,你的目的是希望老師有所改進,那就要採取他聽得進去的方法。那有家長要問,我多次與老師私聊溝通幾乎沒有效果,我只有在群裡給這位老師施壓,那我告訴你,你這不叫施壓,叫威脅,只會惡化你們的關係,那要怎麼做呢?很簡單,多次網上溝通無效,那就去學校面談唄,一次不行就面試多次,如果面談多次也無效,那就去和學校領導談,領導出面解決一定會有效果。那不也是得罪他了麼?是的,但因為你溝通了多次,這位老師依然不改,那主要責任已經不在你了,這比在公共場合去威脅他得罪他要好吧。況且你要知道,一位聰明的老師是不會把自己逼到讓家長去領導那裡投訴的,那你還愁不能解決問題麼。
二、在群裡不斷的發布信息、分享信息,甚至還有廣告、微商、領券等
情景:建立班級群沒多久,有一位家長總是在群裡分享一些文章、圖片、新聞視頻等。可能這是他的習慣,也可能是他的需要,甚至有可能是他的工作,但是在班級群裡,這非常不適合,因為違背了老師建群的初衷,這個群不是娛樂頻道,供大家消遣打發時間的,而是用來進行通知和管理的,發言的主體應該在老師身上,其他家長發現群裡有消息,打開之後卻看到是你的廣告,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這種情況,他煩了,就會把群屏蔽掉,那就很容易錯過重要的通知,那你不是在害人麼。我發現這種情況後,第一時間提醒了這位家長,家長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後面也就沒有再發如此信息了。
策略:分享是一種快樂,但是得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分享給對的人。我建議如果有這方面愛好的家長,可以在強大的自媒體上進行,如QQ空間、朋友圈、微博等。
三、一昧的在群裡拍老師的馬屁
情景:學校號召公益捐款,我在群裡發布了通知,希望大家貢獻一份心意,多少都可以,有一位家長在群裡回復我說:老師,一定要捐麼?我還沒有來得及回復,許多家長就開始抨擊可能這種「不公益」行為了:怎麼能不支持班主任工作呢?怎麼可以不支持公益呢?要是班級的捐款太少,那多沒面子啊?請務必支持班主任工作!......然後,家長馬上私下跟我說明了情況,他是怕孩子間以捐款為理由進行攀比。同時也氣不過,在群裡回懟道:班主任老師都沒有說什麼,你們就一昧的討好,圖個啥?然後,一片沉默。其實啊,真正的支持和理解,是不需要說出來的,用實際行動證明即可,口頭上的東西,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讓別人覺得別有用心。
策略:中國傳統中放在首位的就是禮貌,點到為止即為禮,不卑不亢實為貌。當老師通知事情或者表達觀點時,禮貌的回覆一下,如好的、收到、明白等就可以了。太過的話,反而覺得虛偽。
四、家長委員會在群裡隨意的發起號召
情景:某日,家長委員會成員在群裡發起號召:我們安排一些家長去旁聽一下課堂,有哪些家長願意參加?啊?這是要幹什麼呀?組團向學校向老師發起進攻麼?我一頭霧水,但是沒有阻止,接下來就有一些家長響應,還有一些家長詢問原因,於是他們解釋道有家長定期參與課堂的話老師會更加認真地教學。我想說,家長用心是好的,但是真的幹了壞事。老師課堂的監管是學校的工作,如果一大批家長湧入某個老師的課堂,學校會怎麼看這個老師,學校會怎麼看我這個班,學校會怎麼看我這個班主任,一旦班級不穩定,老師帶著情緒教學,最終的受害者不就是你的孩子麼。家長在群裡發起號召並沒有錯,而錯在號召得太隨意了,錯在號召的內容太敏感了。我立馬制止了這件事情,並對家長委員會提出,在群裡號召任何事情,都要先經過我的「審核」,不能過於隨便,否則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策略:家長委員會的成立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溝通,做好學生的服務工作。但是每一個決定作出之後,必須要經過班主任的意見,畢竟是班主任在統籌全班,很多問題只有班主任才能站準角度,家長委員會不能越俎代庖。
五、參與其它家長建立的拒絕老師加入的新群
情景:有一天晚上,我接到一個家長的投訴電話,他說某老師在課堂上不認真上課經常吹閒龍門陣,我就反問他,你怎麼知道。他告訴我說,某某家長在群裡面說的呀。然後我就去翻閱了近幾天群裡的聊天記錄,並沒有發現有家長在群裡反映這些問題。我就明白了,他們背後一定有建立一個新的群,還拒絕所有的老師的加入。其實我完全理解家長這樣的作法,但是也非常的不認同。後來我就想
要不要加進去瞧瞧,幾經思考之下,放棄了這個念頭,難得糊塗吧,要是真加進去了,天天都看到他們吐槽我,多難受呀,以後面對這些家長也難受,面對他們的孩子的時候更難受。何必呢?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從某些家長的無意甚至有意的溝通中,知道一些情況,心裡再怎麼說多少有些不舒服,這是人之常情吧,所以另建家長群,參與這樣的家長群,其實是家長們給自己挖了一個非常大的坑,然後自己被出賣了還不知道,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你在親手毀滅與老師的關係,也將自己的孩子放在了一個相當被動的環境中,老師們想管你的孩子,卻都不敢管,怕惹事非,這就是你要的結果麼?
策略:不要主動去建立這樣的群,老師們或許不知道成員,但是一定知道群主;不要參與這樣的群,負能量的東西往往害人害己,因為你不知道哪天就被人無意間說出去了你在這個群裡,就算你一句話也沒有說過,總會在老師心裡埋一根刺,何必呢?
大家都是成年人,本著一份真誠的心,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人,以孩子的利益為出發點,那麼所有的交流都不會有障礙。千萬不要只把自己當人,卻把老師當神,萬一他成不了神,成個神經病,你對付得了麼。不要道德綁架,不要自私自利,多換位思考,多相互理解,孩子好了,大家都高興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