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又添一高鐵站?規模比廣州南站還要大,網友:該區崛起有望

2020-12-13 走眼觀世界

眾所周知,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城市,無論是在經濟發展、人文教育、旅遊事業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實力,當然如果要說到工業發展的成熟程度,廣州也是在國內眾多城市中數一數二的。

廣州作為廣東珠三角發展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以及擁有著廣東省最發達的交通網絡,可以預見其未來是充滿著無限的發展可能。

雖說廣州市的交通覆蓋網絡已經是非常廣泛的了,有著直通全國各地的火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但是仍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一個新的高鐵站,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我們都知道,廣州市只有一個高鐵站--「廣州南站」,雖說廣州火車東站也有高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廣州南站的人流壓力,但是起到的作用效果還是捉衿見肘的。因為,廣州火車東站的高鐵數量並不多,主要還是以火車為主,再加上兩站間的距離有半個小時的車距,也給人們的出行造成不便。

綜合上面的幾點因素,為了緩解廣州南站巨大的人流壓力,因此廣州市計劃在南沙建造一個新的高鐵站,如若建成的話,南沙高鐵站將成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交通樞紐。

據悉,南沙高鐵站計劃建有14個月臺,30條高鐵通車線路,其規模大小絲毫不遜色於廣州南站。南沙站高鐵站選址於廣州市南沙新區的萬頃沙鎮境內,與廣州地鐵18號、22號線路對接,交通便利。

南沙高鐵站的建成通車,將大大增強珠三角地區與粵西地區,北部灣地區間的交流,對廣東省鐵路幹線的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戰略作用。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全部內容,不知道大家去過南沙沒?看完後覺得南沙如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廣州這一「郊區」將騰飛!規劃建設一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
    境內正在規劃一個新的高鐵站,根據規劃,新站的規模將會是非常大,可以與現有的廣州南站比肩,等到建成之後,它所處的區也會迎來更好的發展,這個新站就是「南沙站」。
  • 廣州高鐵又有新動作?規模將媲美廣州南站,選址卻被網友吐槽!
    廣州高鐵又有新動作?規模將媲美廣州南站,選址卻被網友吐槽!作為廣東的省會,廣州在省內經濟發展一直都備受關注,如今的廣州已經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廣州境內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8700多家,總量居全國第三。
  • 廣州又規劃一個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這個「郊區」將騰飛
    廣州又規劃一個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這個「郊區」將騰飛廣州,作為我國廣東省的省會城市,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在交通上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目前,廣州也擁有了我國較為發達的陸路交通系統,從公路到高鐵都相當完善,並且還在不斷提高交通樞紐的地位。等到2035年,廣州將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綜合交通樞紐中心。
  • 中國高鐵站 | 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廣州南站 ,特等站,又稱為新廣州站、廣州新客站、廣州新火車站,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壁街道石壁村,是一個大型現代化鐵路客運站,是華南地區最大最繁忙的高鐵站、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之一,是連接京廣高速鐵路、廣深港高速鐵路、廣珠城軌、貴廣高速鐵路和南廣快速鐵路及北京
  • 廣州中心城區或將有高鐵直達香港,不用再跑廣州南站了
    廣深港高鐵假期客流增長78%   中心城區急需新站點   眾所周知,去年底廣深港高鐵正式開通。通過廣州南站,僅需48分鐘便可抵達香港西九龍,出行時間上的大大縮短,也吸引了不少人「嘗鮮」。
  • 廣州又規劃一個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這個郊區未來可期
    廣州規劃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這個「郊區」騰飛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城市,對交通運輸的需求很大。目前,廣州還擁有我國較為發達的陸路交通體系,從公路到高鐵都相當完善,正不斷提升交通樞紐地位。
  • 廣州火車站改造有望2018年啟動 站場規模擴大
    國務院對《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批覆中,對廣州的定位包括了「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那麼廣州如何強化這一戰略地位呢?前日,在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廣州市綜合交通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其中包括新建、改建和策劃的十大客運樞紐項目,市民關注的廣州火車站改造工程有望在2018年啟動,而醞釀已久的越秀南客運站計劃搬遷至廣州東站汽車客運站。
  • 廣州北站也有始發高鐵去深圳了,單程1小時!將來規模比南站還大!
    廣州北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投資275億元這個「巨無霸」車站可厲害了飛機、高鐵、城際、公交無縫對接未來將有37線交匯規模比南站還大,地鐵就有好幾條一起來看看未來出行有多方便↓↓↓輕鬆換乘高鐵飛機 未來的廣州北站將會建成廣州北站綜合交通樞紐實現飛機、高鐵、城際、公交無縫對接
  • 廣州又將迎來一個新高鐵站,規模不輸廣州南站,這個郊區將騰飛
    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途,長的是人生,旅行能讓你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城市,雖然說經濟不及深圳,但是對於廣州來說,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相對較高,並且這裡是我國的中心城市以及國際商貿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雖然說廣州的面積只有7434平方千米,但是當地的居住人數已經達到1530.59萬人,並且是屬於我國的國際一線城市,而廣州的城鎮化率也已經達到86.46%
  • 我國站臺規模最大的高鐵站,遠超廣州南站,不在東部,而是在西部
    如今,我國的春運即將開始,它其實是許多令人佩服的高鐵站,它們不僅為我國春節旅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而且也受到了人民的歡迎,為了提供最完善的服務,正是由於它們的完美發展,我國的年度春運服務也可以有條不紊地出現,這與他們的高速火車站服務和我國鐵路工業的發展不同,沒有開放,並且隨著我國高鐵的不斷發展,其高鐵站也具有重要意義。
  • 廣東客運樞紐座次生變:這個站超廣州南站成第一,江門、汕頭站擠進...
    廣州南站是華南地區最大、最繁忙的高鐵站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洲地區的鐵路核心節點,連接京廣高鐵、廣深港高鐵、貴廣高鐵、南廣高鐵和廣珠城軌,一年到發旅客接近1.5億人次。據梳理,廣州南站目前已引入的地鐵有廣州地鐵2號線、7號線,規劃中的還有佛山地鐵2號線、廣州地鐵22號線等。
  • 中國最旺高鐵站如何將流量變現 廣州南站商務區要放大招了
    作為國內客流量最大的高鐵站,廣州南站如何將流量轉化變現?如何增加配套服務設施,讓旅客有更舒適的體驗。這是廣州市番禺區今年發力的重點之一,6月23日,番禺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區長陳德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廣州南站地區開發建設已全面提速。
  • 中國哪個火車站規模最大?廣州南站?鄭州東站?
    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第二長的鐵路營業裡程(13.9萬公裡),以及世界第一長的高鐵營業裡程(3.5萬公裡)。鐵路線與火車站密不可分。中國哪個火車站規模最大?是北京西站,廣州南站,還是上海虹橋站,鄭州東站?要比較火車站的規模大小,有幾個指標,比如建築面積、站臺數量、股道數量、客流量等。
  • 廣州北站規模將比南站還大?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批!
    ;廣州樞紐布局以廣州、廣州東、廣州南、佛山西、廣州白雲(棠溪)站為主廣州北、南沙、新塘站為輔的「五主三輔」樞紐。 這意味著正在改造中的廣州北站,未來有望成為廣東第一大樞紐!
  • 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批,廣州北站規模將比南站還大?
    廣州樞紐布局以廣州、廣州東、廣州南、佛山西、廣州白雲(棠溪)站為主廣州北、南沙、新塘站為輔的「五主三輔」樞紐,這意味著正在改造中的廣州北站,未來有望成為廣東第一大樞紐。 據《花都區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計劃》顯示廣州北站未來將建成規模為18臺37線的亞太地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這將超過目前廣州南站15臺28線的站場規模。
  • 同樣是重要交通樞紐,廣州南站和上海虹橋站,到底哪一個更忙碌?
    我們國家在建設高鐵站的時候,通常都會把車站建造的大一些,比如說廣州的北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高鐵站,即使是等級只是二級車站,但是它的容量也是很大的,總共有18個站臺和37條線路,可以同時容納很多輛高鐵一起進站,讓旅客們都可以及時順利的登上列車。
  • 廣東被低估的一個高鐵站,廣深港高鐵始發站之一,看齊廣州南站
    在我國高鐵站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在全國上下都興起了一股高鐵熱,而在隨著我國的高鐵在不斷的進步,其「觸角」也延伸到許多讓人都沒想到的地區,而且也是發揮出了很不可思議的意義,更關鍵的是,也是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識到高鐵對於一個城市的帶動意義了。
  • 廣州南站一層將封閉管理,南站變「難」站?
    廣州南站就是這麼一個可怕的地方,平時就很擁擠了,更不用說春節的「暴擊」,廣州南站甚至被稱為廣州「難」站。也許是廣深交通太方便了,很多人都把廣州南站當成了「公交車」一樣,單日到發的旅客量甚至突破了60萬人次,如此龐大的客流量不僅讓出行變得更加擁擠,也給相關部門帶來了艱巨的難題。
  • 三水北站到廣州南站或只需3站
    /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訊 記者賓水林報導:城際軌道交通廣佛環線首段(佛山西站至廣州南站)計劃今年通車運營。屆時,廣佛肇城軌有望在佛山西站對接廣佛環線,連接廣州南站,從三水北站到廣州南站或只需3站。這是記者昨日從三水區軌道辦獲悉的。廣佛環線是珠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
  • 廣州火車站有望2018年改造 越秀南客運站遷至廣州東
    以廣佛環線和地鐵十一號「雙環」串接主要交通要點,形成白雲機場、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北站、南沙站、琶洲站、竹料站、蓮花站、白鵝潭(芳村)為主體的城際軌道交通綜合換乘樞紐體系,並以公共運輸引導發展模式推進換乘樞紐站點及周邊區域綜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