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這篇桃花源記,絕大多數人張口就來,耳熟能詳,桃花源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創作的一首文辭,意在創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與當時政治黑暗的統治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桃花源真的是世外桃源?
我們先大致看一下桃花源記的創作背景,陶淵明生活中極端腐敗的東晉王朝,這個王朝偏安與江左一隅,對外更是一味投降,統治集團淫亂不堪,民間徭役賦重,元熙二年,六月,劉裕以卑劣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改年號永初,劉裕政權上臺後,國家一度更加混亂不堪,民不聊生,陶淵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造了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很好理解,通讀幾遍便能大抵的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陶淵明以武陵漁人的角度來探索桃花源這座世外桃園,文章內出現「阡陌交通、屋舍儼然」、「設酒殺雞作食」等等,看起來桃花源內所有人都十分好客,對於武陵來的這個外人更是以禮相待。
一切看起來都十分尋常,可當你細讀一遍你就會發現一些細小的問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好,讀到這裡發現什麼問題了嗎?武陵撲魚人一直都是搖船沿溪水而走,到了桃花源入口的時候看見了小口,舍船入口,試著想一下,為什麼舍船?洞口小,船通不過,所以舍了船。好,當時武陵人一直搖船而行,捨棄了船,他怎麼進桃花源的?遊泳?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記住前面說的,便得一山,這是一座大山,最起碼能在遠處就能阻撓住武陵人視線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進去了,走了十幾步就豁然開朗了,那這座山一定是外小裡大,可是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儼然,到底是什麼山才能這麼薄?以至於走了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面的東西?要知道,山洞裡面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邏輯,正常豎橫比的高山,豈有可能山就這麼寬一點?
後面陶淵明繼續寫道:「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裡面的人為了避免秦朝戰亂,於是找個地方奪了起來,率妻子等人來此絕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看上去沒有什麼問題,深入想一下,他們是為了避免戰亂才躲起來不願與外人接觸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們大驚這很符合邏輯,可是問了幾個問題後就和武陵人十分熟稔,什麼都願意與他說,這是否有點不合邏輯了。可能有人會說桃源人很淳樸,確實可以這麼解釋。可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他們,最起碼的警惕心肯定會有的,武陵人說什麼,他們不可能全信,在他們腦海中,依舊停留在秦末戰亂時代,試想,處於戰亂時代人們是什麼心裡?警惕!
我們在看下面陶淵明怎麼寫的,「餘人各復其家,皆出酒食。」他們非但沒有警惕,還熱情的邀請武陵人去各自家中喝酒。那他們心裡是否考慮過武陵人是不是秦朝某位軍官?來此是否要讓他們繳納高額的賦稅徭役?
幾日後,武陵人走了,桃花源裡面的人特意叮囑,這裡面的事不值得與外人說,可是武陵人出去後就將這事告訴了太守。
這裡陶淵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行文到這裡,詭異之出再次出現,太守帶著人一同前往,前面武陵人已經處處做了標記,不會出錯,可為何偏偏迷路找不到桃花源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桃花源真的是一處仙境,地理位置一直在變,話題回到前面,既然這裡是仙境,裡面的人是何人?神仙!
如果這樣解釋之後,好像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全部變的合理起來,當武陵人進來之後,他們其實就已經知道武陵人以後會有什麼舉動,之所以刻意熱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最後南陽人劉子驥聽聞這個消息,欣然前去尋找桃花源,沒找到,不久就死了,後人不在問津,讀到這裡,是不是感覺最後這一句有些多餘?陶淵明完全可以交待到太守,或者武陵人死了,然後無人問津,為何還要交代一下劉子驥?那為何劉子驥死後就無人問津的?要知道天下之大,不缺乏獵奇的人們。或許這裡才是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劉子驥不是病死的,而是詭異的死亡,導致後人無人敢去尋找桃花源!
前面說了,桃源是仙境,裡面住著神仙,如果將神仙二字換成另外更加恐怖的兩個字,我相信全文才是最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