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桃花源記,你就會發現桃花源裡面處處透露著詭異

2020-12-14 豬員外讀史

導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這篇桃花源記,絕大多數人張口就來,耳熟能詳,桃花源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創作的一首文辭,意在創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與當時政治黑暗的統治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桃花源真的是世外桃源?

我們先大致看一下桃花源記的創作背景,陶淵明生活中極端腐敗的東晉王朝,這個王朝偏安與江左一隅,對外更是一味投降,統治集團淫亂不堪,民間徭役賦重,元熙二年,六月,劉裕以卑劣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改年號永初,劉裕政權上臺後,國家一度更加混亂不堪,民不聊生,陶淵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造了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很好理解,通讀幾遍便能大抵的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陶淵明以武陵漁人的角度來探索桃花源這座世外桃園,文章內出現「阡陌交通、屋舍儼然」、「設酒殺雞作食」等等,看起來桃花源內所有人都十分好客,對於武陵來的這個外人更是以禮相待。

一切看起來都十分尋常,可當你細讀一遍你就會發現一些細小的問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好,讀到這裡發現什麼問題了嗎?武陵撲魚人一直都是搖船沿溪水而走,到了桃花源入口的時候看見了小口,舍船入口,試著想一下,為什麼舍船?洞口小,船通不過,所以舍了船。好,當時武陵人一直搖船而行,捨棄了船,他怎麼進桃花源的?遊泳?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記住前面說的,便得一山,這是一座大山,最起碼能在遠處就能阻撓住武陵人視線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進去了,走了十幾步就豁然開朗了,那這座山一定是外小裡大,可是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儼然,到底是什麼山才能這麼薄?以至於走了十幾步就能看到外面的東西?要知道,山洞裡面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邏輯,正常豎橫比的高山,豈有可能山就這麼寬一點?

後面陶淵明繼續寫道:「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裡面的人為了避免秦朝戰亂,於是找個地方奪了起來,率妻子等人來此絕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看上去沒有什麼問題,深入想一下,他們是為了避免戰亂才躲起來不願與外人接觸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們大驚這很符合邏輯,可是問了幾個問題後就和武陵人十分熟稔,什麼都願意與他說,這是否有點不合邏輯了。可能有人會說桃源人很淳樸,確實可以這麼解釋。可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他們,最起碼的警惕心肯定會有的,武陵人說什麼,他們不可能全信,在他們腦海中,依舊停留在秦末戰亂時代,試想,處於戰亂時代人們是什麼心裡?警惕!

我們在看下面陶淵明怎麼寫的,「餘人各復其家,皆出酒食。」他們非但沒有警惕,還熱情的邀請武陵人去各自家中喝酒。那他們心裡是否考慮過武陵人是不是秦朝某位軍官?來此是否要讓他們繳納高額的賦稅徭役?

幾日後,武陵人走了,桃花源裡面的人特意叮囑,這裡面的事不值得與外人說,可是武陵人出去後就將這事告訴了太守。

這裡陶淵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行文到這裡,詭異之出再次出現,太守帶著人一同前往,前面武陵人已經處處做了標記,不會出錯,可為何偏偏迷路找不到桃花源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桃花源真的是一處仙境,地理位置一直在變,話題回到前面,既然這裡是仙境,裡面的人是何人?神仙!

如果這樣解釋之後,好像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全部變的合理起來,當武陵人進來之後,他們其實就已經知道武陵人以後會有什麼舉動,之所以刻意熱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最後南陽人劉子驥聽聞這個消息,欣然前去尋找桃花源,沒找到,不久就死了,後人不在問津,讀到這裡,是不是感覺最後這一句有些多餘?陶淵明完全可以交待到太守,或者武陵人死了,然後無人問津,為何還要交代一下劉子驥?那為何劉子驥死後就無人問津的?要知道天下之大,不缺乏獵奇的人們。或許這裡才是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劉子驥不是病死的,而是詭異的死亡,導致後人無人敢去尋找桃花源!

前面說了,桃源是仙境,裡面住著神仙,如果將神仙二字換成另外更加恐怖的兩個字,我相信全文才是最為合理的解釋!

相關焦點

  • 《桃花源記》桃花源真的存在?其中細節,令人細思極恐!
    然而,桃花源真的只是美麗富饒的人間福地嗎?如果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雖然作者毫不猶豫地描述了桃花源的美景和美好生活,但它處處透露出奇怪的東西,令人感到細思極恐。《桃花源記》講的是一個漁夫在釣魚的時候迷了路,沿著一條小溪走到桃花源的故事。這裡的美景不像人間,漁夫大吃一驚。他走到這片桃花林的盡頭,看到了一個神秘的洞。
  • 詭異的桃花源記是課本中的那樣嗎?
    嗨嘍,大家好,我是小爪,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桃花源記的描述裡讓人細思極恐的幾個方面大家都知道桃花源記是我們上學時期的一篇古文描繪的是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但是如今的很多解釋讓這篇文章讀起來是這麼的詭異。
  • 細思極恐,陶淵明《桃花源記》背後的真相,竟然這麼詭異
    相信很多人在讀書時期都學習過這位詩人寫的《桃花源記》。現在可能大家都記不清楚了,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這篇文章。這次我們的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可不是像我們學校的老師一樣,各種角度對它進行賞析。大家是不是就會開始疑惑了?難道說,這篇文章還有別的不同的解讀嗎?
  • 桃花源記ㄧ它到底是「墳場」還是「樂園」
    他有一篇傳頌千古的美文,寄託了作者對與世無爭寧靜和諧生活的一種嚮往,那就是《桃花源記》。但是如今網上卻有人對其解讀出了另一種意境,那就是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字裡行間更是隱晦透露出這個與世無爭的村子其實是一片墳場,一個不折不扣的死人國,這就是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嗎?著實讓人思細級恐。
  • 《桃花源記》背後的恐怖,也許是《桃花源祭》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上過中學的同學們肯定不會陌生,說不定還能全文背誦。可是,這《桃花源記》看似是描寫了一個虛構的美好世界,當然,也有同學懷疑是漁人進了時空隧道,但其實,是漁夫誤入死人國的故事。「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夫離開桃花源,在好多地方做下了標記,還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太守。當時課堂上的時候,有同學會說漁夫是為了貪圖太守的賞賜,但是那時候,太守發現一個村子,頂多也就是多徵收一點稅賦,漁夫也獲得不了多大利益。
  • 正安桃花源記、酉陽桃花源與湖南常德桃花源。
    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千百年來令人嚮往自由、安居樂業的理想國度。而桃花源到底在哪,一直是令人爭論不休。但套上桃花源外包裝的全國旅遊景點也越來越多。這裡就個人感興趣的三個桃花源推薦如下:1、正安桃花源記,位於貴州遵義市坪苗族仡佬族鄉。
  • 《桃花源記》,原來竟是一個鬼故事
    喜歡看小說的人,有沒有遇到過小說裡有時會出現一些情節,作者對我們很熟悉的故事,電視劇進行不同的解讀,並且猛地一看,發現,哇哦,好有道理呀!今天,小編帶來一本網絡小說的片段,看看書中的主角是怎麼講述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
  • 陶淵明和《桃花源記》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等。《桃花源記》借武陵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
  •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陶淵明描述的世界真的是人間嗎?
    其實,與略顯驚悚的《千與千尋》相比,《桃花源記》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網上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驚出了一身冷汗。回到《桃花源記》。有人說,《桃花源記》根本不是什麼世外桃源,而是一個死人村落,擺出的理由如下:疑點一,漁民迷路。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人間仙境嗎?3個細節細思極恐
    《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副安靜祥和的畫面,表達出深受亂世之苦的百姓們對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嚮往,然而桃花源真的就只是一個美麗的、富饒的人間福地嗎?細讀文章會發現,雖然作者在描繪桃花源的美景和美好生活上面不惜筆墨,但是卻處處透露出詭異之處,讓人不禁覺得恐怖。
  • 《桃花源記》那些細思極恐的秘密,下篇
    我們接著上篇說道,講到了桃花源裡與世隔絕了500年之久,衣著打扮卻和外人一樣,這裡已經變得十分可疑,更可疑的卻在後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外面世界戰亂不斷,物資缺乏,桃花源裡卻安居樂業,有酒有肉,雖說這裡可以體現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也讓人不經意間聯想到現在我國一些家庭還保有的習慣,那就是做白事擺祭品,那漁夫在桃花源生活的這幾天會不會一直吃的都是祭品,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桃花源記」裡的常德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國」?
    「桃花源記」裡的常德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國」?作者 蘭桂姬LANGUAGEE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 桃花源記的作者簡介 桃花源記的作者被稱為什麼
    《桃花源記》的作者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  《桃花源記》主要內容  晉朝太元年間,武陵一個漁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穿過桃林的盡頭的一座山的山洞。發現了世外桃源,裡面無論男女老幼,都怡然自樂,沒有世間的紛擾與戰亂,他們自稱祖先,是躲避秦朝的戰亂而來此地,就再也沒出去過了。漁夫在桃源住了幾天就離開了,並沿途做了記號,告知當地太守。但無論是太守派的人,還是後來像南陽劉子驥那樣的名士,想再次尋求這個世外桃源,卻再也找不到了。再後來,就再也沒人去尋找這個世外桃源了。
  • 【美聲詩詞】陶淵明《桃花源記》
    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一個寄託了人們嚮往與美好願望的地方,被稱為世外桃源或是桃花源,這個說法,就來自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 陶淵明是東晉人,是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前我們講古詩的時候,也講過一些他的故事。而他流傳最廣的,大概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如果你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戰亂和動蕩。
  • 在人間丨桃花源記
    建築檔案此次走進重慶融創桃花源,將分為「園志」、「聽園」、「遊園」三個篇章,進行一次關於美學的探討和記錄......提取「園林」的魂丨而不囿於傳統的形式在這裡面,我們非常注重人的生活,居住的空間,最終給客戶的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給你一張很漂亮的皮,外面雕梁畫棟,這次要實現的是從戶型的改變真正去影響居住者的生活。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陶淵明一生大概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二十八歲以前,由於父親早亡,所以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了,第二個時期是學士時期,從即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也就是他二十九歲,0到四十一歲這段時間,第三個時期是歸田時期了,也就是從一七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的二十多年,是他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之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
  • 《桃花源記》竟是鬼故事
    第二:山洞很小,洞口極為狹窄,到幾十步幾十米才才開始寬闊,而且裡面很陰暗,先收展再寬敞的結構玉傳統的墓室結構極為相似,並且阡陌一次有通往墳墓的小路之意,再者,桃花源李的人與世隔絕了幾個朝代,為什麼他們的衣著與外界完全一樣呢,有人便大膽猜想,他們的衣服也許是現實中的人燒給他們的祭祀用品,更詭異的是,漁人出去後並沒有信守承諾,報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按理說,他一路緊湊的做了記號
  • 桃花源記作者是誰 桃花源記作者是什麼朝代
    說到《桃花源記》,大家一定都十分嚮往文中所描繪的世界。那個世界是美好的、沒有黑暗的,是人們所嚮往的大同社會。那麼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答案吧。  《桃花源記》的作者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他是我國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 劉子驥為什麼找不到桃花源
    董懷國     聽到一個中學老師吐槽,說學生誦讀《桃花源記》,「人聲鼎沸」下,居然聽到這樣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土地」,他差點沒氣暈。我則樂得不行,說換了我,非得罰那小子將「高尚士也」抄寫幾百遍,才消心頭之恨。
  • 【名家名作賞析】《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