慄頭鳽,拉丁名為是Gorsachius goisagi,慄頭夜鳽、慄頭虎斑鳽、麻鷺科,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鷺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Japanese Night-heron,命名人為Temminck,命名時間在1835年。
其頭頂、冠羽和後頸暗慄色,頸側、肩和背慄紅色,具細而不明顯的褐色蟲蠹狀班;腰和尾上覆羽深慄褐色,尾羽也為深慄榴色而綴有石板色或暗榴色端斑。大翅覆羽鮮慄色,飛羽黑色,具慄色瑞斑。頦、喉和前頸白色,有一條由黑色斑紋組成的黑線從頦部開始沿喉和前頸中線而下到腹中部。胸部中央延長的羽毛慄色而雜有黑色,其餘下體羽毛皮黃白色,具有黑褐色條紋和斑點。幼鳥羽色相似於成鳥,但頭頂黑褐色,頭的兩側和頸其黑色斑點。翅覆羽較淡。虹膜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黑色,下嘴和口角黃色,脛裸出部、跗蹠和趾綠黑色。
該物種棲息於沿海附近濃密森林或林緣地帶之溪流中,也見於低山森林中的沼澤、河谷或溪流。
慄頭鳽是遷徙性鳥類,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數都遷往中國臺灣和菲律賓等地越冬。遷徙時部分經過我國上海、香港、福建等地,遷徙時間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性隱秘,是一種夜行性鳥類,性膽小而機警,常單獨或成對在夜間活動和覓食,白天也常活動和覓食,在密林中活動於隱蔽的陰暗地方。當夜幕降臨時它們就離開隱居的森林飛往遠處的覓食地,多在蘆葦叢中通過,或在蘆葦上行走。通常很少飛行.飛行時兩翅鼓動緩慢,頸縮成S形,腳朝後面伸直,突出於尾外。休息時常縮頸佇立不動,夜受驚時一跳而起,飛行低,振翼緩慢有力。受驚擾時常向上伸直長頸觀望凝視,行走時也常縮著頸。
慄頭鳽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黃鱔、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蟲、環節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質。主要在夜間活動覓食;有時白天也在密林中陰暗的地方覓食。
慄頭鳽繁殖於日本本州、九州和伊豆群島。越冬於k國臺灣、琉球群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西裡伯斯等地。遷徙時經過中國上海、香港和福建等地。
它是一種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的瀕危鳥類,在中國僅見於上海、福建、香港和臺灣,是稀有冬候鳥和旅鳥。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