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有兩個幾乎合併為一個國家,但是到了最後一刻失敗了。不用說,這兩個國家就是英國和法國。儘管兩國在歷史上有很多不滿,但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理位置也只是相隔了一個海洋,但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這三個國家地方差異很大,語言和語言的差異也是巨大的,自然是不會產生合併的想法了。
從歷史上看,英國和法國的統治者一直在為兩國的合併而進行戰爭。在近代,英國和法國基本上在一些國際事務中站在一起了,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由英國和法國組成聯軍,然後再一起出戰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這兩個國家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畢竟基礎仍然存在,因此它們佔了五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中的兩個席位。按理說,這兩個國家應該對現有地位感到滿意。為什麼他們有合併的想法?
這一事件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英國和法國討論了兩次合併,第一次是在九月十日,當時法國總理穆勒訪問英國時,他首先提出了這個想法。即使在合併後,他也想出了「英法共和國」的名字。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世界上將會有一個超級大國,其領土超過一百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一億。它的經濟實力將與美國和蘇聯相抗衡,世界形勢也將隨之改變。
然而,英國對此雖然有興趣,但慎重考慮後還是拒絕了,但是法國人沒有放棄。在巴黎會談期間,法國再次提出這個想法,但英國再次拒絕了。從此,這件事就再沒有人提起過,算是徹底黃了。所以呢,世界上的第三大強國至今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