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第二隧道入口效果圖。
9年前,一條海底隧道將膠州灣東西兩岸緊密連接,滄海變通途;9年後,又一條隧道在同一片海底動工。
29日,眾人翹首以待的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正式開工。上午10時許,位於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劉公島路的開工儀式現場,十幾臺挖掘機、土方車、溼噴臺車一字排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宣布膠州灣第二隧道建設項目正式開工,現場觀眾歡呼聲和掌聲陣陣。
如果說青島「橋隧時代」的來臨,標誌著「青黃不接」時代的終結,那麼「雙隧時代」的開啟,則意味著「青黃便捷」時代漸行漸近。
在2011年6月30日膠州灣隧道和膠州灣跨海大橋同日通車後的3410天裡,青島人和這座城市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一橋一隧」釋放出的發展紅利,資源要素快速往來、產業關聯度與日俱增、城市路網格局完善優化……在強力引擎的拉動下,大青島由割裂的「板塊」優化組合成統一的「版圖」,大青島的城市動脈自此澎湃湧動。
近年來,隨著青島三城聯動,尤其是青黃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兩岸往來日漸頻繁。通行量的日益飽和,也讓膠州灣隧道「壓力山大」。作為一個海灣型國際化大都市來說,青島亟需在環灣交通一體化上進一步謀篇布局。建設第二條海底隧道是形勢所迫,更是大勢所趨。
在不少人看來,此次膠州灣第二隧道的開工有些 「突然」,事實上在當前的特殊時期下,「果決斷然」和「理性研判」是謀得經濟社會發展先機的必要姿態。顯而易見,如今在關鍵節點上啟動「信心工程」,就是青島用實際行動力證要走「主動作為,攻堅克難」的道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條「海底巨龍」的到來,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為青島強勢崛起諸多全新增長極!
「雙海底隧道」時代到來
1942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此後近80年裡,全世界範圍內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 20多條。
在經過多年的反覆論證後,膠州灣隧道在2007年8月份正式開工建設,成為我國第一批開建的海底公路隧道之一。歷經為期4年的建設後,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隧道正式建成通車,這是青島百年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
「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走出了由隧道大國邁向隧道強國最堅實的一大步。」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曾給出如此的評價。
據統計,自竣工通車至今年9月份,該隧道已累計通行車輛1.61億輛次,過往人次超過6億。2019年,隧道日最高通行量已突破10萬輛,日均通行量達7.96萬輛。
「城市建設要站在未來看今天」。據青島市規劃院研究分析,預計到2025年,青島東岸城區和西海岸新區之間已貫通的3條主要道路(包括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和環膠州灣高速)將基本實現飽和,跨膠州灣交通的提前謀劃舉足輕重。目前,除了現有的跨海通道外,還有地鐵1號線和8號線正在建設中。
不少人會發出質疑聲,在橋隧並行的當下,青島是否真的有必要再建一條海底隧道?青島市政院軌道交通院院長王利偉告訴記者,由於「橋」和「隧」的功能性和輻射力不同,兩者並無可替代性。相比「橋」來說,「隧」的優勢在於通行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在霧、雨、雪、冰凍等惡劣天氣裡,可全天候通行;隧道位於地下、兩端接線用地及拆遷小,建成後對周邊景觀影響小;不影響海面航運及其安全。就輻射力來看,膠州灣大橋的功能更偏重過境交通和高速接駁,此外其地理位置偏北側,輻射範圍也受限。就建設節點來看,由於海底隧道建設周期較長,再加上每年城市新增車輛呈上升態勢,以倒排工期來看,也到了做跨海交通「新增量」的時候。
放眼全國城市,武漢和上海無不是通過修建多條跨水系通道實現同城的「強勁連結」。隨著「雙海底隧道」時代在青島的開啟,我們有信心和底氣期待,城市核心區域功能會實現再躍升!
建設規模刷新「世界紀錄」
膠州灣第二隧道怎麼建?建在哪?其實早在八年前,青島就啟動前期研究工作,青島國信集團邀請到錢七虎院士在內的眾多國內外頂級專家對項目進行全面論證,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記者在開工儀式上了解到,膠州灣第二隧道在世界建設史上,將是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海底公路隧道長度最長、隧道領域施工複雜程度最高的超級工程,將突破超特長隧道通風防災,大斷面隧道穿越大規模斷裂,超大直徑盾構與鑽爆法隧道海中對接,超大直徑盾構承受超高水壓等世界級難題,將引領世界超長跨海通道建設發展的未來,也將成為我國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標杆工程和工程建設領域的重要裡程碑。
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海底公路隧道。項目建設預計開挖土石方量超過800萬立方米,超過日本青函海底隧道(520萬立方米)和英法海峽隧道(480萬立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
膠州灣第二隧道比膠州灣隧道長了一倍多,實操難度也更大。
在開工之際,國信方面表態——「將在膠州灣隧道豐富的建設運營經驗與技術積澱基礎上,做到『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對城市負責、對人民負責』,將膠州灣第二隧道打造為引領世界超長海底隧道未來的標杆工程、精品工程和百年工程。 」
相較膠州灣隧道只允許客車通行,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的定位則是以客運為主、兼顧中小型貨運的跨海通道,從而滿足一部分東西兩岸的貨運需求,減少往返青島與西海岸新區之間貨車的通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提振老黃島片區的工業發展。
從「青黃相接」到「青黃便捷」
作為青島市重大基礎設施百年工程,膠州灣第二隧道的開工建設,對大青島格局的擘畫意義重大。
聯動東西兩地的膠州灣第二隧道,是「十四五」期間青島市重大工程、中心城區「六橫九縱」高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項目的順利落地會有效暢通東西兩岸人流物流,推動環膠州灣一體化發展,提升膠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助力青島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城市能級的躍升,不僅在於橫向層面,還有賴於縱向層面。近年來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向地下,特別是向海底要空間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大勢所趨。膠州灣第二隧道還將搭建工程創新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積極探索海底隧道與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新技術、新標準、新理念,克服超特長隧道通風防災、大斷面隧道穿越大規模斷裂、超大直徑盾構與鑽爆法隧道海中對接等世界級難度挑戰。
作為我國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標杆工程和工程建設領域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個超百年質量的大工程勢必會在超長跨海通道建設領域起到先行示範作用,引領國內外海底隧道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還將為我國未來地下空間的開發,尤其是難度大的水下空間的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在青島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青島市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李光全看來,膠州灣第二隧道在兩端陸地銜接點的選擇上也頗有深意。 「這個位置的選定既要考慮輻射範圍又要考慮交通疏解能力。從大青島層面看,東岸城區連接人口重心,西岸城區則連接工業重心,把東西兩岸人口和產業高密集的地方進行深入對接,更有利於兩地協同發展;從西海岸新區層面看,新的隧道建成後,則有利於老黃島片區的發展找到新增長點,進而引領全區的統籌發展和梯度發展。 」
再把視線從宏觀城市發展上,聚焦到微觀民生百姓身上。家住西海岸新區辛安街道的邢女士是一名網約車司機,她經常接到從辛安街道或黃島街道去往青島市區的客單。「趕上上下班高峰,從接單地到膠州灣隧道薛家島口就需要50分鐘左右,再排隊進隧道又要耽誤十幾分鐘。進隧道前的繞路和等待實在讓人傷不起。 」所以膠州灣第二隧道的開工建設,是她日日盼望的事兒。等到新隧道開通後,她從家到西岸隧道口僅需十多分鐘,屆時往來東西兩岸城區會更加便捷高效。
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 記者 王冰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