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節日起源

2021-02-23 太古街道軒轅社區黨務交流中心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吃湯圓(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 後之子劉盈登基為 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漢文帝(3)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 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1]

火把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明帝敬佛

東漢明帝源於佛教說。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 《社會風俗三百題》中:「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覆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 燈輪、 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年來,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

相關焦點

  • 元宵節之起源、習俗
    元宵節起源: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
  •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盤點(圖)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2016年2月22日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曆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在我們舉家團圓吃著甜美的元宵時不僅產生疑問,這元宵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
  • 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那些元宵節背後你不知道的秘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幾種信仰。然而,它的根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並且與佛教在中國發展時的漢明帝統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朝皇帝是佛教的倡導者,並注意到佛教僧侶將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寺廟中點亮燈籠。結果,明天皇帝命令所有家庭,寺廟和皇宮在那天晚上點亮燈籠。從那裡它發展成為民俗。
  • 元宵節的起源與傳說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編輯同義詞 正月十五一般指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節日起源原始崇拜、信仰節日活動賞燈、猜燈謎、耍龍燈節日飲食
  • 元宵節的來歷50字100字左右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50字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來歷100字左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元宵節的起源到底為何?流傳最廣的說法,其實只是唐朝給自己貼金
    正月裡最為重要的節日,除春節之外,當屬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的名稱有很多種,人們以前將其稱為「上元節」或者「元夕」,著名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描繪的便是南宋都市中繁華的元宵節景象。元宵節被視為春節的結束儀式,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十五也就出了年。
  • 公務員常識積累:漢族傳統節日及習俗(春節、元宵節)
    對於漢族節日文化習俗,考生需要掌握各個節日的時間、別稱、習俗以及相關詩句,而相關詩句是考試的重點。樂恩教育將陸續為廣大考生送上節日的備考福利。2、起源:「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源於農業。之前立法規定將農曆十月定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直至西漢時期漢武帝頒布實施《太初曆》,將農曆正月定為一年的開始。3、主要習俗:(1)祭灶: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的儀式,「灶神」指灶王爺。
  • 最全元宵節歷史故事,元宵節是如何起源的?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節日起源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 文化常識: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
    文化常識: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早在西漢漢文帝時,就已經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 元宵節習俗的起源之謎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又有「燈節」之稱,舊時習俗,無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屆時每家門前都高懸彩燈。
  • 據說元宵節起源是他而起
    據說元宵節起源是他而起每年春節過後,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的節令。在元宵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非常的熱鬧,在以前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辦燈盞、猜燈謎等各種活動,但元宵節的來歷你知道嗎?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
  • 今天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傳統歡樂的元宵節!希望一切如初!節日安康,好運!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年熱熱鬧鬧的"壓軸戲",有著"正月十五鬧元宵"之說,一個"鬧"字,可見其熱鬧程度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 元宵節起源的三種說法,哪一個最有說服力呢?
    而由於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並且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來加以慶祝!從漢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再到宋代的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 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佳節,也是華夏民族最富有詩意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裡,每家每戶在門前屋內懸掛五彩繽紛的花燈,寓意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嘗吉祥之食--元宵,象徵豐收和睦之日如環無端沒有盡頭。古人將「元」解釋為「第一」、「夜」稱為「宵」,農曆正月十五之夜為新年首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節。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燈謎的起源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燈謎的起源2017-01-26 00:23:4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節猜燈謎的起源,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這種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大約開始在南宋時期,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故事、經典詩詞一覽無遺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唯一的浪漫節日,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燈會,才被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這正好給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遇,因此,元宵節這天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