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元宵節歷史故事,元宵節是如何起源的?

2021-02-07 歷史大師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節日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起源故事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


平亂之後,漢文帝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火把節


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節日故事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


東方朔擺攤佔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裡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民俗習慣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裡燈火不絕。



情人相會


元宵節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猜燈謎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佔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來源:中國文化旅遊攝影協會



相關焦點

  •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燈謎的起源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燈謎的起源2017-01-26 00:23:4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何時 ?元宵節猜燈謎的起源,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這種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大約開始在南宋時期,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故事、經典詩詞一覽無遺
    元宵節的燈火,成為愛情故事發生的盛大背景,在熱鬧當中尋找那個一見傾心的人,將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元宵之夜。節期節俗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元宵節的來歷50字100字左右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50字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來歷100字左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 元宵節不止有燈籠和元宵,還有背後源遠流長的歷史
    元宵節不止有燈籠和元宵,還有背後源遠流長的歷史。元宵節又稱上元, 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大節, 時間為正月十五日晚。在漢字解釋中, 元有開始的意思,宵是夜晚, 元宵也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自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夜晚。
  • 元宵節燈會的起源?都有哪些歷史傳說與經典故事
    燈會是中國一項傳統古老的民俗文化,燈會還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古民間就有觀賞花燈的習俗。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元宵節上,按照民間習俗,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
  • 2019元宵節放假嗎?元宵節是法定假嗎?2019元宵節是幾月幾日
    古代元宵節是「法定節假日」雖然,2019年的元宵節不放假,但在古代,元宵節是「法定節假日」,以便官民同樂,共賞元宵花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 2018元宵節微信說說怎麼發 元宵節微信朋友圈祝福語/元宵節祝福語
    2018元宵節微信說說怎麼發2018元宵節微信說說怎麼發 元宵節微信朋友圈祝福語/元宵節祝福語,小編帶來2018元宵節微信說說怎麼發 元宵節微信朋友圈祝福語/元宵節祝福語。祝好運滔滔,幸福綿綿,事事成功,元宵快樂!2. 元宵佳節將要來臨,又一輪美月,又一次祝福,送你一碗湯圓,願它能幫你圓一場事業的美夢,圓得家人幸福的團聚,圓得你美好的生活,圓得你精彩的運程!提前祝你元宵佳節快樂!3. 元宵佳節不送禮,發條微信祝福你:健康快樂長伴你,好運和你不分離,最後讓我告訴你,鈔票滾滾進袋裡,好處全都送給你。元宵節快樂!4.
  •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盤點(圖)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2016年2月22日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曆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在我們舉家團圓吃著甜美的元宵時不僅產生疑問,這元宵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
  • 元宵節的起源與傳說
    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一)元宵節的起源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
  • 元宵節的由來 吃元宵了麼?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宵節的起源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 元宵節的起源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品茶啜節∣元宵 · 元宵節
    Q1:正月十五為什麼要叫元宵節,而不叫湯圓節?Q2:元宵節和上元節是同時出現的嗎? 2)源於道教「三元」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和下元(農曆十月十五)說法的「上元節」,以及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等名稱,隨著宮廷及寺院在正月十五舉辦的「燃燈供佛」活動向民間開燈祈福活動的不斷推進,「元宵節」,這一淡化了宗教的色彩
  • 元宵節之起源、習俗
    元宵節起源: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
  • 2016元宵節英語作文五 元宵節來歷
    2016元宵節已經來臨。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關於元宵佳節,看看英語是怎麼描述的哪?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據說,中國人過元宵節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都過元宵節,但是有關元宵的由來和傳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那麼,親們想知道有關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 2020元宵節祝福語一覽 大家元宵節快樂呀
    2020元宵節祝福語一覽 大家元宵節快樂呀 2020-02-08 11:43:46| 2020元宵節祝福語怎麼寫,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大家元宵節快樂呀,為了讓大家順順利利祝福,小編特整理了一些元宵節祝福語
  • 中國習俗|新年春節之後是元宵!淺析中國傳統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
  • 元宵節----節日起源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1]火把節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 元宵節起源的三種說法,哪一個最有說服力呢?
    辛棄疾的這首詞可以說十分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元宵的燈火盛況。元宵被稱為春節最後的狂歡,此節過後,春節節慶活動便告結束,新一年的勞作正式開始。而由於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 元宵節,帶著孩子們吃元宵,聽故事、念兒歌
    在我國古代,元宵節是和新年同樣重要的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或湯圓,賞花燈,猜燈謎,舉行種種慶祝活動。 今年的元宵節,雖然小朋友們不能外出賞燈,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家裡猜燈謎、吃元宵、講故事、讀兒歌,快一起來了解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