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 陶短房 發自多倫多
當北極冰川逐漸融化,北極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潛在的地緣戰略價值、對全球氣候的重大影響以及巨大的經濟和科研價值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導致世界各國對北極的爭奪日益升溫。北極面積之大,資源之豐富,涉及的國家之多,將使各國對北極的爭奪變得空前激烈。西方媒體甚至預言,對北極的爭奪有可能像當年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殖民地一樣激烈。
一貫「抱團」的北極理事會
北冰洋周邊有加拿大、丹麥、冰島、芬蘭、挪威、俄羅斯、美國、瑞典八國。1991年,這八國籤署《北極環境保護策略》共同文件。5年後,八國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開會,發表《渥太華宣言》,從而成立了北極理事會。
北極理事會的參與者包括正式會員、永久觀察員和特殊觀察員。正式會員包括上述北冰洋周邊八國,以及阿留國際協會、北極阿撒巴斯卡議會、哥威迅國際議會、伊努伊特北極圈會議、俄羅斯北方土著人民協會和薩米理事會6個北極原住民社群。通俗地說,就是只有正宗北極國家和「北極人」才能成為理事會正式成員。
永久觀察員包括法國、德國、荷蘭、波蘭、西班牙和英國共6個國家,北極議會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國際紅十字會、北歐理事會、北方論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7個國際組織,以及多個非政府組織。特殊觀察員共5個國家和組織:歐盟、中國、義大利、日本、韓國。
北極理事會每兩年在8個正式成員國中輪流產生1個主席國,主席國每半年舉行一次北極高官會議,每兩年任滿前舉行一次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負責協調北極理事會實際工作,其中正式成員的外長、北極部長和環境部長當然列席,永久觀察員可自動列席,而特殊觀察員則需每次表決批准。
理事會實際工作由下轄的五個工作小組(北極監督和評估計劃小組、北極動植物保育小組、緊急預防準備及反應小組、保護北極海洋環境小組、可持續發展工作小組)負責,主要使命則是推動三個規劃(北極氣候衝擊評估規劃、北極人類發展報告規劃、防止陸地活動汙染北極海洋環境地區規劃)和一個行動計劃(關於減少北極汙染的行動計劃)。理事會規定,任何決議、聲明、規劃的制訂、發布,和常設機構的存廢,都要由8個正式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決定,如北極理事會許多國家都希望設立常設秘書處,但因美國反對而至今未果。
北極理事會對於接納非北極國家為觀察員一向十分排斥,這是因為它們希望確保自身對北冰洋資源開發的壟斷權,而不希望受制於人,日本申請成為永久觀察員的歷史遠早於中國,但至今仍未如願,稍晚於中國提出申請的印度,至今連特殊觀察員都不是。
「酒瓶戰爭」爭奪專屬經濟區
雖然北極理事會要求各成員國和平協商,解決各自主權爭議問題,但其中一些成員國間仍存在尖銳的主權糾紛和矛盾,主要為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和丹麥5國。其中比較突出的,為俄羅斯和加拿大、挪威等國間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問題,加拿大和丹麥間的漢斯島主權問題,以及加拿大和美國間的西北航道主權問題。
羅蒙諾索夫海嶺問題,指俄羅斯近年來一直力圖證明,在北冰洋水下綿亙近2000公裡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大陸的自然延伸,應當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而羅蒙諾索夫海嶺從新西伯利亞群島穿過北極點附近一直延伸到格陵蘭島北岸,如果這一主張成立,則意味著俄羅斯領土將增加12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法國、德國與義大利三國領土相加,還將與丹麥的格陵蘭島、加拿大或許還有美國的水下管轄區交界,對此加拿大、丹麥公開表示異議。
主權爭議至今未了的漢斯島,係指加拿大和丹麥兩國就位於北緯80度加拿大埃斯米爾島與丹麥領地格陵蘭間內爾斯海峽上一個長3公裡、寬僅1公裡的小島,此島雖小卻位於海峽中央,島嶼歸屬哪方,哪方就會憑空多出二百海裡專屬經濟區。因此兩個北約盟國為此差點刀兵相見,並多次爆發所謂「酒瓶戰爭」(各自派軍人登島,並埋下一瓶本國產烈酒作為給對方的「禮物」以聲明本方主權)。
而所謂西北通道又稱西北走廊,係指自北大西洋經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西北、育空三個地區的北極列島進入北冰洋、再由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的航道,它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船隊經由這條通道往來北大西洋和遠東地區,就能將原本漫長的航線縮短6000-8000公裡。這條通道大部分穿越加拿大控制的北極列島和北冰洋海域,加拿大一向認為主權屬自己,美國雖對此有異議,但以往由於冰層未化,通道不通,爭之無益,故表態不多。近年來隨著北冰洋海冰以每年10多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消退,西北通道的價值逐漸體現,美國公開提出「北冰洋航道公海論」,引發加美關係一度緊張。(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