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出三個效益

2020-12-19 四川日報

家庭農場「+」出三個效益

本報記者   吳亞飛

    三年實踐,樂山發展家庭農場已達782戶

□魏玉婷 本報記者 吳亞飛
    「畢業後,就回家鄉種水果!」7月28日,樂山師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陳泓達前往夾江縣工商局進行登記,打算在家鄉夾江縣甘霖鎮雙碑村開辦家庭農場,試驗種植藍莓和葡萄。
    大學未畢業,已規劃回農村發展,陳泓達的信心,源自身邊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
    三年前,樂山首家家庭農場誕生。如今,樂山全市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已達782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4家,推動樂山形成了一大批新型職業化農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像陳泓達這樣的人返鄉重拾「農活」。
土地效益
6萬餘畝荒地變綠地
    在犍為縣新盛鄉新金村二組的桂花坪,李子、桃子、桑葚和柑橘等不同品種的果樹鋪滿山地,布置緊湊,綠意盎然。這是佔地518畝的「果然好」家庭農場,明年,這裡所有果樹將迎來豐收。
    這片生機勃勃的果園,兩年前還是荒山。農場主舒洪集告訴記者,因村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剩餘勞動力不足,近80%的土地都荒廢著,雜草叢生。2014年,舒洪集和其大哥舒洪章返鄉創業,從95戶村民手中流轉了這些閒置土地,打算發展家庭農場。
    如何種才能賺錢?舒家兄弟先行對每畝地投入800元進行整改,平整後進行連片栽種,統一管理,並根據地理環境條件,設置了不同品種的栽種區。因為家庭農場特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格,可以集約化採購果苗、化肥、農藥、種子,減少中間環節,成本能節約一半。
    同樣是從村民手中流轉閒置土地,夾江縣青州鄉海濱農場的農場主劉海兵,在3350畝土地上規模化種植水稻、小麥,全程機械化操作,農場常用人工只有8人。
    樂山市農業局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科科長張智輝算了一筆帳,樂山市782戶家庭農場,共流轉土地約66000餘畝,「這6萬多畝土地都得到升級利用」。
帶動效益
多了782戶「職業農民」
    在桃花坪對面,一片山頭同樣種滿果樹。舒洪集說,那是他們農場帶出來的「徒弟」,「是跟我們學習後開辦的。」
    一批帶著一批幹,家庭農場的帶動效益正在顯現。目前,與果然好家庭農場合作的果園已經有1000多畝。而且,被帶動的不僅是當地懂知識、會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能人」,還有不少返鄉創業人士。
    7月底,主產水果的夾江縣甘霖鎮新生村,近2000畝葡萄園進入了豐收期,出產的天然有機葡萄高出市場價1倍以上,仍供不應求。當地果農說,這樣的效益是「葡萄老師」周勇帶來的。2014年,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周勇投資100餘萬元,流轉土地100畝開辦葡小萄家庭農場,憑藉自己10餘年農學研究成果,開發葡萄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並免費將技術向周邊果園進行推廣,獲樂山市年度科技進步獎。
    「離開農村20多年,如今帶著全家人再次回到農村,心甘情願當職業農民。」周勇感慨,開辦家庭農場,要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須按照企業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這就倒逼著家庭農場主核算成本、加強管理、面向市場,從而使得「家庭農場成為有知識文化的新生代農民『實踐場』」。
    正如他所說,樂山的782戶家庭農場,正在改變當地傳統農業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張智輝談到,縱觀全市,峨眉山茶、市中區蔬菜、五通橋生薑、犍為茉莉花、沐川獼猴桃、沙灣藥材、馬邊深山土雞、峨邊竹筍、金口河天麻等一批因地制宜的特色農產品競相湧現,現代農業的輻射和集群效益凸顯。
創新效益
「農場+」抵禦市場風險
    作為樂山的首個家庭農場,劉海兵也感嘆:「摸著石頭過河」,規模和效益上去了,遇到的困難也不少。
    最大的掣肘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個體偏小,信息採集、融資、抗風險等能力較低。「比如今年多雨水,3000多畝水稻和小麥質量受自然條件影響,品質和產量下降,再加之糧食價格下滑,農場面臨的減產減收壓力很大。」劉海兵直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單一,其發展思路和方向靈活多變,可衍生出多種『農場+』發展模式以抵禦市場風險。」張智輝說。
    目前,夾江縣有50餘個專業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其中8家較大規模的家庭農場聯合成立了夾江縣佰農源糧食農業合作社,通過「農場+合作社」的方式,實行統一銷售、採購、標準化運作。今年,面對糧價下探,合作社集合了500萬斤優質小麥,以0.9元每斤的價格,整體銷售給新希望集團旗下的金豆飼料廠。「雖然相較於去年價格下滑近30%,但與同期零售市場價相比,高出0.1至0.2元,為8戶農場主保住了近百萬元收益。」「農場+」,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生產。為了再降低生產成本,夾江縣還成立了家庭農場協會,52個成員實現農機具、加工設備、供銷渠道等共享,並對外輸出加工和技術服務,服務耕地面積達25000畝;樂山市更是進一步放開土地流轉經營權貸款、農村生產經營貸款,為家庭農場「注血」。
    張智輝表示,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政策引導和幫扶,讓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賺得到錢,找得到職業滿足感。

相關焦點

  • 未來五年,家庭農場是農村重要的生產形式,繼續發展還有三個方向
    三是與村裡人協作建立農業合作社。四是由村團體統一機構農村土地流轉。五是機構協作後再由農業合作社統一對外開放協作。而實際中,自己做種植大戶或是違法分包給種植大戶的狀況較為廣泛,種植大戶也逐漸發展趨勢成家庭農場,它是當今的流行方式。
  • 寧波象山大力發展家庭農場 生態混養效益高
    在象山縣石昌家庭農場的田地裡,「農二代」泮孝球正在摘西瓜,「這已經是我摘的第三波西瓜了,特別甜,銷量也非常好。」  「冬天種蔬菜瓜果,夏天養殖南美白對蝦,我們通過蝦—草—鵝—魚的生態循環輪作模式,不產生任何廢棄物。」農場主泮仁照大力推薦自己的家庭農場。  走進農場,左手是一大片鋼架大棚,右手是兩個寬闊的池塘。池塘中間,一群肥碩的大白鵝正悠閒地散著步。
  • 梅州7個家庭農場榜上有名
    本報訊 (首席記者張柯)記者從市農業農村部門獲悉,我省日前公布了首批101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名錄。其中,梅州有7個家庭農場入選,分別是梅州市鳴繡谷家庭農場、梅州市寶鑫家庭農場、興寧市眾富家庭農場、平遠縣李氏家庭農場、蕉嶺縣南北興家庭農場、大埔縣百侯鎮瑞樂家庭農場、五華縣煥強家庭農場。
  • 楊凌3個家庭農場被評定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近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於公布2020年評定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名單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評定了234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其中楊凌示範區共有3個家庭農場入選,分別是:
  • 農業農村部公布26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農業農村部近日公布26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提供給各有關單位、家庭農場經營者學習借鑑共性經驗。資料圖:江西新餘一家有機蔬菜種植園。 趙春亮 攝  農業農村部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及各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 陝西這2個家庭農場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近日,農業農村部確定了50個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我省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家庭農場、漢中市南鄭區燈盞窩家庭農場成功入選。這些案例集中體現了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特點,積極踐行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方向,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示範意義。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一批家庭農場典型案例:要向26個上榜農場學習這些...
    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了26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分別來自東中西部各個省份,涵蓋了種養加多個產業,既有個性特點,又有共性經驗,具有貼近小農戶的特點,符合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要求,值得各有關單位、家庭農場經營者在實踐中參考借鑑,廣大家庭農場要向典型榜樣看齊。
  • 第一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之八:青海大通縣寶豐家庭農場
    這個案例表明:有能力有意願的小農戶,完全可以在市場引導、政府扶持下,穩步擴大經營規模,發展為家庭農場,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體如下:一是探索適度規模,不搞盲目擴張。家庭農場的培育和發展,應當堅持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切忌人為「壘大戶」。農場主魯寶文一直從事農業生產,2010年開始流轉土地,根據經營效益,逐年擴大經營規模。
  • 第二批全國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公布 平遠縣李氏家庭農場為全省...
    本報訊 (記者嚴海苑  實習生劉玥)近日,第二批全國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公布,廣東省平遠縣李氏家庭農場成功入選,成為廣東省唯一入選的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也是梅州首家入選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的家庭農場。  據了解,李氏家庭農場於2015年成立。
  • 研究:數字農業提升空間巨大;大於110畝的家庭農場效益最高
    3、數據: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成為現在農業重要載體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已達220.7萬家、聯合社1萬多家;全國納入農業農村部門名錄的家庭農場近60萬家,經營土地1.6億畝。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引領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在服務帶動農民、激活資源要素、引領產業發展、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家庭農場如何定位?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經營?
    家庭農場近年來備受青睞,但家庭農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仍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困境。那麼,家庭農場該如何定位?又有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朋友經營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今天就和您聊聊這個話題。徐春暉:「家庭農場」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還是在2013年,隨後家庭農場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 漫談|家庭農場如何定位?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經營?
    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家庭農場近年來備受青睞,但家庭農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仍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困境。那麼,家庭農場該如何定位?又有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朋友經營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今天就和您聊聊這個話題。
  • 關於家庭農場莊園經濟效益情況的調查報告
    農場主反映家庭農場有五大好處:一是家庭農場整合應用了先進的農業科技,示範推廣了農業高新科技,節約了生產成本。二是家庭農場參加了農業保險,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能不斷擴大種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示範效應。三是家庭農場按有機農業標準化技術生產,使用安全放心農資,生產出的農產品有機、環保,吃得放心,種出的農產品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 公司+家庭農場=高效農業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南陽日報報導:「咱家庭農場生產的蔬菜也能換外匯了!」初冬時節,在方城縣趙河鎮桃園村農民周西林創辦的裕隆家庭農場裡,正採收露地蔬菜的周西林笑著向記者介紹,他的家庭農場以河南瑞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3000畝高效農業基地為依託,採收後的蔬菜就地裝箱,由冷藏車外運至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部分蔬菜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等地。
  • 家庭農場 農業高質量發展生力軍
    政策創設小農場成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點在家庭農場制度供給上,億萬農民有了新依託。喜事好事,一樁接著一樁。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日前,中央農辦等11個部委《關於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出臺,家庭農場發育有了政策新底氣。
  • 全國首個家庭農場法規!《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保障本市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維護家庭農場合法權益,發揮家庭農場的農業經營主體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三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定政策措施,促進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和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門是本市家庭農場的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涉及家庭農場相關政策的擬定和協調落實,承擔家庭農場發展的扶持、指導、服務、規範等相關工作。
  • 全國家庭農場工作座談會強調 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 加快培育家庭農場
    原標題:全國家庭農場工作座談會強調 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 加快培育家庭農場   12月17日,全國家庭農場
  • 我市新增28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近年來,江門市大力提升家庭農場規範化建設水平和質量效益,開展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創建、市級示範家庭農場評定等活動,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2020年,全市新增市級示範家庭農場38家,江門金溢蓮霧種植家庭農場等
  • 第一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之二十:山西稷山縣全勝家庭農場
    全勝家庭農場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客戶直接到農場採購產品難度大、價格低,再加上當前核桃產量並不是很大,農場選擇電商模式銷售核桃,除了在網上開店,還利用微信朋友圈進行銷售,每年在春節之前就能銷售一空。四是健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為了規範農場的生產和管理,農場探索出一套經營管理制度,加強了生產和管理的規範性。
  • 上海生飛家庭農場的「三本經」
    2015年,宣橋鎮季橋村在村裡推出土地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將流轉出的106畝土地實行「公開競爭」,黃生飛面對的對流轉土地質量的不了解、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多位競爭對手,作為公交車司機的丈夫甚至聲稱「地裡的活兒一天都不會管」。在成功獲得106畝土地經營資格後,對農業並不熟悉的黃生飛把常年種地的父親請來,開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