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實踐,樂山發展家庭農場已達782戶
□魏玉婷 本報記者 吳亞飛
「畢業後,就回家鄉種水果!」7月28日,樂山師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陳泓達前往夾江縣工商局進行登記,打算在家鄉夾江縣甘霖鎮雙碑村開辦家庭農場,試驗種植藍莓和葡萄。
大學未畢業,已規劃回農村發展,陳泓達的信心,源自身邊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
三年前,樂山首家家庭農場誕生。如今,樂山全市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已達782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4家,推動樂山形成了一大批新型職業化農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像陳泓達這樣的人返鄉重拾「農活」。
土地效益
6萬餘畝荒地變綠地
在犍為縣新盛鄉新金村二組的桂花坪,李子、桃子、桑葚和柑橘等不同品種的果樹鋪滿山地,布置緊湊,綠意盎然。這是佔地518畝的「果然好」家庭農場,明年,這裡所有果樹將迎來豐收。
這片生機勃勃的果園,兩年前還是荒山。農場主舒洪集告訴記者,因村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剩餘勞動力不足,近80%的土地都荒廢著,雜草叢生。2014年,舒洪集和其大哥舒洪章返鄉創業,從95戶村民手中流轉了這些閒置土地,打算發展家庭農場。
如何種才能賺錢?舒家兄弟先行對每畝地投入800元進行整改,平整後進行連片栽種,統一管理,並根據地理環境條件,設置了不同品種的栽種區。因為家庭農場特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格,可以集約化採購果苗、化肥、農藥、種子,減少中間環節,成本能節約一半。
同樣是從村民手中流轉閒置土地,夾江縣青州鄉海濱農場的農場主劉海兵,在3350畝土地上規模化種植水稻、小麥,全程機械化操作,農場常用人工只有8人。
樂山市農業局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科科長張智輝算了一筆帳,樂山市782戶家庭農場,共流轉土地約66000餘畝,「這6萬多畝土地都得到升級利用」。
帶動效益
多了782戶「職業農民」
在桃花坪對面,一片山頭同樣種滿果樹。舒洪集說,那是他們農場帶出來的「徒弟」,「是跟我們學習後開辦的。」
一批帶著一批幹,家庭農場的帶動效益正在顯現。目前,與果然好家庭農場合作的果園已經有1000多畝。而且,被帶動的不僅是當地懂知識、會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能人」,還有不少返鄉創業人士。
7月底,主產水果的夾江縣甘霖鎮新生村,近2000畝葡萄園進入了豐收期,出產的天然有機葡萄高出市場價1倍以上,仍供不應求。當地果農說,這樣的效益是「葡萄老師」周勇帶來的。2014年,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周勇投資100餘萬元,流轉土地100畝開辦葡小萄家庭農場,憑藉自己10餘年農學研究成果,開發葡萄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並免費將技術向周邊果園進行推廣,獲樂山市年度科技進步獎。
「離開農村20多年,如今帶著全家人再次回到農村,心甘情願當職業農民。」周勇感慨,開辦家庭農場,要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須按照企業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這就倒逼著家庭農場主核算成本、加強管理、面向市場,從而使得「家庭農場成為有知識文化的新生代農民『實踐場』」。
正如他所說,樂山的782戶家庭農場,正在改變當地傳統農業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張智輝談到,縱觀全市,峨眉山茶、市中區蔬菜、五通橋生薑、犍為茉莉花、沐川獼猴桃、沙灣藥材、馬邊深山土雞、峨邊竹筍、金口河天麻等一批因地制宜的特色農產品競相湧現,現代農業的輻射和集群效益凸顯。
創新效益
「農場+」抵禦市場風險
作為樂山的首個家庭農場,劉海兵也感嘆:「摸著石頭過河」,規模和效益上去了,遇到的困難也不少。
最大的掣肘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個體偏小,信息採集、融資、抗風險等能力較低。「比如今年多雨水,3000多畝水稻和小麥質量受自然條件影響,品質和產量下降,再加之糧食價格下滑,農場面臨的減產減收壓力很大。」劉海兵直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單一,其發展思路和方向靈活多變,可衍生出多種『農場+』發展模式以抵禦市場風險。」張智輝說。
目前,夾江縣有50餘個專業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其中8家較大規模的家庭農場聯合成立了夾江縣佰農源糧食農業合作社,通過「農場+合作社」的方式,實行統一銷售、採購、標準化運作。今年,面對糧價下探,合作社集合了500萬斤優質小麥,以0.9元每斤的價格,整體銷售給新希望集團旗下的金豆飼料廠。「雖然相較於去年價格下滑近30%,但與同期零售市場價相比,高出0.1至0.2元,為8戶農場主保住了近百萬元收益。」「農場+」,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生產。為了再降低生產成本,夾江縣還成立了家庭農場協會,52個成員實現農機具、加工設備、供銷渠道等共享,並對外輸出加工和技術服務,服務耕地面積達25000畝;樂山市更是進一步放開土地流轉經營權貸款、農村生產經營貸款,為家庭農場「注血」。
張智輝表示,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政策引導和幫扶,讓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賺得到錢,找得到職業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