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象山6月25日電
「這塊地原來是養對蝦的,抽乾水後用來種西瓜,一點肥料都不用施。」在象山縣石昌家庭農場的田地裡,「農二代」泮孝球正在摘西瓜,「這已經是我摘的第三波西瓜了,特別甜,銷量也非常好。」
「冬天種蔬菜瓜果,夏天養殖南美白對蝦,我們通過蝦—草—鵝—魚的生態循環輪作模式,不產生任何廢棄物。」農場主泮仁照大力推薦自己的家庭農場。
走進農場,左手是一大片鋼架大棚,右手是兩個寬闊的池塘。池塘中間,一群肥碩的大白鵝正悠閒地散著步。附近的大唐港區域養殖了1萬畝的南美白對蝦,是全省著名的養殖基地。「我們的對蝦是全大棚養殖,錯季銷售,價格翻番。」泮仁照從事農業和水產養殖40多年,是當地有名的農業大戶。在養殖南美白對蝦、浙東大白鵝的過程中,針對汙染問題,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生態循環系統。
「養蝦的廢水排到大白鵝養殖場,鵝的排洩物可以肥水,所以我們在池塘裡養了魚,形成廢水的內循環;養蝦的雜質和廢棄料可以通過輪作的方式養蔬菜,讓有機物得到充分吸收,還可以減少勞動力。」在日本研修過水產養殖的泮孝球介紹自家的這套循環系統。600多畝的農場,目前僱工40多人,帶動附近村民就業。「農民拿田租,還可以在這裡打工,年收入四五萬元不成問題。」泮孝球說。
經過幾年的發展,農場已獲得了較好收益。現在,養殖南美白對蝦每畝收入1.3萬元,再加上種植蔬菜每畝七八千元的附加效益,畝產可以達到2萬元以上。600畝地,年純利潤300萬元。泮仁照得意地說:「我的一畝地相當於別人兩畝地的產值,並且不會產生汙染。」
此外,農場搞起了旅遊觀光和休閒垂釣。水池一旁,象山石浦釣魚協會正在舉行比賽。會員李奇說:「泮老闆的池塘魚很多,我最多一天釣過200多條。」
「充分利用養殖池塘的土地資源,實現漁農牧有效結合。開展生態混養,還可以消除池塘殘餌和病死蝦,減少疾病傳播,增加經濟效益。」象山縣新橋鎮副鎮長陳頂峰說,將生態、效益與農業的功能結合起來,生態循環的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據了解,2011年象山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縣。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創新農業生態循環模式僅在新橋鎮,就有36家農村合作社,13家家庭農場,佔地面積約1.6萬畝,農業產值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