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相信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辣椒與花椒為川菜注入的那一股麻辣鮮香,尤其是在火鍋之中。當然,這也是川菜較為顯著的一大特點。若是再加上一點胡椒與鮮姜的調味,那麼川菜滋味自然也就是更加醇厚了。
但是你可知,被譽為川菜之魂的既不是辣椒與花椒,而是豆瓣醬。那它到底又有著怎樣的魅力,才可以躍居這二者之上呢?
不過,在我們具體講豆瓣醬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挖一挖辣椒與花椒在川菜文化中的歷史底蘊吧。
生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辣椒是明朝時期解除海禁後,隨著新航路才開始傳入中國的。而且據明朝《草花譜》記載,最初吃辣椒的中國人都分布在長江下遊地區,也就是所謂的「下江人」。與此同時,當時的四川人還不知道辣椒為何物。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貴州人成為了全國最早用辣椒來代替食鹽的群體。於是,食用辣椒的習慣這才由貴州傳至了雲南、四川等地。等到嘉慶年間,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已經將辣椒「種以為蔬」。
且據清代末年的《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這說明當時這幾個省份的人,已經嗜辣成性,每飯每菜都非辣不可,甚至就連這湯裡也要放辣椒了。
由此,我們看出兩個問題,首先四川人吃辣椒的歷史也就四百多年左右,其次辣也不是川菜貫穿古今始終的菜餚風格。那麼,辣椒出現之前,川菜的菜餚味道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川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的蜀國,秦漢時期初現端倪,漢晉時期古典川菜成型。那時的川菜由於大量使用蜀姜、川花椒、茱萸等調料,從而形成了「尚滋味」、「好辛香」的特點。
而且姜、花椒、茱萸一直被列為中國民間三大辛香味調料,不僅可以壓住食物中的腥羶,還可以祛「寒溼」。
唐宋時期的古典川菜進一步發展,川菜店鋪遍及都城開封和臨安,以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風味特色贏得了眾多食客青睞,川菜作為一個獨立的菜系在兩宋時期正式形成。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川菜都沒有固定的一種味道,而要根據吃東西的人的口味來做它。
而明清時期辣椒的傳入,不僅為近代川菜風格奠定了辣味風格,也成就了豆瓣醬這一極具美味的醬料。
清康熙年間,四川的一戶陳氏族人偶然間在曬乾後的葫豆中拌入了辣椒和少量食鹽,並用來調味佐餐,不料竟美味可口,胃口大開。這就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清鹹豐年間,陳氏後人陳守信發現鹽漬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於是他在吸取祖輩經驗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了數年。他先後嘗試了以豌豆、葫豆瓣吸水,但是效果不佳。後來他又借鑑豆腐乳發酵之法,在鹽漬辣椒加入灰面、豆瓣一起發酵,結果成型的醬料鮮辣無比,於是郫縣豆瓣就此誕生。
在四川,家家戶戶都會做豆瓣。但是老四川人眼中,只有都江堰的濃密霧氣和四川盆地外的強烈光照,再加上處都江堰灌溉出的優質葫豆與二荊條辣椒,才能誕生出最正宗的郫縣豆瓣,也就是真正的「川菜之魂」。
其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細的加工技術和原料的優良而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標準,具有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等特點。其製作技藝,目前已經被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川菜系列中著名的家常菜麻婆豆腐、回鍋肉,還是濃油重赤的麻辣火鍋,還是活色生香的水煮魚片,各式各樣的地道美味川菜基本都離不開豆瓣醬這一經典調料的功勞。
可以說,正是由於其帶來的多樣經典味覺體驗,才讓它真正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川菜之魂,它也是辣椒等多種美味食材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