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絕非川菜的靈魂,郫縣豆瓣才是

2021-02-26 三個料理人


文 | 王槍槍

如果你喜歡鑽研家常菜的做法,那一定對一種調味料印象深刻,那就是豆瓣醬。

豆瓣醬的口味有地域之分,江南一帶以及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豆瓣醬,是用黃豆製成,鹹鮮口味,可以做調料,也可以直接用來蘸菜拌麵。川式豆瓣醬的代表——郫(pi,二聲)縣豆瓣醬,則是用蠶豆做醬,味鹹而辣。它才是人們心目中真正意義的豆瓣醬。

郫縣豆瓣並不昂貴,原料尋常,隨處可得,但它卻是川菜味道和境界的基礎。

為什麼郫縣豆瓣才是川菜的靈魂?


川菜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會說是辣椒。但今天三分之二以上的川菜並不用辣椒,所以辣椒難以稱之為川菜的「靈魂」。

 


川菜的秘密,在於調味。川菜有「三香三椒」之說。三香乃「蔥、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用這三香三椒,烹飪出川菜的「七滋八味」。用這「七滋八味」形成的32種味型,最終形成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而要做到「百菜百味」,全在於郫縣豆瓣、辣椒和各種香料的配合。

郫縣豆瓣是川菜的「靈魂」。根據《成都方志》的記載,清末鹹豐年間,川人陳守信在郫縣成內開設益豐和醬園,將紅辣椒和發酵的胡豆瓣(蠶豆瓣)製成辣豆瓣醬出售。光緒末年,彭縣元豐源醬園到郫縣城內開設分號,生產豆瓣醬,兩家業主在工藝上相互保密,形成競爭。民國初年,外地到郫縣收大煙的莊客常購買郫縣豆瓣饋贈親友,郫縣豆瓣名聲外傳。民國四年,四川軍政府派員去西藏犒軍,在益豐和與元豐源各訂購豆瓣3-4萬斤,兩家醬園的豆瓣醬都深受軍士歡迎。1949年後,郫縣豆瓣生產得到發展。1978年後,郫縣豆瓣大量銷往全國各地,並走出了國門,遠銷日本、泰國、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麻婆豆腐

許多經典川菜菜式,如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等,離了郫縣豆辦就做不出地道的川味。在四川,老一輩人在做菜時都喜歡說:「鑲一點豆瓣吧。」 幾乎家家廚房都有一個豆瓣醬罈子和泡菜罈子,是「鎮廚之寶」。

 


豆瓣魚

除了用豆瓣醬炒菜外,豆瓣醬還是煉底油的主要原料。四川的川菜館,每家都會自製底油,主要用作火鍋湯底、水煮菜式及涼拌菜,被視為秘密武器。川菜吃的並非是主料,反而是底油的工夫及味道。

全國人民都愛的四川火鍋,也離不開郫縣豆瓣。一頓火鍋吃到後期,能否做到不苦不鹹,香氣不減,非常考底料功底。豆瓣醬的成色則直接關係著火鍋底料的好壞。

郫縣豆瓣是怎麼做出來的?


製作郫縣豆瓣醬的主要原料,是二荊條和蠶豆。由於郫縣豆瓣是地理標誌產品,所以對於二荊條和蠶豆的產地、產出時間均有要求。

 


二荊條

二荊條是一種辣椒,並不十分辣,有一股清香。郫縣豆瓣醬採用的二荊條主要產自於郫縣及郫縣附近的雙流、仁壽、中江、三臺、鹽亭等川東地區,其中又以雙流縣境內牧馬山出產的二荊條最佳,採摘時間在每年的7月至立秋後15天。二荊條辣椒特點有三:一、椒角細長、微彎,椒尖有「J」形彎鉤,椒果外形美觀質厚、紅褐色、油潤有光澤。二、油分重,二荊條在油鍋中的表現,絕對堪稱上品。油色澤紅亮,紅油能自動向盤邊濺射上爬,油脂本身粘稠適度。有醬酯香和辣香,口味鮮辣回甜適中。三、椒果皮和胎座中辣椒素含量豐富。一般辣椒的辣椒素含量約17%~27%。二荊條辣椒高達27%以上。此外,二荊條還是製作魚辣子的原料,魚辣子則是川菜中魚香味的主要來源。

 


蠶豆

蠶豆則主要產自川東地區和雲南省,水源取自郫縣地區的地下水源。更講究的製作方法還強調鹽必須是自貢巖鹽,製作的缸要用仁壽陶缸。

可以看到,二荊條和蠶豆並不是郫縣特產,那為什麼只有郫縣及其周邊能產生絕妙的口味?一種說法是,郫縣位於成都西北,岷江穿過大山,剛剛到達平原,水質清涼而滑軟;暖溼氣流在這裡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溫度與溼度恰到好處,有利於豆瓣醬發酵所需要的微生菌群生存。

 

郫縣豆瓣醬是發酵的產物,傳統豆瓣醬製法仍講究「日曬夜露」。一般純豆瓣從正月開始發酵,需要六個月來成熟。期間要不斷攪拌,讓豆瓣不斷接觸到空氣。之後放7、8月收穫的二荊條進去,辣椒不能搗得太小,以免豆瓣醬太「茸」。再接著翻三個月,到10月份,這缸豆瓣醬才算是成熟了。傳統豆瓣醬製法耗時長,講究時間越長,風味越佳。

郫縣豆瓣醬該怎麼挑,怎麼用?


郫縣豆瓣是一個品牌,從2005年開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分3次授權105家公司使用這個公共品牌,超市裡讓人眼花繚亂的郫縣豆瓣醬就是這麼來的。那麼如何才能挑到好的郫縣豆瓣呢?

好的郫縣豆瓣呈現出褐紅色(深紅色),雖有油潤感,但實際上卻不加一滴油。而市面上最常見的紅油豆瓣醬是在豆瓣醬的製作過程中加入了紅油,和傳統豆瓣醬經發酵陳年析出油分的原理不同。這種豆瓣醬的價格相對要便宜一些;劣質的郫縣豆瓣色澤則呈現出紅豔色,這說明曬、露時間少,辣椒和豆瓣混合得不夠。

優質的郫縣豆瓣黏稠適度,沒有雜物,豆瓣有濃鬱醬香味,炒制過程中香味撲鼻;劣質豆瓣醬水分大,呈稀糊狀,只有生辣椒味,炒制時沒有香味。

從品牌上來說,郫縣豆瓣最有名的兩個品牌是「鵑城」和「丹丹」。1956年,益豐和、元豐源、紹豐和三家醬園公私合營,成立郫縣了豆瓣廠。1981年,國營郫縣豆瓣廠註冊了「益豐和」和「鵑城」商標,鵑城豆瓣是全國第一批獲得中華老字號企業稱號的企業。「丹丹牌」是三匠(微信ID:sanjiangfood)經常用的一種郫縣豆瓣,比起「鵑城」,它質地稍稀,鹹度可以接受。

總體來說,郫縣豆瓣的品牌效應並不明顯,和貴州「老乾媽」等特色調料相比更是相形見絀。

至於郫縣豆瓣的料理方法,有行家認為,真正地道的郫縣豆瓣,兩年左右的,買回去還要再搗,每天再曬一下,時間長了也不要緊,長了黴再曬還可以吃,二次加工才最見個人風味。精細的廚師在使用豆瓣前,會將其剁細,一是為了美觀,二是剁細的豆瓣炒制後風味會釋放的更好。此外,生豆瓣醬有豆腥味,為了去除豆腥味,有一個重要的步驟是「炒紅油」。炒紅油的一般步驟是:鍋中入油,開小火,放入豆瓣醬慢慢炒制,直到豆瓣和油的顏色變紅亮,並能聞到明顯的香味。豆瓣很容易炒糊,所以要全程小火烹製。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END ·  

三匠廚房 | 廚房裡的意見領袖


 ID:sanjiangfood 

本微信號內容除特殊註明外,版權均屬三匠廚房所有,版權合作請聯繫

sanjiangchufang@126.com

相關焦點

  • 川菜的靈魂不是辣椒
  • 如果世上沒有郫縣豆瓣,川菜會變成什麼模樣?
    郫縣豆瓣在川菜體系中的地位有多高?「不一定每道川菜都要加郫縣豆瓣,但加了郫縣豆瓣的一定是川菜。」如果說花椒和辣椒是川菜的骨,那麼郫縣豆瓣就是川菜的肉。川菜味道的精髓是複合味,24種味型的不同組合造就了許多經典的川菜菜品。
  • 郫縣豆瓣和蒼蠅館 最安逸成都的川菜之魂
    如果說,菜市場裡隱藏著當地百姓日常生活的靈魂,那麼一份郫縣豆瓣裡,隱藏著川菜的靈魂。 郫縣豆瓣被稱作「川菜之魂」,一個川菜廚師把郫縣豆瓣運用得純熟,無論是麻婆豆腐還是一道回鍋肉,沒有郫縣豆瓣,不能想像。郫縣距離成都市區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當地盛產郫縣豆瓣,甚至有一個碩大的川菜產業園區,許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入駐郫縣川菜產業園區,從豆瓣到泡菜,到各種川味小吃。
  • 郫縣豆瓣製作有秘方 日本人也無法複製
    原標題:澳大利亞駐成都總領事為什麼把郫縣豆瓣打包回家?   近日,澳大利亞駐成都總領事郭南希打包郫縣豆瓣回鄉的消息刷爆了媒體圈,不少人很好奇,郫縣豆瓣到底是什麼?四川省郫縣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川菜好吃的奧秘就在於豆瓣,而郫縣豆瓣是川菜之魂。
  • 王開發:郫縣豆瓣是川菜一個獨特符號 希望更多人愛上豆瓣
    我現在開的「松雲澤」餐廳,取名就是為了感恩師傅,紀念我的老師張松雲大師的,意在保留和傳承川菜中的老技法老技藝。到美國開川菜館每年都採購郫縣豆瓣實際上,若在成都學習廚藝,就繞不開郫縣豆瓣。雖然我最初學習的是魯菜,但魯菜館子到了成都,也自然融入了地方特色,好些菜都會多少用到郫縣豆瓣。那時候,每年秋天,海椒出來,四川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豆瓣。但是,館子裡真正用的,基本都是郫縣豆瓣,也就是後來的「鵑城牌」郫縣豆瓣。70年代末,成都市飲食服務公司到美國紐約開了第一家川菜館子「榮樂園」。
  • 郫縣豆瓣,郫縣紅油豆瓣醬的區別?原來差別那麼大,看完漲知識了
    大家好,我是小林廚房的小林,今天和大家分享川菜靈魂調料郫縣豆瓣醬的使用方法,現在市面上的豆瓣醬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郫縣豆瓣,一種是郫縣紅油豆瓣醬,這兩種究竟有啥使用區別呢?郫縣豆瓣醬是「川菜之靈魂」,有一半的川菜中都會使用郫縣豆瓣醬,包括下飯神器回鍋肉,水煮肉片,螞蟻上樹等,以及蜚聲國際的麻辣火鍋的底料都要使用到郫縣豆瓣醬作為原料。但是你可知道現在市面上有兩種豆瓣醬一種是標註著「郫縣豆瓣」,另一種標註著「郫縣紅油豆瓣」,這兩種有啥區別呢?
  • 原來郫縣豆瓣和紅油豆瓣,有這麼多不一樣?難怪我的川菜不正宗
    有許多網友都特別喜歡吃川菜,但是你知道嗎,做川菜最關鍵是實現豆瓣醬,只是市面上的豆瓣醬種類很多,比如說郫縣豆瓣和郫縣紅油豆瓣,許多網友都不知道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今天我們就一同來了解一下。豆瓣醬的種類很多,但是能夠達到郫縣豆瓣醬水準的,並不是很多。因為郫縣豆瓣採用的是二荊條辣椒。,同時選用特有的蠶豆和小麥粉自然發酵而成,色澤呈黑色,同時有著濃鬱的醬香味。這種郫縣豆瓣醬不會添加任何添加劑和香味。
  • 食材篇丨郫縣豆瓣:就是這小小的一味調料,簡直構築了川菜之魂!
    郫縣豆瓣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不見任何油脂,具有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常用的調味佳品,素有「川菜靈魂」之稱。郫縣豆瓣能夠從眾多的豆瓣醬中脫穎而出,躋身四川三大名瓣之一,這與它的選材和工藝有關,風格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郫縣地處成都平原中部,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產稻、小麥、油菜籽、胡豆等。
  • 被譽為「川菜靈魂」的郫縣豆瓣醬,哪個牌子最正宗?你吃過的牌子
    被譽為「川菜靈魂」的郫縣豆瓣醬,哪個牌子最正宗?
  • 川味魂.郫縣豆瓣醬製法揭秘
    郫縣豆瓣素有川菜之魂的美稱。產於四川郫縣。郫縣地處成都平原中部,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產稻、小麥、油菜籽、胡豆(蠶豆)、大麻等。
  • 郫縣豆瓣博物館開館啦!「川菜之魂」背後的故事了解一下!
    經過一年多的打造,郫縣豆瓣博物館在郫都區戰旗村鄉村十八坊正式開館。博物館開館標誌著郫縣豆瓣文化傳承正朝著專業化、規範化和普及化的道路邁進,對弘揚郫縣豆瓣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有積極意義,也有利於大眾了解川菜文化的深刻內涵。
  • 什麼樣的郫縣豆瓣醬才正宗?四川人告訴你,正宗郫縣豆瓣醬這樣選
    近些年來,川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而豆瓣醬作為川菜的靈魂,在其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而其中,郫縣豆瓣醬尤其受到川菜大師的青睞。那其他地方的豆瓣醬不好嗎?郫縣豆瓣醬和其他的豆瓣醬相比贏在哪裡呢?郫縣豆瓣醬是四川省郫縣的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 「聚成都 遊天下」CUCHENG郫縣豆瓣房車之旅遍布全國
    由四川省郫縣豆瓣有限公司主辦,由成都房車自駕旅遊協會和土州島聯合舉辦,郫縣豆瓣房車搜索之旅活動自啟動以來,已持續近3個月。本次活動結合了「杜鵑城市品牌」郫縣豆瓣、川菜文化和房車出行生活,首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房車朋友來到成都palm世界房車自駕營地。並以川菜文化體驗館、郫縣豆瓣廠等川菜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深度了解和了解「川菜之魂」豆瓣文化,打開「杜鵑牌」郫縣豆瓣房車探索之旅,走遍全國,共同點亮旅遊足跡!讓我們回顧一下活動的精彩瞬間,看看那些騎著杜鵑牌郫縣豆瓣的車手們都去了哪裡!
  • 今天才知道,原來郫縣豆瓣醬和紅油豆瓣醬區別很大,以後不亂買了
    今天才知道,原來郫縣豆瓣醬和紅油豆瓣醬區別很大,以後不亂買了現在人們做菜越來越追求口感了,所以說家裡的調味品也越來越多,其中郫縣豆瓣醬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家的口味比較重,所以說川菜受到了全家人的歡迎,像魚香肉絲、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等等,都是我們家的最愛。尤其是夏天沒胃口的時候吃,超級開胃下飯,一次能吃好幾大碗米飯呢。在做這些菜的時候,少不了的就是郫縣豆瓣醬了,還被稱為「川菜之魂」,少了它口感就會很大程度下降。
  • 全國各地餐飲人士相聚郫都,打卡郫縣豆瓣網紅勝地
    8月15日,乘2020中國餐飲營銷力峰會召開契機,來自全國各地的餐飲人士相聚成都市郫都區組成「天府餐飲考察團」參觀考察了川菜文化體驗館、鵑城郫縣豆瓣廠區,打卡郫縣豆瓣網紅勝地,快跟隨考察團一起來感受川菜延綿千年的獨特魅力吧。
  • 投資5個億,丹丹郫縣豆瓣和川調新基地將於8月投產,總產值超20億
    隨著川菜被越來越多消費接受喜愛、以及川菜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大趨勢,一個以郫縣豆瓣為龍頭,並延伸出川菜、火鍋為代表的中式複合調料產業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始終裝著「川菜魂」郫縣豆瓣,天生就是傳奇。神來搭配乃第一奇。
  • 好吃 | 在四川,豆瓣才是仙
    我曾經採訪過做了一輩子郫縣豆瓣的老人家張仕允,他說,做郫縣豆瓣當然是仁壽陶缸最好,但是現在造價昂貴,被榮縣的瓦缸逐漸取代了。只要在瓦缸裡呆滿了兩年半,郫縣豆瓣醬的味道就基本固定了下來,過去人自己買了豆瓣生黴,不得不反覆曬,反而風味出眾。 豆瓣醬兼具辣、鹹、鮮、甜之味,在豆制調味品中最複雜。7、8月的二荊條是整個四川地區的恩物。
  • 好吃| 在四川,豆瓣才是仙
    我以前分不清老乾媽和豆瓣醬的區別,被一鍋完全黑乎乎又沒味道的「回鍋肉」教育之後才明白。豆豉以黃豆為原料,而豆瓣以蠶豆為原料。最初的創始人試過豌豆不過失敗了,但四川的豌雜麵、豌豆湯又是一絕,真是什麼材料到了四川,都能找到最佳歸宿。郫縣豆瓣的川菜博物館裡,可以吃一道簡單正宗的回鍋肉。更霸道的是連山回鍋肉,每片都比人臉還長,比手掌還寬,一片肉也能把人吃哭。
  • 川菜的調料流量之王,郫縣豆瓣醬,沒有二荊條湊數的話根本成不了
    在吃辣椒這樣的事情上,中國人真心不認輸。不管在哪個城市,在飲食的流派中,辣的口味已經毫無懸念成了最受大家喜歡的一種味道,中國人的餐桌上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辣的味道,中國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辣椒大國:辣椒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
  • 豆瓣醬憑什麼位居辣椒與花椒之上,一躍成為川菜之魂
    但是你可知,被譽為川菜之魂的既不是辣椒與花椒,而是豆瓣醬。那它到底又有著怎樣的魅力,才可以躍居這二者之上呢?不過,在我們具體講豆瓣醬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挖一挖辣椒與花椒在川菜文化中的歷史底蘊吧。生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辣椒是明朝時期解除海禁後,隨著新航路才開始傳入中國的。而且據明朝《草花譜》記載,最初吃辣椒的中國人都分布在長江下遊地區,也就是所謂的「下江人」。與此同時,當時的四川人還不知道辣椒為何物。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貴州人成為了全國最早用辣椒來代替食鹽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