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很遺憾諾獎沒有把閱讀放在第一位」
腳踩一雙有36歲「高齡」的黑皮鞋、身穿一件繡花黑背心、一頭蓬亂的白髮,彼得·漢德克的出場並不驚豔。不過,在第四屆烏鎮戲劇節上,這位74歲的奧地利文學家、劇作家,享有當代德語世界最重要作家光環的老人,舉手投足處處惹人注目。
彼得·漢德克出生於奧地利,現在和美麗的演員妻子定居巴黎。他精通德語、英語、法語等國語言,被認為是劇作家、小說家,還帶著先鋒的標籤。可老彼得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幾天前,彼得在巴黎街頭看到有人穿了一件T恤,上面印著「百分之百專業」。「當時我就想也做件T恤,寫上『百分之百業餘』。」彼得說,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詩意散文作家,還帶著戲劇化傾向,這也是自己的天性。「在這方面,我的榜樣是歌德。歌德作為詩人或戲劇家或散文作家,都稍微有點兒業餘。我在這三個方面也是業餘的。」 彼得笑道。
彼得最為中國戲劇界熟知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罵觀眾》。話劇導演孟京輝說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就讀了這部作品。劇作家史航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也覺得一個與「觀眾」組合的詞語,不是「迎合」「滿足」而是「辱罵」,這太新鮮了。可是彼得認為這部作品並不能代表自己就是先鋒的。
「我其實是一個傳統的、古典的作家,我寫那個劇本是出於反諷的目的。我現在的寫作信條是,充滿愛的反諷。」他覺得先鋒的標籤是中國讀者對他的誤解,此次來華,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不厭其煩地解釋。就在幾天前,他還在上海強調「我討厭反叛,反叛讓我心煩。我甚至會嫉妒那些反叛的作家,他們特別能吸引女性的目光。」
既然自認為一個業餘劇作家,又不是刻意扮先鋒,彼得又為什麼會在上世紀60年代就寫出《罵觀眾》這樣的驚世駭俗之作呢?他解釋,這一切竟然是為了錢。
那時候彼得還是一位23歲的學法學的大學生,剛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出版商對我說,你不可能靠出書活著,你得寫個劇本。」彼得說,為了獲得財務自由,自己就開始寫《罵觀眾》的劇本。當然能寫成這樣一部作品,是因為彼得當時的初戀女友也是一位演員,他常常要情願不情願地跟著一起去劇場。「戲劇本身帶給我幻象,再加上出版商的驅使,以及我當時對披頭四樂隊的熱愛,就有了這個劇目。其實它和辱罵沒有關係,是我對演員和觀眾之間節奏的分析,用一種近乎音樂的關係來表達。在那之後我就成了一個勉為其難的劇作家。」
彼得「道破天機」,也讓史航豔羨不已。他驚道:「天啊,在我們這兒,大家都說你不可能光靠寫劇本活著,你得去寫個電視劇。」彼得聽後大笑:「啊,我說的也是50年前的事兒了,現在無論在法國還是德國,也都沒法靠寫劇本活著了。」他還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生活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近年來,彼得·漢德克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可結果是他一直處於「陪跑」的處境。彼得倒也不迴避這個有點兒尷尬的問題。「諾貝爾文學獎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很遺憾它的評獎沒有把閱讀放在第一位。」他說,諾貝爾文學獎很少單純地看文學和寫作本身,這也是整個時代的特徵,但這並不是進步。
事實上,就在幾天前,他對這一屆諾獎的評選結果表示不滿。他當時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對我來說,文學是要閱讀的,而鮑勃·迪倫的作品是不能被閱讀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這個決定,其實是在反對書,反對閱讀。」
李洋
(責編:陳燦、陳苑)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誌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徵集工作邁出了紮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