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漢德克:很遺憾諾獎沒有把閱讀放在第一位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很遺憾諾獎沒有把閱讀放在第一位」

腳踩一雙有36歲「高齡」的黑皮鞋、身穿一件繡花黑背心、一頭蓬亂的白髮,彼得·漢德克的出場並不驚豔。不過,在第四屆烏鎮戲劇節上,這位74歲的奧地利文學家、劇作家,享有當代德語世界最重要作家光環的老人,舉手投足處處惹人注目。

彼得·漢德克出生於奧地利,現在和美麗的演員妻子定居巴黎。他精通德語、英語、法語等國語言,被認為是劇作家、小說家,還帶著先鋒的標籤。可老彼得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幾天前,彼得在巴黎街頭看到有人穿了一件T恤,上面印著「百分之百專業」。「當時我就想也做件T恤,寫上『百分之百業餘』。」彼得說,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詩意散文作家,還帶著戲劇化傾向,這也是自己的天性。「在這方面,我的榜樣是歌德。歌德作為詩人或戲劇家或散文作家,都稍微有點兒業餘。我在這三個方面也是業餘的。」 彼得笑道。

彼得最為中國戲劇界熟知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罵觀眾》。話劇導演孟京輝說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就讀了這部作品。劇作家史航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也覺得一個與「觀眾」組合的詞語,不是「迎合」「滿足」而是「辱罵」,這太新鮮了。可是彼得認為這部作品並不能代表自己就是先鋒的。

「我其實是一個傳統的、古典的作家,我寫那個劇本是出於反諷的目的。我現在的寫作信條是,充滿愛的反諷。」他覺得先鋒的標籤是中國讀者對他的誤解,此次來華,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不厭其煩地解釋。就在幾天前,他還在上海強調「我討厭反叛,反叛讓我心煩。我甚至會嫉妒那些反叛的作家,他們特別能吸引女性的目光。」

既然自認為一個業餘劇作家,又不是刻意扮先鋒,彼得又為什麼會在上世紀60年代就寫出《罵觀眾》這樣的驚世駭俗之作呢?他解釋,這一切竟然是為了錢。

那時候彼得還是一位23歲的學法學的大學生,剛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出版商對我說,你不可能靠出書活著,你得寫個劇本。」彼得說,為了獲得財務自由,自己就開始寫《罵觀眾》的劇本。當然能寫成這樣一部作品,是因為彼得當時的初戀女友也是一位演員,他常常要情願不情願地跟著一起去劇場。「戲劇本身帶給我幻象,再加上出版商的驅使,以及我當時對披頭四樂隊的熱愛,就有了這個劇目。其實它和辱罵沒有關係,是我對演員和觀眾之間節奏的分析,用一種近乎音樂的關係來表達。在那之後我就成了一個勉為其難的劇作家。」

彼得「道破天機」,也讓史航豔羨不已。他驚道:「天啊,在我們這兒,大家都說你不可能光靠寫劇本活著,你得去寫個電視劇。」彼得聽後大笑:「啊,我說的也是50年前的事兒了,現在無論在法國還是德國,也都沒法靠寫劇本活著了。」他還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生活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近年來,彼得·漢德克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可結果是他一直處於「陪跑」的處境。彼得倒也不迴避這個有點兒尷尬的問題。「諾貝爾文學獎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很遺憾它的評獎沒有把閱讀放在第一位。」他說,諾貝爾文學獎很少單純地看文學和寫作本身,這也是整個時代的特徵,但這並不是進步。

事實上,就在幾天前,他對這一屆諾獎的評選結果表示不滿。他當時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對我來說,文學是要閱讀的,而鮑勃·迪倫的作品是不能被閱讀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這個決定,其實是在反對書,反對閱讀。」

李洋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誌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徵集工作邁出了紮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

相關焦點

  • 「思想界」彼得·漢德克獲諾獎惹爭議:文學性能夠用政治和道德衡量...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和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現所引起的爭議。彼得·漢德克獲諾獎惹爭議:文學性能夠用政治和道德衡量嗎?由於2018年的性侵醜聞,媒體普遍預測今年諾獎的評選會與往年不同,向「政治正確」的方向更加靠攏,評選出作品和政治性都無懈可擊的作家。然而瑞典文學院評選出了兩位來自歐洲的作家,似乎仍然在沿襲歐洲中心主義的「老傳統」,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獲獎名單一經公布,託卡爾丘克很快就得到了公眾認可,然而漢德克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批評。
  • 專訪|彼得·漢德克:我是莎士比亞的後代,但沒有他那麼瘋狂
    彼得·漢德克瑞典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0日,瑞典學院將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彼得·漢德克是畢希納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的獲得者。彼得·漢德克是奧地利文學家、劇作家,被認為是當代德語世界最重要的作家,這位文學大師也是畢希納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的獲得者,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耶利內克曾說,「漢德克是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他比我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又是一年諾獎季。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
  • 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參與編劇的經典名作《柏林蒼穹下》:勇敢付出...
    原作電影由導演維姆·文德斯與201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共同編劇,獲得多次坎城電影獎提名,成為影史經典名作。作者將時空轉換為現在的柏林城,用畫面定格光影,同時加上可供閱讀的臺詞,帶領讀者重新體會這部跨越了三十餘年的經典名作帶來的感動。
  • 彼得·漢德克的精神庇護所:廁所、火車與公墓
    這是彼得·漢德克在《試論寂靜之地》的描述,這些文字出現在這部以「反小說」為標籤的敘事作品第205頁。這部反小說化的敘事作品真切呈現著彼得·漢德克的內心境況。這是漢德克從少年時期開始尋找精神庇護所的獨白。火車站廁所隔間內部狹小,人坐下去難以伸展開四肢,他頭靠著後牆,雙腿繞著馬桶蜷縮成一團。廁所燈光明亮,整晚都開著燈。
  • 作家莫蒂亞諾獲諾獎 想續寫狄更斯《德魯德疑案》
    金龍格就此觀點表示,歐洲作家沒有大事寫小事,莫迪亞諾算是出色的一位。  2008年,克萊齊奧先於莫迪亞諾獲得「諾獎」,但張亙認為:「莫迪亞諾的地位絕不遜於克萊齊奧,甚至以創作的思想深度和文筆的風格而論,我對他更為欣賞。他與克萊齊奧相比,更為注重對人內心隱秘世界的探尋,克萊齊奧則比較側重於自然界的原生態和烏託邦的社會構想。」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昨晚揭曉,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獲此殊榮。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44年前錯過諾獎後,花費半生彌補上了遺憾:新晉得主的勵志諾獎路
    Alter 而言,50 多年前,一個獲得諾獎的機會,就擺在他的眼前。B肝病毒的發現與 1976 年的諾獎自上世紀 40 年代,科學家們發現血液能傳播B型肝炎後,醫學界就開始尋找引起B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 20 多年的時間仍沒有結果。
  • 他像一個現代的堂吉訶德|彼得·漢德克
    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以表彰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2018、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
  • 理解彼得·漢德克的三個關鍵詞
    即便如此,漢德克也沒有向這些論調示弱,他堅信自己的觀察與親身接觸所得到的真相。「可是這樣的疲倦有沒有轉變成傲慢自大的危險呢?」他在書中如此向讀者發問。1966年,在普林斯頓的「四七社」會議上,憑藉著劇作《罵觀眾》,彼得·漢德克一鳴驚人。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女士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很多人比較看重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獲獎,今天談談這個。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1)
    昨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政事兒」發現,中國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毛澤東晚年在中南海接見楊振寧和李政道不過,他接見了兩名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1973年,楊振寧和毛澤東的見面,是在毛澤東中南海的書房裡。談話結束以後,楊振寧說他快走到門口時,毛澤東和他握了握手,並且說他年輕的時候也希望在科學上能夠有所貢獻,不過自己沒有做到,他很高興楊振寧能夠對人類的科學有所貢獻。
  • 彼得·漢德克:站在象牙塔上守望蒼生
    原標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彼得·漢德克:站在象牙塔上守望蒼生    彼得·漢德克和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不同語種的譯作。諾獎熱之餘,聽聽該文集的主編韓瑞祥教授的聲音或許更有益:「我們是讀者,大家都為漢德克高興。」那麼,在中國,有多少人讀了漢德克多少書呢?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漢德克2016年因上述文集發布而受邀來華訪問時已經初露端倪:從上海到烏鎮再到北京,漢德克全程被人追問《罵觀眾》,此外的作品幾乎罕見提及,以致他最後對一個就《罵觀眾》提問的觀眾反問道:「除此之外,您還讀過什麼?」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
  • 2019德國圖書獎揭曉,得主致辭中批評諾獎得主漢德克
    在獲獎致辭中,斯坦尼西奇公開表達了對彼得·漢德克的批評與不滿,同時對與漢德克一同獲獎的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表示祝賀。他談到,值得稱讚的文學是用語言去自由表達以爭取權利的,而不是用詩意的語言包裝謊言以愚弄讀者的那種。波士尼亞裔德國作家薩沙·斯坦尼西奇(Saa Stanii)憑藉小說《我從哪裡來》(Herkunft)獲得了2019年度的德國圖書獎。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林道是巴伐利亞州博登湖上的度假勝地,它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1年。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
  • 數度「陪跑」諾獎的她,憑這個女性故事續作捧得另一文學大獎
    不過,她曾獲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肯定,四次入圍英國布克獎,並於2000年摘得該獎。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右)和伯娜丁埃瓦裡斯共享2019布克獎(圖片來源:參考消息)英國布克獎也開「雙黃蛋」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英國布克文學獎於14日晚揭曉2019年度獲獎者,加拿大女作家、詩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非洲裔女作家伯娜丁·埃瓦裡斯託分享了這一獎項。
  • 專訪2019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這世界悲觀不被允許,樂觀...
    最終的頒獎結果,確如瑞典學院的聲明和大家的預測,沒有出現特別引人意外的結局,兩位獲獎作家都是實至名歸。我們分別於2016年11月與2018年3月對兩位作家進行了專訪,同時刊發了專題報導,我們特此重新整理編輯了這些訪談。下文為我們對作家彼得·漢德克的獨家專訪。
  • 彼得·漢德克:專寫無情之物
    沒有一個夢能夠讓我看到比我所經歷的事還要陌生的事也沒有什麼草是為了打破寧靜而生長——彼得·漢德克《不理性的人終將消亡》劇作中的布魯斯歌詞戲劇到了彼得·漢德克的手裡,已純然發育為詩。這不是歌德《浮士德》、拜倫《曼弗雷德》意義上的分行敘事劇詩,而是不分行不敘事的反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