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還堅持創作 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嘗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回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像,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嘗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陳顯棟在海口給大學生講課。駱雲飛 攝

  老先生當場演示瓷繪技藝,各種色彩在潔白的瓷板、瓷板上碰撞融合。做出滿意的作品時陳老會得意地向學生們展示,並幽默地形容好的畫作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越看越有趣」。

  

  陳顯棟展示自己創作的瓷盤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學生兼工作上的助手戴慕平說,陳老雖然在教學上非常嚴格,但平時生活中對待後輩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照顧,「經常招呼大家去家裡吃飯,師母把每個人照顧得很周到」。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既是他親密的生活伴侶,又是默契的藝術夥伴。陳老作畫時,她是一旁最得力的助手,兩人已攜手走過近二十載。

  

  陳顯棟夫人餘四妹幫助陳顯棟貼畫膜。駱雲飛 攝

  《美術》雜誌前主編王仲曾評價陳顯棟為人熱情誠篤,畫如其人。在生活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積極有為、充滿感恩和愛心的藝術家。

  而如今他最大的心願便是能讓自己的作品葉落歸根,「在故鄉建立永久展覽館」。

  「將我一生為之付出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我的故鄉,為家鄉美術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是海外遊子的夙願。」

  記者:黃藝 駱雲飛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臺灣95歲老兵臺中創作「彩虹眷村」 成熱門景點
    因為一位老兵的偶然靈感和創作,臺灣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上的「彩虹眷村」逃脫了被拆掉的命運,卻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今年95歲的退伍老兵黃永阜年輕時來到臺灣,獨居眷村60年。幾年前,當地對幾個眷村進行拆遷,黃永阜懷念眷村裡難忘的歲月,拿起油漆桶和刷子在老舊的房屋上描繪可愛的人物、動物和眷村故事。
  • 天津青年畫家梁健創作《老兵——軍禮》為共和國老戰士立像
    天津青年畫家梁健作品:《老兵——軍禮》。 天津美術網訊 天津青年畫家梁健創作的《老兵——軍禮》是參與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的國家藝術基金「重大題材中國人物畫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經過寫生、起稿、草圖、初稿修改,形成最後的成品,於2019年完成並在河南美術館展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到來之際,將作品的創作過程展示出來,以此祝福共和國生辰,記錄老兵們歷經滄桑、不屈不撓的軍禮英姿。
  • 為90歲抗美援朝老兵圓夢(一):尋找寫手撰寫回憶錄
    「我的父親文兆先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現在年事已高,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他90歲生日之際,想找一個愛心作家或者會寫作的熱心人士,將他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寫成回憶錄,以文字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最可愛的人』」。近日,家住長沙市寧鄉縣的文躍武對為民網記者說出了父親的心願。
  • 臺灣90多歲老兵,用後半生畫出人氣網紅景點「彩虹村」
    小小的村莊裡居住著一位90多歲高齡的老人,名叫黃永阜。整個村莊裡的彩繪畫都是他一個人的「作品」,由於色彩豔麗,主題誇張,所以村子便被人們稱之為「彩虹村」!黃老先生曾是一位廣東人,年輕時入伍,後隨國軍退到臺灣,之後便被安置在這座小村裡居住。
  • 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東莞暢談創作歷程
    原標題: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東莞暢談創作歷程  中新網東莞12月21日電(李映民 李純 安致標)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今天作客廣東東莞莞城 「文化周末大講壇」, 作題為「我所熱愛的創作」的演講。講壇上,幾米從自己從小經歷談起,暢談自己創作歷程。   幾米是臺灣著名繪本畫家,至今,他已經出版近五十本作品。
  • 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
    導語: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人究竟能對一個思念更有多久,10年、30年?亦或者是一生,有時候,以我們這個年齡,很難去想像,那掛念一生的思念,究竟是要情深至何處,才會有這般的眷念。在這裡講的,是一位老奶奶,她整整等待了77年,最後更是不惜以93歲的高齡遠赴臺灣,這位抗戰老兵遺孀終是得償所願。1935年的時候,當年尚在豆蔻年華的張淑英,遇到她生命中最終的那個人,當時的一位普通的軍官鍾崇鑫。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戳視頻,看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011949年4月,15歲的李榮華隨國民黨軍撤退到臺灣。劉德文印象很深,每逢清明節和春節,都有當地老兵拿著松香、紙錢、水果,朝著家鄉祭拜。他問長輩拜什麼,長輩說,我做兒子的,離開父母親幾十年,朝這個方向祭拜自己的父母親。劉德文非常難受,這麼多年了,老兵還想著落葉歸根。2003年4月,一位老兵提著兩瓶高粱酒找到劉德文,想要和他聊聊。老兵把高粱酒打開,「裡長你陪我喝一下」。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編者按】2013年2月19日,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出爐,獲獎者中既有人們熟悉的英模人物,也有深入基層挖掘出來的平凡楷模,更有把上百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的臺灣老兵高秉涵。觀察者網特此轉載《鳳凰周刊》舊文,以饗讀者。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畫家讓女兒做自己的人體模特,是為炒作還是為藝術?
    美術評論家、四川美院教授王小箭這樣評價畫家李壯平。畫家李壯平,藝術圈有這個人?他的名字也許我們很陌生,然而,他令自己女兒做人體模特的事我們一定熟悉。李壯平,四川人,畫家,畫院院長,美院教授,五年前因參加重慶黃桷坪首屆藝術節展出《東方神女·山鬼》系列油畫而名聲鵲起,但又因讓自己女兒作為畫中的人體模特被批道德敗壞。
  • 95歲老兵和他的「彩虹眷村」
    因為一位老兵的偶然靈感和創作,臺灣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上的「彩虹眷村」逃脫了被拆掉的命運,卻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今年95歲的退伍老兵黃永阜年輕時來到臺灣,獨居眷村60年。幾年前,當地對幾個眷村進行拆遷,黃永阜懷念眷村裡難忘的歲月,拿起油漆桶和刷子在老舊的房屋上描繪可愛的人物、動物和眷村故事。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家鄉的驕傲 這位老兵名叫 鄧雪桂 ,是湖南常寧人,家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因為家裡貧窮,幾人生活非常拮据,因為從小不上學,也不認識什麼字,所以 在鄧雪桂22歲時,他離開了家人,離開了故鄉,入伍參了軍。
  • 「老兵」谷書鋒:用生命演繹平凡的偉大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他克服年齡、家庭等困難,以戰鬥姿態投身監獄疫情防控工作,以最高標準落實工作責任,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無悔付出,為監獄防疫和監管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封閉執勤期間,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年僅56歲。
  • 臺灣老兵「收屍隊」:錢能買愛情也不錯
    那回我安排了到「退輔會」的武陵農場探望老兵。在正式拍攝之前,需要與農場場主溝通,並去老兵家裡探訪。在我先期來到農場選擇主持人的定位時,恰巧見到許多中年女子在穿梭,於是就順口問農場場主:「這是『收屍隊』嗎?」有爭議的「愛情」上世紀90年代,臺灣報紙的社會新聞中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收屍隊」的女性群體。
  • 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原標題: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5月24日,新湖南客戶端聯合今日頭條公益尋人發布《離鄉70年夢裡常喚媽 九旬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不到一天時間,經記者多方努力和現場查訪,並由家屬初步確定,在長沙縣青山鎮賽頭鋪村找到了湘籍臺灣老兵劉舜楠要找的親人。
  • 臺灣90歲女軍官湖南尋親:老家烏鴉廟的親戚找到了!
    「淑姐姐,我是榮華,你還記得我嗎?」5月9日下午,90歲湘籍臺灣女軍官王淑蘭終於通過手機視頻與家鄉親人見上面了,與她視頻的是小她12歲的堂妹王榮華。這一刻,王淑蘭等了半個多世紀,幸運的是她等到了。5月7日,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聯合紅網發布《90歲臺灣女軍官尋親:17歲從軍從中尉退伍,老家在湖南邵陽烏鴉廟》消息,引發強烈反響。為了幫助湘籍臺灣女軍官王淑蘭奶奶尋找老家親人,今日頭條第一時間發動頭條尋人志願者-湖南關愛老兵團隊,在湖南邵陽當地查找相關線索。僅僅一天,就傳來了好消息:志願者順利地在湖南邵陽大祥區二紡機附近,找到了王淑蘭老人的堂侄與堂妹。
  • 潘玉良:從雛妓到畫家,這個不漂亮的女人用畫筆徵服了羅浮宮
    然而,這個名叫潘玉良的女子,從雛妓到小妾,再從小妾到國際知名畫家,簡直是一部獨立女性的傳奇人生。著名畫家徐悲鴻曾說:「中國不過三個畫家,其中一個便是潘玉良。」有著畫魂之稱的潘玉良,被認為是「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之一。
  •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2012年05月03日 15:48:00來源:嘉興日報   本網訊 日前,「跨越海峽,臺灣畫家石虎百幅中國畫展閉幕式暨捐贈儀式」在市圖書館舉行。由石虎先生創作的10幅中國畫作品分別捐贈給了嘉興慈善總會、嘉興紅十字會、嘉興美術館、嘉興博物館以及紹興博物館5家單位。  石虎,出生於紹興市新昌縣溪西村一個普通農家,18歲時隨叔叔前往臺灣。他愛馬,更愛畫馬。30歲起,他嘗試著用毛筆描繪奔馬的身姿,雖未受過專業訓練,卻在勤奮自學中創作出自己的風格。  據悉,此次展覽也是臺灣畫家首次來嘉興辦展,開啟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新開端。
  • 90多歲臺灣奶奶林莊月裡:不管多少歲,找回自己都不算晚
    「無論多少歲,請先學會擁抱自己的美好」。「潮」也許是年輕人先開始的,但它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90多歲的臺灣奶奶「林莊月裡」,就很好的證實了這一點。林奶奶被臺媒稱為「第一潮嬤」。平時酷愛時尚的她,在穿搭方面從不含糊。
  • 人體畫1億也不賣的畫家,為何畫18歲女兒?還不讓談戀愛?啥原因
    文尾附5篇精彩文章】人體畫1億也不賣的畫家,為何畫18歲女兒?還不讓談戀愛?啥原因?這兩個問題確實都很讓人費解!因為這位畫家讓18歲女兒給自己當人體模特,一畫畫了六年,畫了30多幅人體油畫和60多幅人體國畫,這前後七年還不讓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