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技藝的傳承 龍舟傳統手工製作解密

2020-12-16 央視網

百年技藝的傳承 龍舟傳統手工製作解密

體育資訊來源:央視網 2017年02月22日 10:22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出於對龍的崇拜,歷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講究。當年隋煬帝為下江南而造的龍舟可算是歷史上最豪華的「龍舟」之一了,據載該船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共四層,一百二十間房,簡直可以媲美當今的海上遊輪了。這艘龍舟後被燒毀,隋煬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龍舟,被稱為「天子之舟」。

端午龍舟一般分為龍頭、龍身、龍骨、龍尾四部分,外加槳和舵。龍舟製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點也不能馬虎。木料要選用上等的,且多採用大木料來製作,如龍頭,一般須用整塊的檜木來雕刻,以求靈氣十足,至於船體,則多採用樟木來做,因為樟木能防蟲防腐,經久耐用。製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製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妝,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傳統材料(樟、檜等)和傳統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製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所以,從擁有的龍舟的檔次就可窺出當地人的經濟實力。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獨木龍舟,只是那樣的大樹就更難找了,也較浪費木材。現今也有用玻璃纖維材料來做的,既環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乾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才「請龍出水」。

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傳統龍」有28.8米長、1.50米寬,「國際龍」只有15.8米長、1.05米寬。製作龍舟,從開料、選龍骨(底骨)、起水(拗彎龍骨,呈流線型)到刨光、打磨、上色,最後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序,一件完整的龍舟才算完成,一般需要六七天。 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從良木到龍舟,仍需和數百年前一樣,歷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時間,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成為龍形,這種漢族民間傳統的手工製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相關焦點

  • 聽龍舟故事 看技藝傳承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是龍舟之鄉,這裡的龍舟製作已有百年歷史。2008年,中堂龍舟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堂鬥朗霍沃標龍船廠負責人霍沃標仍堅守著上一輩人留下來的傳統技藝,純手工製作龍舟。圖為霍沃標(左一)和隊友們一起做龍舟。新華網 李相博 攝
  • 龍舟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未來誰來接「槳」?
    端午節,樂安河上龍舟競渡,河畔人聲鼎沸、鑼鼓喧天。號子聲、擂鼓聲和岸上觀眾的助威加油聲此起彼伏,場面甚為壯觀。  龍舟活動在贛東北地區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積澱了深厚的龍舟文化底蘊,也留下了很多關於龍舟的傳奇故事。然而,龍舟工匠青黃不接,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境地。  樂安河上龍舟競渡  端午節,樂安河上,伴隨著陣陣鼓點,龍舟賽開始了。
  • 純手工造龍舟 堅守700多年的歷史傳承
    5月30日,端午節臨近記者前往福建省閩侯縣南通鎮方莊村探訪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傳統龍舟製作技藝。方莊村有「龍舟村」之稱,自明清以來就有建造龍舟的傳統。但是,如今,年輕人都喜歡去競渡,而不願意留下來堅守龍舟製作這一傳統技藝了;村裡僅剩4家龍舟廠,主要都是老一輩傳承人在堅守。
  • 客家青獅:百年技藝 傳承不息
    其中,尤以連城最為盛行,並成為連城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連城舞青獅主要通過獅子的身形變化來展現獅子的生活習性,而青獅作為舞青獅的重要道具,其好壞決定了舞青獅的生動與否。2018年6月,連城舞青獅被龍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連城客家青獅的製作技藝和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樣,數百年來都是單傳。
  • 龍舟製作: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在綠樹成蔭的江水之畔,大魚沙村的龍舟製造廠內,該廠負責人黃志強和師傅們正在趕製一條30米長的龍舟。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龍舟訂單量大大減少,但是,黃志強和師傅們仍堅守在工廠裡,在不斷雕琢和敲打聲中,傳承著傳統龍舟的手工製作技藝。黃志強的父親黃樹球是這家龍舟廠的創始人。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遇桂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瑞蚨祥樓群建於1923年,建築面積3520平方米,高度約11米,鋼結構和磚木結構相結合,其建築風格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為主,是中國早期中西合璧的商業建築。  早在百年前,「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就憑藉著精緻的做工、細膩的手藝、獨特的秘籍,成為蜚聲中外的服飾名店。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如今掌握這項純手工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中買買提·卡德爾和艾拜都拉就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製作的純手工木勺,已成為今天流行的餐具和紀念品。
  • 白水貢糖:百年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
    漳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經在近日正式公布,包括南箏、漳州窯等來自漳州各地的18個項目得以入選,而我市的白水貢糖製作技藝也榜上有名。 白水貢糖是民間傳統的茶配名點,它由花生、麥芽糖、白砂糖等原料製作而成,香、酥、醇、美,入口即化,令人回味無窮。據傳,在清朝光緒年間,碧溪白水營有一名業者陳九苦心鑽研,創立了茂順號貢糖,提升了貢糖的傳統製法,使貢糖更受歡迎,從此「白水貢糖名揚四方,盛久不衰。
  • 傳承民俗文化 福建少兒體驗傳統「蓮花燈」手工製作
    13日,首場活動「蓮花燈」手工製作體驗在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行,福州一個傳統花燈家族作坊的第三代手工藝人周永健現場教授小朋友製作「蓮花燈」。福州市民鄭女士正和9歲的女兒一起給蓮花燈糊花瓣。她說,之前都是看花燈,從來沒有接觸過花燈製作。
  • 傳承陰平毛筆製作技藝 感受傳統非遺文化魅力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進行「帶線」處理製作毛筆。山東省棗莊市陰平毛筆起源於東漢,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早期均為家庭作坊,到1967年建立棗莊毛筆廠,實現規模化生產。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108道工序,當地毛筆製作工匠依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純手工加工製作,並將製作毛筆的技藝代代相傳。
  • 客家傳統手工技藝!你了解多少?
    在贛州市信豐縣小河鎮過去傳統手工業從業人員眾多是傳統手工技藝大鎮近期,小河鎮開展了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對全鎮有名的能工巧匠進行了登記造冊客家錫壺信豐小河客家錫壺製作工藝是以金屬錫為原材料,採用熔、壓、剪、捶、焊、磨等傳統工序製作酒壺的手工技藝,是廣泛流傳和盛行於贛南客家民間的金屬工藝精華。
  • 安海梧埭:傳承百年工藝 打響手工面線品牌
    晉江新聞網6月16日訊 一縷面線傳百年,日前,晉江安海鎮梧埭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梧埭的村民格外歡欣鼓舞。  在安海鎮梧埭村,無論是小道邊或尋常人家的前庭後院,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將半成品面線掛在竹竿上晾曬。
  • 牛排館內守傳承 手工製作延百年
    在鯉城,有一家老店,名叫好成財牛排館,始創於1910年,是泉州較早從事牛肉加工的一家百年老店。店老闆黃財成製作出的牛排和牛肉羹鮮美香醇,但凡嘗過的顧客,都有「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的舌尖之感。
  • 吊橋缸爐燒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名錄名稱:吊橋缸爐燒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名錄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唐山樂亭縣  名錄簡介:    據考證,缸爐燒餅起源於公元1865年,當時其特點是選料考究,加工精細,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製作方法。選用上等小麥粉和精純豆油,以白菜、肥肉等為內餡,輔以蔥、姜、蒜、丁香、豆蔻等佐料。製作過程中,在和面手法、擦酥勁道、佐料配伍、火候掌握、缸體溫度、貼餅速度等方面蘊涵爐火純青的嫻熟技藝。產品外皮薄如蟬翼,入口即碎,香滿口腹。內餡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採用當地特製菓木炭為烤制燃料,使燒餅具有獨特的菓香氣味。
  • 佳縣這個大山深處的秘境,流傳著上百年的傳統技藝
    2020「榆你相鏈·雲上購物」榆林消費促進季選品依舊進行中走進佳縣烏鎮劉家峁村探秘流傳上百年的傳統手工技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粉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手工技藝傳承著老一輩的工匠精神粉條在周圍遠近聞名警民同心、以質求存讓粉條成為劉家峁的一張閃亮名片讓傳統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 圖片故事: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的年輕人
    2007年,張旭高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月餅製作技藝。除用現代化手法製作月餅外,他堅持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使用傳統工藝自製的麥芽糖漿和面,經過選料、拌餡、制皮、包餡、成型等十多道工序,以傳統的吊爐果木烘焙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河南商丘,中秋佳節臨近,中國「長壽之鄉」夏邑縣節日氛圍漸濃,當地百年老字號「景盛昌」糕點民俗館再現吊爐月餅古法製作技藝,引民眾圍觀品嘗。
  • 萬米齋糕點傳統製作技藝(市級)
    萬米齋糕點傳統製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第六代傳承人李冠鵬對傳承技藝充滿信心。 純手工製作、傳統原料配方、紙質包裹、紙繩綑紮,每塊小的250克、大的姓萬的伊斯蘭教徒出門面房,李彥銘出食品製作技術。當時的糕點用各種穀物磨碎後做成,品種多樣,故起名為「萬米齋」,意為多種(萬)穀物(米)做糕點的作坊(齋)。因萬家為伊斯蘭教徒,所以,當時製作的均為清真食品。從第二代傳承人李鎮南,第三代傳承人李金山,到第六代傳承人李俊紅的兒子李冠鵬,一直生產著傳統月餅。
  • 湖北澤林:以傳統工藝製作旱龍舟為載體紀念屈原
    於是,澤林人因地制宜,採用了扎制旱龍舟巡遊的方式取代了水舟紀念屈原的傳統。 歷時三月 用心製作精美旱龍舟 今年澤林的旱龍舟是由劉桂生老人製作,令人驚訝的是,他的製作手藝全憑自學:藉由對祖父制舟的記憶,他一個人邊做邊摸索。祖父曾做了40年的龍舟,也曾留下制船古書,然而由於戰亂古書被毀。
  • 徐匯「老字號」喬家柵的百年手工技藝展演亮相進博會!糕點製作內有...
    11月8日,喬家柵的第三代非遺傳承人袁金娣便在「購物天堂」帶來沉浸式糕點製作演示,將載著滿滿美好祝福的定勝糕、狀元糕,送給遠道而來的中外友人。 在進博會現場,喬家柵的第三代非遺傳承人袁金娣展示了喬家柵非物質文化遺產——糕點製作技藝代表作之一的定勝糕製作方法,調製糕粉、篩粉、置模加餡、成型,每一環節在袁師傅手下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還原,現場熱火朝天,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圍觀。
  • 看水上賽龍舟玩陸地旱龍舟 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明開幕
    (資料圖片)海西晨報訊(記者宗琴通訊員陳季玉)弘揚傳統文化,共繪兩岸親情。聯發2018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暨「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將於明日正式開賽。據悉,今年共有53支隊伍參賽,其中包括24支臺灣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