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編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八怪」,是雲南特有的一個社會現象,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百年滄桑,過去貧窮、落後、封閉的雲南,今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十八怪」被如今變化所取代——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不斷加速、百姓生活越來越好。請跟隨記者的腳步進城鄉訪群眾,感悟改革開放40年來雲嶺大地的巨變。
第一怪 春天成為大品牌
「第一屆昆交會舉辦的時候,展館周圍還都是農田,如今這片區域已經是熱鬧之地了。」站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的旗杆前,東方環球(昆明)國際會展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展館運營公司總經理宋青松感慨萬分。
1993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首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應運而生。剛剛大學畢業入職工作的宋青松與昆交會的緣分就此開始。「這是昆明第一次舉辦這樣大型的展會,從來沒見過那麼多外國參展商,也沒有見過那麼多新穎獨特的東西,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回憶起25年前的首次「相逢」,宋青松依然很興奮。他告訴記者,從1993年至今,他見證了昆交會如何一步步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乃至南亞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經貿盛會,見證了春天如何成為昆明最響亮的品牌,也見證了雲南如何一步步擁抱世界。25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各國參展商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春城。從20世紀90年代每年只有七八個展會,慢慢增加到三四十個,一直到現在每年都有50多個展覽在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都印證著昆明四季如春的吸引力,也彰顯著七彩雲南的魅力。
「你看現在雖然是寒冬時節,但昆明溫暖如春,所以把昆明打造成為『會議之都』是有明顯優勢的。」宋青松說,隨著會展中心周邊配套的不斷完善,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像昆交會一樣的盛事在昆明舉辦,而他也將堅守在崗位上,繼續見證「春天的故事」。
第二怪 億年昆蟲奧秘曬
1984年,地質生物學家侯先光在帽天山挖到一塊寒武紀早期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成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同時也開啟了科學家們對帽天山的「探索與發現之旅」。2012年6月底,澄江化石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玉溪澄江帽天山瞬間把世人引入5.3億年前寒武紀早期那地老天荒的神秘世界。
「雲南這塊土地太神奇了!『雲南蟲』是脊索動物最早的祖先,他的發現是劃時代的事件。這裡,是人類祖先的起源地;這裡,可以聽到遠古生命的回聲。」30多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遊客絡繹不絕到帽天山考察、研究和探訪,一次次的發現,讓世界一次次震驚。
近兩年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完成並實施了《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啟動了《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旅遊規劃》《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規劃》《澄江動物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促進世界遺產與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帽天山及周邊18平方公裡的範圍涉及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澄江動物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根據不同的保護要求進行有效規劃。
即將開館的澄江化石地博物館目前已創作了澄江化石絕版木刻、陶器、瓷器、文具類、絲巾等一系列工藝產品,把澄江化石微小的個體形象變為大家身邊觸手可及的文化符號。
第三怪 千年故事穿葉來
12月7日,農曆大雪。乾淨得耀眼的陽光灑在騰衝銀杏村,銀杏樹燦如黃金,遊客在「盡帶黃金甲」的村子裡盡情撒歡,村裡140餘個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休憩、餐宿服務。
村委會旁的安泰農家樂就是遊客最喜歡落腳的地方之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只要一有空,老闆陳安泰就要對遊客感嘆一番。銀杏村有百年以上銀杏樹1200餘株,500年以上銀杏樹50餘株,而村裡兩棵銀杏王至少有1000年。
銀杏成林已近千年,銀杏村成景也有數百年。但銀杏村的旅遊價值直到近幾年才被發現。「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是水尾巴、路尾巴、電尾巴『三尾巴』村,是固東鎮最窮的自然村。」陳安泰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銀杏村積澱千年的旅遊資源逐漸轉變為度假休閒產業,吸引了國內外遊客。每年為銀杏村帶來了6000萬元的收入。更令人振奮的是,獨具特色的銀杏村旅遊已經走上了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發展之路。
第四怪 大象進村不見外
一夜醒來,掛在屋簷下的玉米和廚房的食鹽等物品,被闖進家中的野象「毫不見外」地掃蕩一空,這樣的狀況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村寨,已經見慣不怪。
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委會香菸箐村民小組長馮廣林介紹,香菸箐原來位於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政府對香菸箐實施整體搬遷,把村寨搬遷到野象谷附近的公路邊。
雖然搬出了保護區,但野象還是會時不時到寨子裡「轉悠」。「現在政府為我們購買了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險,我們的農作物要是被大象吃了,上報林業站後保險公司就會來理賠,所以也不用著急。」村民馮廣榮說,搬遷出來後,就曾經有野象闖進過他和幾個村民的家中吃糧食和食鹽,但他們都不驅趕。每次這些不速之客到來時,他們就關起門上樓睡覺。第二天等大象走了之後再向林業站報告。
第五怪 山貨觸網銷四海
李夢媛是鎮康縣大古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過去每年都要全國各地跑,自從進駐鎮康縣南傘工業園區電子商貿城以來,從電子商貿城到家,「兩點一線」成了她的日常生活。「現在我坐在店鋪裡、家裡,通過網上銷售,我的茶葉就可以銷往五湖四海。」
同樣,鎮康縣黑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的客戶覆蓋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每天大概就有1000單到1500單左右,基本都是回頭客。」公司總經理張必孝說。他口中的回頭客就包括俄羅斯等地的客戶,每個月俄羅斯客戶都要在他這裡購買每袋約2斤的紅豆薏仁粉100至200袋。
張必孝說,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模式,每天的訂單數量都在增加,月收入也從初期的50萬元左右上升到現在的90萬元左右,「這麼好的銷售額全都是『電商平臺』的功勞。」
電子商務好平臺,坐在家裡全球賣。鎮康縣大力推動電子商務領域共建共享,目前,該縣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1個,鄉鎮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站7個,村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點71個。南傘工業園區電子商貿城入駐企業(個體)41戶,年內入駐電商創業孵化園內的企業(個體)線上線下銷售額將突破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