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春節習俗大盤點,全國各地過年風俗大不同

2021-02-22 中國幼師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者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各地以及各民族之間在春節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和民俗文化,下面是全國各地的春節風俗,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的風俗吧!

黑龍江人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人在新年全家都要換上新裝。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吃完家宴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待午夜鞭炮聲響之後,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然後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向晚輩發紅包,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需要說明的是回族人民習慣於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曆年,也不過陰曆年。

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的春節是在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禾草噴綠的時候,時間在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前後春分節開始,到清明節結束,稱為「諾魯若孜」。從時間和景色上看,新疆的春節更貼合「春天的節日」這個名稱。哈密維吾爾農民的祭青苗儀式是發展與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氣息的春節慶典活動。

還在冰天雪地的時候,村裡品德高尚、家景富裕的人家就應村民之請用麥粒育出一盤青苗。在春分節這天,村民們請出這盤青苗,載歌載舞、牽著肥羊在村街上巡遊,慶祝春天的到來。

在青海,「有錢沒錢,光光頭兒過年」, 表明過年前要講究衛生,男的要剃個光頭。現在就很少有人剃光頭了,但是頭髮還是要理的。剃好光頭,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門口上紅紙春聯,庭院中壘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裡供桌前貼上一張繪有龍、風、錢、馬的大型圖案紙,謂之「貼龍鳳錢馬」。

同時從農曆臘月開始,就開始索要這一年借出去的債務,但是到了臘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別人家貼上春聯了,就不能再逼債了。因為臘月裡街上有許多的小販叫賣灶糖,而年三十前又開始叫賣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幹戈動,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說。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結彩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甘肅的社火,場面很大很民俗,是全國最聲勢浩蕩的。表演藝術者畫著精緻的臉譜,載歌載舞地還原各色人物,如果有幸,還能遇到龍燈、掌燈、高蹺、秧歌這些大陣仗的活動。

在老北京過新年,要玩踩歲,將芝麻杆撒開在地上踩,象徵著節節高,歲歲平安,長命百歲。趕廟會是北京過年的一大習俗。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女人們來這裡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天津素有「二十九貼到酉,三十晚上熬一宿」的俗語。就是說每逢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在門窗上貼吊錢兒。

除夕晚上,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看春晚,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

在河北,各地的民俗也不一樣,石家莊較豐富,有剪紙、拉花、官傘、賞宮燈、常山戰鼓等民俗活動。邯鄲除夕扔愁帽,承德貼「春條」(也叫炕條),張家口打樹花,邢臺初五爆竹破五不串門,衡水家家戶戶貼年畫等等。

山西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不遠行,初五以後騎著駿馬,興高採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麼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么姓餘的,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在湖南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在河南,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在江西,年夜飯需要煮一桌豐盛的飯菜,而且不會吃光,那意味著「年年有餘」。在開飯之前,必須把筷子放在擺好的飯碗上,每個碗倒上幾滴茶,由家中年紀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被叫的人應該都是已經故去了的),然後將各個碗中的茶到掉,請家裡年紀最大的坐上席後,大家才能動筷子。在有說有笑的過程中,大家享受著最豐盛的年夜飯,過後,大人照例要給老人和小孩發壓歲錢,並要求小孩將壓歲錢放在枕頭下,以企求歲歲平安。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膠東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

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慄、茶葉、雞蛋、長壽麵,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閒初一朝」的說法。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廈門人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上海年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年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各家各戶裡裡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大年三十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在廣西南寧地區,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海南的春節叫「做年」,除了一樣的敬神拜公樂團圓,在海南,有些地方的初一是要吃素,忌殺生,他們管它叫排年,初二,才可以見酒肉。

四川人過年除了殺年豬、灌香腸、燻臘肉之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

昆明人的長菜是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過小年。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掛甘蔗 甘蔗尾部要帶一點根須,頂上長長的綠葉也不能去掉。到除夕夜十二點的那一刻,要把甘蔗根衝上葉朝下地放在門後,表示「翻梢」,預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甘蔗象徵著步步高升和一年從頭甜到尾。

貴州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所以貴州人過春節有更多繽紛多彩的慶祝方式,如侗族大歌、蘆笙銅鼓、鬥牛大賽、跳花燈、打腰鼓、耍龍舞獅……

藏族人民在除夕這天,要給窗戶門換上新布簾,在房頂插上簇新的經幡,門前、房梁和廚房也要用白粉畫上十字符號等吉祥圖案,構成一派喜慶的氣氛。入夜,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裡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於是大家相互議論,哈哈大笑一場,掀起歡樂的高潮。接著,全家用糌粑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傾入楷巴捏成的碗裡。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步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緊相隨,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與魔女和殘羹剩飯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

重慶人年夜飯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裡,大年初一家裡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裡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稱為「黴睡」,是一年倒黴的意思。

在香港,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是逛花市,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發「利是」。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臺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有一百個幼兒園常用手工詳案擺在你面前,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怎樣得到這一百個手工詳案呢?非常簡單。只需按下列步驟完成即可得到。

關注後,輸入「免費得資源」,即可生成自己的專屬海報。

轉發海報,只需三位朋友肋力,即可獲得超實用、超乾貨的幼兒園手工資源包100個。滿足幼師日常工作所需,您能想到的,這裡都有,又簡單又好看又好做。動動小手,行動起來。

如果有更多的朋友為您助力,還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您。多位幼教大咖主講的世幼大學2020教師發展學院和園所運營學院,整整一年的課程,免費送給您。

還等什麼,趕快動起來吧。關注中國幼師輸入「免費得資源」。

THE END

相關焦點

  • 春節習俗盤點,全國各地過年大不同,你所在的城市怎麼過年
    時間過得真快,仿佛2019年還是昨天,如今即將迎來2020年的農曆新年。春節對於我們所有的中華民族是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關於過節的形式豐富多彩,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因為也會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在這樣一個紅火熱鬧、萬家歡樂的節日裡,各地都有什麼有意思的習俗呢?
  • 春節習俗大不同,這些國家過年的習俗太有趣了
    在中國,過年的習俗都有所不同,那麼其他國家過年是怎麼樣的呢?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有趣風俗呢?中國在中國,過年的習俗有很多,不同地區會有一些差異,但都代表人們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一般從年前開始,掃塵、貼春聯和「福」字等、除夕守夜、放鞭炮、蒸年糕、包餃子等等。
  • 盤點春節習俗南北差異,但有一個習俗是共同的,回家過年才是春節
    春節作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個時候不管你身處何地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家過年",近些年大多數人喜歡扎堆北上廣深尋發展謀機會,每每談起自己家鄉習俗的時候,深感原來南北差異這麼大,就連春節也有這麼多不同,那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南北春節差異到底在哪裡?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年俗大盤點 湖南14市州過年習俗各不同,看看哪些還在流行
    年俗大盤點,特色各異「湘」味濃湖南14市州過年習俗各有不同,看看哪些還在流行品年味、逛廟會。廟會活動讓年味更濃了。 (資料圖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攸縣、醴陵市、炎陵縣等地還流傳著一些具有自己地域文化、人文風俗的過年傳統。比如株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攸縣巨田村流傳300多年的原生態音樂「唱插話」,每年固定在正月十二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一共要唱四天四夜。此外,株洲鄉村各地還有觀看皮影戲的傳統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更是皮影戲演出的旺季。
  • 2019春節有哪些過年民俗?2019豬年安徽各地春節過年習俗盤點
    2019年金豬送福,春節喜氣洋洋迎屠蘇。越來越多的人說,新年沒有年味,但所謂年味,除了節日的歡鬧、家人團聚的喜悅之外,也少不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動,舞蹈、雜耍、戲劇、唱腔...賞民俗,品年味年味溢滿各地。2019年春節,安徽過年習俗有哪些?
  • 中國人都怎麼過年?盤點這些流傳至今的,或消逝了的春節風俗
    也正是因為如此,春節一般被認為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我們今天就給尚在忙碌的你,或者正在被父母「嫌棄」的你,盤點一下春節的那些故事——已經消失的和那些尚在的風俗人情。流傳至今的那些習慣我們國家跨度很大,從江南水鄉到塞外風雪,從春城到哈爾濱,巨大的區域差異,使南北方過年習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差異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大,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南方北方的春節習俗。
  • 細數中國南北方過年習俗,有趣又不同
    (原標題:南北方過年習俗大不同,細數那些有趣的南北差異)我國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風俗、習俗也不盡相同。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以南北為代表的習俗差異也是有的,現今社會流動、南北交流頻繁,讓很多人不得不了解、適應、融入當地的習俗,也是過年一大看點。
  • 同是春節,新加坡華人春節風俗大不同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而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在新加坡,華人高達70%以上,顯然春節是也其隆重的日子,一派張燈結彩、熱鬧熙攘的景象,喜慶的氛圍溢滿獅城。雖說與國內同樣是過春節農曆年,但新加坡的春節風俗都有其不同之處。現在,馬上為你盤點一下新加坡的過年風俗!
  • 2017年春節過年習俗有哪些? 安徽各地區春節過年習俗盤點(圖)
    所謂年味,除了節日的歡鬧、家人團聚的喜悅之外,當然也少不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動,舞蹈、雜耍、戲劇、唱腔...賞民俗,品年味年味溢滿各地。安徽過年習俗有哪些?安徽春節過年習俗安徽春節過年習俗:合肥市拋頭獅「拋頭獅」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現實生活,習俗中形成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肥西門歌、舞獅、崇祀活動為載體。
  • 盤點全國各地過春節的特色習俗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據說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仍保留此習俗,南方地區已偏少,臺灣等地則幾乎沒有。臘八開始,年的味道越來越濃厚,下面我們盤點一下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
  • 別樣年味兒|春節習俗知多少?各地年俗大盤點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論是除夕團圓夜還是整個春節期間,不論是守歲拜年還是吃食,無不體現著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歷史文化。正月初十,春節餘韻尚在,不如隨浙大寧理君一起來回顧盤點下各地的春節習俗吧!農曆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人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
  • 快過年了,原來陝西的春節還有這些風俗,如今很多人都快遺忘掉了
    俗話說得好,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年的過年相較以往早了一些,很多人也早早地開啟了新年前的準備模式,大街小巷上人們也都在匆匆忙忙的置辦年貨。要說過年的風俗,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屬於當地的特色,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大,因此在過年期間很多人也會選擇出行來一睹其他地區的人文景觀。
  • 過年習俗
    江蘇江蘇民間,在春節期間,除了貼年紅、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 各地春節習俗有多不同?
    雖然各地的版本略有不同,但大致都與「吃」有關。中國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大家一年忙到頭,也就春節能真正清閒一段時間。加之此時恰逢天寒地凍,休息也就心安理得了,所以不少地方的習俗主張,春節當天什麼也不能幹,就是吃喝玩樂。而大年初二至元宵節是走親訪友的時間,各家也要準備好待客的食物。等到家裡有了客人,簡單炒些熱菜就可以了,像饅頭、油炸食物之類的,都要在年前準備妥當。
  • 快過年了,過年趕大集每家必買的風俗物品,幾樣東西是啥?
    筆者算了一下,再有25天就是春節了。在外打工,一年就是為了過個好年。在農村一般過了臘月初十就開始置辦年貨了。今天就來說一下農村每家過年必備的幾樣年貨。第一樣就是瓜子和糖。在農村大年初一,起大早拜年。貼對聯放鞭炮是以前過年的習俗,貼對子是每家對於明年美好的願景,寓意明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還會在出門正對大門的地方貼上出門見喜,都是農村人對明年有個好的開始的期盼,貼上對聯,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一般都是在除夕的時候貼對聯,吃完午飯開始貼對聯,男人負責貼對聯,女人負責包餃子,晚飯吃上餃子,在看著春晚,年味就全來了。
  • 2017年春節民俗盤點 全國各地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鬆和期盼。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但是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卻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續至今。
  • 2018春節,旅遊遇到過年,過年旅遊成為新年俗
    2018狗年春節,被看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40個春節。這個春節全國交通發送旅客4.19億人次,最高峰日客運量近億,從大數據可見「中國年」新變化,高鐵民航增長快,自駕遊更是高速增長,成為中國家庭出遊的主要方式。
  • 過年不出門,不如來賞賞各地的茶習俗吧!
    中國地廣物博,各地過年的風俗都不一樣,而茶作為中華民族一直流傳的「飲料」,在各地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過年茶俗,小編總結了一些有特色的習俗,來看看有沒有你們家鄉的呢?在閩西、粵東的客家地區,在年關來臨或正月出門有「送茶料」的習俗。所謂「茶料,「即為佐茶之料」,主要是由糖薑片、桔餅、冬瓜條、陳皮、蘭花根等茶點,用毛邊紙包好,然後再貼一小塊紅紙以示新春之喜。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