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之一,亦是中華國粹之一。今天象棋已成為民間廣泛流傳的智力文娛體育活動。它不僅陶冶性情、頤養情操、磨鍊意志,同時還可以鍛鍊思維、放鬆情緒、促進健康、延年益壽。業餘時間,約來棋友,一壺香茗,悠閒地殺上幾盤,實為一件有趣又有益的樂事趣事。象棋起源於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象棋為何人發明創製,眾說紛紜:有說神農氏的,有說黃帝的,也有說是舜和周武王發明的,等等,莫衷一是。但是傳說由舜發明的較多。傳說舜的弟弟象,為人脾氣暴躁、桀驁不馴,經常在外惹事,危害百姓。舜便把象拘禁起來。可是舜又怕弟弟寂寞,就發明了一種可以娛樂的棋,派人陪弟弟象去玩,故稱這種棋為象棋。
由此可以看出,象棋在我國早已興起。具體有古籍記載,戰國時期的《楚辭·招魂》中已有「蓖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中亦記有「燕(宴)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的記載,是說齊國孟嘗君喜歡在宴會上下象棋讓舞女助興,以增加歡樂氣氛。到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已親撰《象經》棋譜,並於天和三年(568年),召集文武百官進行演示推廣,使象棋流行起來。到了唐代,象棋已更廣泛流行,並受到唐皇家對弈圖(元代壁畫)的重視和青睞。唐太宗李世民即喜歡象棋,並大力推廣提倡。女皇武則天也是個象棋迷,她連做夢都在與天女下棋。
狄仁傑的《梁九諫》記云:「武則天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還傳說唐玄宗在宮中與楊貴妃下象棋,以宮女代棋子列陣。到了唐代中期,唐肅宗時的丞相牛僧儒所著的《玄怪錄》中記有這麼一件事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的一天晚上,汝南人岑順客居在陝州的一所廢宅中,睡夢中他見到天那車與金象軍兩軍相爭。經過激烈戰爭,天那軍大敗。天那軍王逃到城西南角鑽進一個老鼠洞。後來岑家人根據岑順做夢的情景,順著老鼠洞挖下去發現了一座古墓。墓深有八九尺,墓內有金屬製成的棋盤,棋盤上擺滿了各種用銅做成的立體象形兵種棋子。岑順夢中所見的天那軍和金象軍兩軍和棋盤中的棋子正好相對應。正如夢中軍師所言的:「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閃第不乖行。」
軍師所說的天馬、上將、輜車、六甲四個兵種,正是棋盤上所擺的棋子。因為這個夢中故事正發生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故後世稱象戲為「寶應象棋」。這寶應象棋中的天馬、上將、輜車、六甲,正與現代象棋中的馬、將、車、兵相當。但當時棋盤上還沒有「楚河漢界」。到了宋代,棋子又增加了「偏、裨」二將,相當於現在的士、象。棋盤上也已有了「楚河漢界」。後來,因宋代火藥在軍事上運用,已有了火炮,不僅增加了「炮」,還將過去的「王」改為「將、帥」,「偏裨」改為「士、象」。到了北宋末年棋盤上又出現九宮,「將、士」只能在「九宮」中行動。
到了南宋,象棋經歷種種演變,在戰國「六博棋」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棋藝家的不斷創新改制,形制已有了定型,棋子有32枚,每方16枚。分別有一將、二士、二象、二車、二馬、二炮、五卒。象棋各子也有了固定走法:如馬走日,象飛田,炮隔子打對方,卒子過河不回頭。此時象棋棋子和走法已與現代象棋完全相同,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已廣泛流行於宮廷和民間。宋代理學家程顥寫有《象弈》詩云:「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宦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該詩即講明了當時象棋的娛樂性,以及棋子的下法和下象棋的好處,說明了當時下棋的人已很普遍。
宋代不僅象棋形制格局、走法有了定型,而且棋盤、棋子用料、做功也非常講究。特別是北宋末年,以宋徽宗趙佶為首的統治集團日益腐敗,他們不問國事,整日醉生夢死地下棋,並且所用棋盤都是用白檀木製成,棋子用象牙或玉石琢磨而成,並用密陀僧混合金粉塗寫棋子上的字。在通紅的大紅蠟燭的輝焰中下棋取樂。並且宮中還有了象棋侍詔,如當時的王安哥、沈姑姑等。這裡不妨以趙佶的一首《宮詞》為證:「白檀象棋小盤平,牙子金書字更明。夜靜綺窗輝絳蠟,玉容相對緩移聲。」可以說自南宋開始,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歡下象棋。正如宋人洪遵在《譜雙敘》中所記的「象戲家喻戶曉」那樣。
宋代象棋十分流行,我國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一位象棋高手,他還會下「盲棋」。每當他生日時,朋友們都來向他祝賀,自然要和他來下幾盤棋以討樂趣。正如他《生日山中和蕭敬夫韻》詩中云:「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橘裡枰。」而且據傳,文天祥即使被元軍關在監獄中時,也仍在精心研究象棋走法,並留下了40個象棋棋局,在棋壇傳為佳話。到了元、明、清時期,象棋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喜愛,更加普遍流行,湧現出了大批著名棋手。如唐寅、袁枚、朗英、楊慎、曹雪芹等文人學者也都非常喜歡下棋,並且棋藝相當高超。
相傳當時北京香山行宮的東宮門前,有一處專供人們品茶對弈的「春秋茶社」,主人姓趙名博儒,為八旗宗室,善書畫,精通象棋,在香山一帶人稱「無敵手」。與其下棋贏者可供荼飯。在他下棋前,他往往先用鐵釘把「將」釘住,不用動「將」,可以贏對方。曹雪芹聽說後便去和他對弈了三局,前兩局打個平手,第三局逼得他不得不動「將」,並輸給了曹雪芹,從此再沒有人稱他為「無敵手」。明、清時,不僅象柑高手雲集,而且還出現了多部棋藝理論專著,如《夢入神機》、《橘中秘》《金鵬十八變》、《自出洞來無敵手》、《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
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熾不僅喜歡下象棋,而且是象棋高手,還有多首吟贊象棋的詩詞留世。其中有一首《詠象棋》詩云兩國增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先道,將守深宮戒遠徵。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重炮下重城。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成功見太平。」詩中不僅寫出了象棋的走法,而且把象棋與兩軍對陣聯繫起來,情趣盎然,生動形象。象棋是一項高尚的娛樂遊戲活動,故古時又稱象戲,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不僅喜愛下棋,是棋壇高手,而且還留下很多吟詠象棋的詩詞佳句。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
唐代釋子蘭的「拂局盡捐時,能因長路遲」。韓愈的「酒食罷無事,棋塑以自娛」。宋代詩人陸遊的「疏魚池塘魚避釣,曉鶯窗戶客爭棋」。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下棋、觀棋爭棋的情景和樂趣,讀來別有情趣。象棋是一項趣味娛樂活動,較為引人入迷,說來還引出一段古人有關入迷象棋的趣味故事。據清代獨逸窩居士的《笑笑錄》所記。明代世稱陽明先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幼年酷愛象棋,竟達到如痴如醉的入迷程度。他母親怕影響他的學業,勸他不要再迷戀象棋。可是母親屢勸他不聽。有一次,他貪戀下棋忘記了回家吃飯,母親一怒之下,將他的棋子扔入河裡。
王守仁見到自己心愛的棋子在河中隨波漂流,心疼地吟《象棋》詩一首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時休。馬車千裡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像若心頭為人揪。象棋是一項高雅的娛樂活動,既可修性養生、頤養天年,還可磨鍊意志、鍛鍊思維,所以也深受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喜愛。他們在棋藝、棋風上堪稱楷模。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同志在重慶就曾和「棋王」謝俠遜對弈,因不分輸贏,最後握手言和。周總理還非常精通棋道,並運用棋道來解釋用兵和生活中的道理,如他用「重兵卒」來闡發抗日戰爭中必須發動民眾的深刻道理,讓人心服口服。
陳毅同志和董必武同志也都非常愛下棋,棋藝頗高。董必武當年還榮獲陝甘寧邊區象棋比賽冠軍。周恩來曾為此賦詩讚道:「陝邊難越三重險,董老確高著棋。「勝敗乃兵家常事。」下象棋與打仗一樣,總會有勝敗。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把輸贏看得太重。本來是為了娛樂消遣休閒的,如果因輸贏而氣惱,不值得。可是恰恰有人在下棋時因一盤棋而氣得生病,更有甚者因輸棋而送了性命。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就因輸棋而送了命。胡漢民是個象棋迷,把輸贏看得很重。贏時喜形於色,大誇海口;輸時痛不欲生,捶胸頓足。有一次,胡漢民遇到一位棋壇高手,他立即設枰擺子,約其對弈。頭一盤這位棋手不露痕跡地讓了他一盤,胡漢民便沾沾自喜起來。
第二盤棋手為了顧及自己名聲,贏了胡漢民。打了個平手後,棋手欲走,胡漢民非要決一高低。一開始胡漢民就猛攻猛殺,想給對方一個下馬威,誰知對方穩打穩殺,打了幾個回合,胡漢民漸漸招架不住,最後輸給棋手。胡漢民輸棋後又氣又惱,竟然當場暈倒。後來不幾天就魂歸西天,真是不值得。正如南朝詩人徐鉉詩中所詠:「本圖忘物我,何必計輸贏。」新中國成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已成為我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1956年我國第一屆象棋比賽在北京舉行。隨後,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性的象棋比賽。如今,中國象棋不僅在國內受到更多人的青睞,而且已流傳至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1996年,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象棋錦標賽。根據亞洲象棋聯合會的決議,近些年對象棋進行了改革。改革後棋子一面是漢字加英文,另一面為圖形。這樣為世界各地不認識漢字的象棋愛好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象棋這門古老的傳統遊藝活動,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僅作為東方的藝術明珠,發揮著它開發智力、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