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港興 實習記者 張夏嬋
通訊員 曾令瑤
在「綠皮車」為客運主力軍的年代,旅途中吃上一口熱乎的美食,成為旅客們最美好的期待。為了給旅客及時補充食物,火車站售貨員崗位應運而生。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柳州站開始推出站臺餐飲服務。那時候,飲料車、水果車、盒飯車等餐飲小推車排成一條長線,列車停站後,下來挑選美食的旅客絡繹不絕,在站臺上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今年49歲的鐵旅公司柳州分公司職工黃紅梅,是柳州站站臺第一代餐飲小推車售貨員,2016年4月站臺售貨停止時,她在這個崗位上整整工作了30年。
「『花生瓜子啤酒飲料礦泉水啦』,每當聽到這樣的叫賣聲,就讓我想起在站臺上推著小推車,向旅客銷售食物的時光。」黃紅梅說。
▲ 難忘的站臺美食
剛到站臺當售貨員時,黃紅梅只有18歲。回憶起工作往事,她滔滔不絕:「那時候我們是根據來往停靠的車次來售賣食品,廚師們凌晨1點便開始煮飯和製作滷製品,最經典的菜是滷雞腿雞蛋,滷製一鍋雞腿需要一個多小時,廚師們做好菜品後,便交給我們售貨員推出去售賣。」
當時,每天在柳州站停靠最早的一趟列車是8點30分。為了讓旅客第一時間吃到熱乎可口的食品,售貨員7點就要到崗位做準備,洗菜、切菜、裝盒,每一個步驟都像流水線作業一般,列車一停靠,食品很快就被旅客搶購一空。
80年代初,售貨小推車沒有加熱功能。為了實現食物保溫,黃紅梅想了各種辦法,用乾淨的棉被把小推車蓋得嚴實。進入90年代,柳州分公司對小推車進行改造,由鋁製變成不鏽鋼煤爐車,保溫效果明顯。90年代末,小推車增加了加熱功能,在寒冷的冬天,黃紅梅終於可以向旅客出售熱氣騰騰的食品。
2003年,隨著列車趟數增加,小推車生意迎來銷售高潮,節假日是售貨員最辛苦的時候。尤其是春運期間,工作量比平常翻了一番,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購買食品的旅客。黃紅梅笑著說:「那時候上班就像打仗一樣,既要找錢,又要準確將食物送到旅客手上。」售完一推車食品,雖然手腳已麻木,但售貨員來不及休息,立即回到加工部補充食物,等待下一趟列車到達。因為幹活勤快,待人熱情,黃紅梅成為最受旅客歡迎的售貨員,銷售業績長年保持全公司第一。
2008年元月,冰凍雨雪災害在南方地區蔓延,給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困難,許多趕著回家過年的旅客滯留在列車上。巨大的食品需求量,給售貨員帶來了空前的挑戰。黃紅梅和同事們始終堅守在崗位上,嗓子喊啞了,腳底長滿了水泡,但為了給旅客及時供應食物,她們忍著疼痛,一次次將食品送到旅客手中。
2012年,柳州分公司推出特色美食鐵旅牌螺螄粉。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旅客的歡迎,一年就賣出20多萬碗。
黃紅梅雖然身材嬌小,但是推起沉重的售貨車速度卻飛快。從加工部到最遠端的站臺,要經過1公裡的通道,黃紅梅推著200多斤的小推車,卻從來沒有誤點。夏天天氣熱,從廚房將小推車推到站臺,黃紅梅大汗淋漓,全身溼透,小推車上的把手也因為手心汗水的摩擦變得鋥亮。到了冬天,站臺上寒風呼嘯,黃紅梅為了動作利索地售貨,從不敢穿上厚重的衣服。
列車到站停靠時,有的旅客不願下車,就從窗口叫停小推車,黃紅梅就得來回移動,把食品送到旅客手中。一天下來要在廚房和站臺間來回奔走20多趟,兩三個月就要換一雙鞋。
2013年底,隨著高鐵的開通,柳州站成為普鐵高鐵混合客運站,列車停靠站臺的時間也大大縮短。為從安全考慮,2016年4月初,柳州分公司決定暫停站臺售貨,黃紅梅不得不轉到其他崗位。
如今,柳州站內,一家家休閒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環境優雅,而且食品種類繁多。黃紅梅也繼續在休閒餐廳裡做起了「老本行」。
30年售貨員生涯,黃紅梅見證了鐵路的滄桑巨變,唯一不變的,是她曾經留給旅客美好的味蕾記憶。
▲ 值得紀念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