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可以開悟嗎?「存天理滅人慾」可能被誤讀了

2021-01-10 一堂國學

歷史上最著名的「戒色」案例當屬佛祖釋迦牟尼了。

話說當年佛祖還是淨飯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時,與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成婚,王子與公主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一天夜裡,喬達摩看到宮女們睡覺的醜態,頓覺美皆虛幻;當他出城目睹百姓的生老病死,又覺生命無常,眾生皆苦,有責任尋求大道,普度眾生,離苦得樂,於是他夜別妻兒,決心出家,開始修行。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一朝頓悟,用49年的時間,為眾生講經說法,被尊為釋迦牟尼佛祖(另譯釋迦摩尼)。

釋迦,是其種族名,意為「能、勇」;牟尼,譯為「文、靜」。歷史上,釋迦牟尼也是位能文能武的高人。

釋迦牟尼佛不僅自己「戒色」悟道,還感化了妻子耶輸陀羅公主,在其悟道五年後,耶輸陀羅與喬達摩·悉達多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五百名釋迦族女,跟隨佛陀出家剃染受具足戒為比丘尼。

歷史上,很多宗教家,甚至哲學家、科學家都推崇「戒色」或獨身主義,比如牛頓、達爾文、諾貝爾、特斯拉……

中國的儒家學派雖然不旗幟鮮明的戒色禁慾,但對人的欲望還是有所限制的。

自從程頤說了那句「存天理,滅人慾」後,程朱理學乃至朱熹、陸九淵們倡導的新儒學,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偽君子」的烙印。

尤其是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座中有妓,心中無妓」 的爭辯,還有民間流傳的「朱熹把倆尼姑點化納為小妾」的段子,以至人們對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激烈批判一度流行。

最近碰巧翻到王維的《雜詩》之二,對「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卻突然有了些許新的感悟。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佛」王維的這首《雜詩》(二)寫於隆冬時節,說的是小夫妻兩地分居,飽嘗相思之苦,有一天從故鄉江南來了一位船家,在洛陽孟津的男子迫切的追問故鄉的情況,而「綺窗」就是花窗,透出的信息顯然是想詢問愛妻在家的情形,一剪寒梅傲立雪中,你在他鄉還好嗎?真是一曲《相思風雨中》,愛恨斷愁腸。

曾經寫過「紅豆生南國」的摩詰居士,此情此景何嘗不是在訴說自己呢?

所謂人有七情六慾,而佛家認為,諸情皆苦,如果詩佛王維能與二程是同代人,聽過那句「存天理,滅人慾」會作何感想?會不會活得更灑脫自在呢?

其實,程頤也並非要人斷絕人慾,他曾解釋分明:

「凡人慾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未者,人慾也。」

由此可見,「存天理,滅人慾」中的「天理」與「人慾」,就像一個太極圖,或是一枚硬幣,一體兩面,並非厚此薄彼或者取此舍彼。對《周易》頗有研究的伊川先生其實是在告誡人們,欲望過猶不及,應適可而止,明心見性才是大智慧,得大自在。

比如你偶然遇到一位大美女,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又很投緣,你很想和美女進一步發展關係,但是各種現實情況都顯示你倆只適合做朋友而不可能成為愛人,此時你是忘乎所以,繼續追求?抑或慨嘆命運不公,有緣無分?還是害上相思病,茶飯不思,生無可戀?這個時候「存天理,滅人慾」就該發生作用了。

如何正確處理你和美女的關係?需要從「人慾」中走出來,而考量一下「天理」是什麼?或者說把「愛美之心」這一先天本能的欲望引導到另一條道上,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開悟」。

孔子與弟子雖然很少探討「天理、人慾」的話題(子罕言性與天道),但有一次,孔子表達的非常直率,他沒有刻意地去強調消除正當的欲望,而是做了個假設: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由此可見,孔子對天理和人慾的認知也是非常樂觀的。對於人慾,他分辨是非可否,實事求是,順其自然,也就是讓人的欲望順應「天理」,這正是《易經》的智慧:樂天知命。

而王陽明先生倡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稻盛和夫先生推崇的「敬天愛人」思想,不也正是「存天理,滅人慾」的正向引導嗎?

相關焦點

  • 「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現代人提到朱熹,很多人的印象是,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主張,是封建禮教的締造者,是古代禮法制度殘害女子的罪魁。除了"古代女子最大公敵"這一稱呼之外,還有人說他是"思想集大成的偽君子"和"虛偽好色的道德家"。
  • 禪修可以不吃素嗎?開悟的人都吃素嗎?
    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很多人的心病,讓很多人糾結。曾經,筆者也是一個特別迷戀吃肉的人,也是想要修煉。當時修煉的起點,是從佛教法門研究開始的。佛教修煉很重要很普遍是六度法門,六度法門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中不殺生戒,中國佛教的解釋包括不能吃肉。
  • 戒色吧是500萬年輕人的精神家園
    在吧友們看來,「戒色」是意志力的莫大考驗,只要能過了這一關,那麼人生對你而言不過是一個easy模式的遊戲,隨便打打就能通關。還有相當一部分戒色的吧友們,並不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希望獲得更形而上的「功德」。他們將戒色看成是一種積累善功的修行,只要長期堅持,那麼積累的福報不僅可以供養自己還可以福澤家人。
  • 存天理,去人慾什麼意思?被國人誤會的理學,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很簡單,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去人慾?完了,莫非要自斷命根?別緊張,我們來說說這六個字是什麼含義:許多年來,中國人對宋明理學的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這六個字上。理學固然強調存天理、去人慾,但這並不意味著理學完全否定人慾存在的合理性。事實上,朱熹本人更強調人慾是一種本然存在,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遏制。他說:「雖聖人不能無人心, 如飢食渴飲之類」,「若是飢而欲食,褐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
  • 戒色,戒色,到底什麼才是戒色?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然而從傳宗接代的角度來說,人人又必須要結婚生子,這就涉及到色的元素。人間哪有不色之理,況且「食色,性也」這句話也大大的增加了色的必要性。可是有的時候,人還真的需要戒色。
  • 看曾國藩的戒色經歷,想要成事的人,就應該如此
    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自己要求異常苛刻的人,只有對自己要求超出常人,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年輕時也曾經一度過得渾渾噩噩,在沒有考取功名之前一身也有許多壞毛病:比如說浮躁、傲慢、虛偽以及好色。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但其實,關於開悟,由於本身就是難以言說的境界,就不得不借用比喻,而佛教緣起於印度,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在印度的神話中,誇張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聽上去難免顯得像是神話,實則不過是比喻。
  • 人要實話實說,不可虛偽!戒菸,戒酒,戒色,哪個最難?為什麼?
    人要實話實說,不可虛偽,煙,酒,色是成人的本能,社會存在不可缺少的產物,不然,菸酒會如此旺盛歷代不滅?色,誰不愛美?條件不允許,自然消失,有條件的法也難奈,這就是社會的現實。單純的婚外情不是犯「罪」,頂多算是過錯罷了!以自己的好惡判定「罪」還是「過」,還是不談論「罪」的問題為好。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隨著佛學在全世界的推廣,如今學佛的人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學佛的人越多,產生的問題也就越多。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在寺廟裡念佛參禪,最終可以開悟成佛嗎?
    網圖可是,這些朋友的願望會因為他們的誠心而實現嗎?可以藉由避居塵世,一心向佛而獲得開悟成佛的佛果嗎?我的看法是,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事實可能真的不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美好,遠比他們所知道的事實殘酷,雖然無法100%的肯定,因為世事無絕對,但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恐怕是水中撈月,無法達成心願,為什麼呢?
  • 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但他所有的感受都並不恆久:它們的出現與消失,就如體內細胞的生滅一般無常。
  • 《易經》的戒色哲學:潛龍勿用,亢龍有悔
    而咱們戒色的人亦能找到戒色之道!那麼,易經裡面真的蘊含著戒色的哲學嗎?還是說戒色的人過度解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易經吧!以下的易經原文均摘自《易經》第一卦「乾」,乾就是天。(九五爻)「飛龍在天」,比喻大人(有君德與君位)可以有所作為。(上九爻)「亢龍有悔」,其實是因為認識到「盈不可長久」的道理。用九,說明天的美德在於不能自居首位,(因天德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互相轉化,不偏於一端)。點評:很多戒友們在戒色後,感覺自己JJ變小了,然後懷疑戒色會讓自己喪失性能力,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佛經上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慧」。我們以各種方式修行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學習到佛的智慧,最終開悟。開悟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信佛學佛之人對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悟,有的人悟道淺顯一些,有的人悟道深刻一些。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在我們保持內心平靜的時候,我們都能悟道一些人生智慧,但當我們進入紛繁世俗之中時,我們所悟道的道理又會不知不覺地被遺忘,所以這種開悟只能被稱為小悟,是短暫的存在,不能長久的。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永生……以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可惜的是,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可以較好的回答,然而一個人開悟以後,回答以上問題簡單得很開悟的人不但對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三觀相關的問題沒有疑惑,而且對科學也有深刻的認識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修行人直到2015年,有幸接觸到國學文化,才慢慢知道,開悟真的不是佛祖和那些神秘的高人才有,普通人也一樣具備開悟的能力,開悟面前人人平等,哪怕你是乞丐也一樣可以開悟。悟道那開悟真的那麼玄乎嗎?有衡量開悟與否的標準嗎?
  • 談談戒色過程中,如何安排一天的時間
    戒色的過程實際上是安排使用一天時間的過程。在這一天時間裡,你去做了什麼?選擇邪淫,今天戒色就會失敗。這一天時間遠離邪淫,遠離色情,在這一天內你戒色就是成功的。這一年,你把時間安排好了,不沾染任何色情的東西,這一年你的戒色就是成功的。反之,你的戒色就是失敗的。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 「生態滅殺」,更可能帶來生態災難
    >在效果上,對於本地物種絕無「生態滅殺」概念,滅殺可能造成嚴重生態災難;在立法上,團隊中有跨行業的不同專家參與,才可以避免缺乏科學性的誤讀。比如在上海青浦不難見到的東亞伏翼蝠和赤鏈蛇,城市河湖周圍的昆蟲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食物,城市溫暖的氣候降低了它們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築的縫隙好像是野外巖壁上的裂縫一樣,可以用來栖息。這些本土動物千萬年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它們對城市環境的適應,實際上代表了野生動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 戒色逆襲的人生要用福報去兌換
    戒色後事業的改變我發願國慶期間念菩薩聖號10萬遍,其間也給白水師兄隨喜了一些放生款,較順利通過考試。可能由於我放生的原因,工資也由2014年4000元每月漲2015年到8000元一個月,其間漲過兩次工資我都是公司漲多最多的人員(其實我感覺自己都沒有怎麼努力工作)。
  • 如何看待聖者的「開悟」?
    有導師開示說:一禪和四禪之間是可以穿越的,想在初禪入定就在初禪入定,想在二禪入定就在二禪入定。那是不是出世間禪定和世間禪定也可以自由切換,想入世間禪定就入世間禪定,想入出世間禪定就入出世間禪定,有沒有這樣的切換? 普巴扎西仁波切:嗯嗯嗯,它是很自由自在的,要記住,心性是任運自成的。太陽發出光芒,是太陽想發光或不想發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