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歷史悠久,從最早期的燒烤烹飪開始,我們已經發展出20多種以上的烹飪方式。比如像蒸、燜、燉、炒、鹽等等,這都是中餐美味豐富的原因,當然也不僅僅只有烹飪技巧,還有對食材調味品的運用等等。
但是在國外,一些外國人有這樣的觀點「離開味精,中餐館就沒法做飯了」曾經就有外國人說道:當你點中國菜並說沒有味精時,食物就口感就不好了,當然,廚師可以使用常規調味料,我發現這是真的。
在國外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話題「中餐館症候群」。很多老外相信中國菜好吃,是因為食物中無處不在的味精,但他們最後又得出一個「結論」中餐烹飪放了味精吃了讓人產生頭暈、焦慮、失眠等症狀,反而吃其他國家的食物沒有問題。於是一些老外開始擔心中餐會影響自己的身體,要求中餐館提供沒有味精的食物。
實際上「中餐館症候群」這一結論的推出源於嫉妒,之前我們講過,因為中國館大量出現在國外,食物豐盛、美味、廉價,讓很多當地餐廳的生意受到影響,於是他們就炮製了這麼一個說法,影響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食物的理解。
味精天然存在於食物中,像人們平時吃的玉米、雞肉、土豆、海鮮等等食物都天然存在味精(穀氨酸鈉)所以即使不吃放了味精的中國菜,人們依然能從食物中獲得穀氨酸鈉。捧腹的是依然還有外國人不相信這一事實。
現在我們再回到這個話題「離開味精,中餐館就沒法做飯了」其實是令人捧腹的觀點。中餐烹飪歷史悠久,烹飪方式豐富,食材眾多。味精只是一種調味品而已,完全不會影響中餐的美味。
味精的誕生只有100多年,比起中餐的烹飪歷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食物的不同烹飪方式,食物搭配等等來影響食物的味道,顯然味精並不能影響中國菜美味的,離開味精的中國菜依然美味。
現如今我們在烹飪的時候也會選擇使用或者不使用味精,因為它僅僅只是一種調味品,在很多時候發了味精的食物和沒有放味精的食物,味道也沒有多大區別。
所以我們現在看這條外國人的觀點,不僅是捧腹的也是錯誤的。首先味精並不是影響中國菜美味的原因,它只是一種時間很短的調味品。在中餐裡我們有豐富的烹飪經驗,完美地解決了食物味道的問題。我們不會依賴一種調味品,味精也是如此,它只是一種可以讓食物提鮮。在中餐裡鮮味也不是我們主打的食物味道,我們喜歡酸、甜、苦、辣、鹹以及香辣、麻辣的食物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