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這個也吃那個也吃的霸霸
我吃過很多奇怪的東西,比如豆汁兒,那個味道真的令人不敢恭維——為什麼到一個城市去旅遊會有人請喝這種東西啦!
再比如螺螄粉!我的一個朋友形容它的味道就像是廁所炸了……我自己吃過兩次,味道確實不是狠令人愉悅。
還有什麼毛雞蛋這種聽起來就狠可怕的東西,我是嘗都不敢嘗。
總而言之,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什麼奇怪的東西都有。但是其中有一樣東西一點都不可怕卻曾經讓外國人望而卻步大呼 OH MY GOD ,那就是味精。
今天我就來和你們聊聊外國人和味精的故事。
Ⅰ
味精是誰發明的?
發明味精的是一個日本人,日本東京大學的化學教授,叫做池田菊苗。
池田菊苗
1908 年的一個中午,池田教授剛剛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實驗,心情非常舒暢。所以當他妻子端上來一碗海帶黃瓜片湯時,他一改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有滋有味地細品起來。
這一細品不得了,池田發現今天的湯特別鮮美。他本以為是因為今天心情好的原因,於是又細細喝了幾口,妹想到還真的是湯本身帶的鮮味。
海帶和黃瓜都是狠普通的食物,為什麼會產生這麼美妙的鮮味呢?於是身為化學教授的池田,埋頭鑽進了實驗室開始研究。
半年以後他帶著他的研究成果出關了。
池田在海帶中提取了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只要在食物,比如湯中,加入極少量的穀氨酸鈉,就可以令食物鮮美至極。
再後來一位名為鈴木三郎助的日本商人看到了池田的研究成果,於是和他一起合作,最終生產出了一種名為」味之素「的商品,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味精。
Ⅱ
但是讓味精傳遍全世界的
卻是中國人
這個味之素真的很厲害,它不僅在日本國內賣得好,還很快傳入了中國,並在中國也掀起了搶購的潮流。
對味之素大感興趣的人中,有一位化學工程師叫做吳蘊初。他買了一袋味之素回去研究,想看看日本人的袋子裡到底裝了什麼藥。一化驗,原來是穀氨酸鈉。
吳蘊初
當時他並沒有抄襲這個配方,而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獨立研發出了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
具體研發過程太過專業我們這裡不展開。總而言之,吳蘊初使用另一種方式生產出了穀氨酸鈉,製造出了自己的「味之素」——他把它命名為味精。
1923 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之後味精不僅暢銷整個中國,還打入了歐美市場。
Ⅲ
中餐館綜合症
在味精發明後的幾十年內,它隨著中國人與中國餐館來到了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見識到了中國美食並讚不絕口。
直到 1968 年。一位名為夸克的博士在一封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信中稱:
無論何時在中國餐館進餐後,我都會在 15-20 分鐘以後出現奇特的症狀——一開始在頭頸的後部有麻木感,然後放射至手臂和背部,並伴有乏力和心悸等症狀。
這篇文章在西方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人們開始把這種症狀和中餐館高頻使用的味精聯繫在一起,並給它起了一個含有明顯地域符號的名字——中餐館綜合症。
這個「理論」雖然完全沒有研究支撐,卻深深震撼了傻老外們脆弱的神經。於是他們開始對中餐館避而遠之。當地的中餐館老闆們叫苦不迭,不得不貼出告示聲稱絕不使用味精,以求生存。
Ⅳ
味精真的是安全的嗎?
在歐美人的味覺中,他們普遍認為食物的味道有四種:酸甜苦鹹。沒有辣?對,因為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
而在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中,還有一樣味道是傻老外們不懂的。
沒錯,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就是鮮味,也就是味精帶來/放大的味道。
而味精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嗎?
1971 年的時候,有外國人作過實驗,讓 99 名健康男性每人吃下 5 克穀氨酸鈉——這個劑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正常攝入量。結果顯示,沒有一個人出現「中國餐館綜合症」的典型症狀。
之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都做過大量實驗,都得出了慎重的結論:味精作為食品添加劑是極其安全的。
所以說,中餐館綜合症也許是存在的,但他更多的是心理作用。
Ⅴ
霸霸有話說
有一句話叫做「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句話用在這裡也極其合適。
雖然味精並沒有毒,但是你一天吃一大勺,那肯定還是不行的。
而且好玩的是,經過了幾十年,我又看到好多中國朋友,尤其是叔叔阿姨們會對孩子說,不要在外面吃飯,「都是味精」……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