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不吃味精?因為他們怕「中餐館綜合症」

2020-12-14 騰訊網

Hello 大家好,我是這個也吃那個也吃的霸霸

我吃過很多奇怪的東西,比如豆汁兒,那個味道真的令人不敢恭維——為什麼到一個城市去旅遊會有人請喝這種東西啦!

再比如螺螄粉!我的一個朋友形容它的味道就像是廁所炸了……我自己吃過兩次,味道確實不是狠令人愉悅。

還有什麼毛雞蛋這種聽起來就狠可怕的東西,我是嘗都不敢嘗。

總而言之,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什麼奇怪的東西都有。但是其中有一樣東西一點都不可怕卻曾經讓外國人望而卻步大呼 OH MY GOD ,那就是味精。

今天我就來和你們聊聊外國人和味精的故事。

味精是誰發明的?

發明味精的是一個日本人,日本東京大學的化學教授,叫做池田菊苗。

池田菊苗

1908 年的一個中午,池田教授剛剛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實驗,心情非常舒暢。所以當他妻子端上來一碗海帶黃瓜片湯時,他一改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有滋有味地細品起來。

這一細品不得了,池田發現今天的湯特別鮮美。他本以為是因為今天心情好的原因,於是又細細喝了幾口,妹想到還真的是湯本身帶的鮮味。

海帶和黃瓜都是狠普通的食物,為什麼會產生這麼美妙的鮮味呢?於是身為化學教授的池田,埋頭鑽進了實驗室開始研究。

半年以後他帶著他的研究成果出關了。

池田在海帶中提取了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只要在食物,比如湯中,加入極少量的穀氨酸鈉,就可以令食物鮮美至極。

再後來一位名為鈴木三郎助的日本商人看到了池田的研究成果,於是和他一起合作,最終生產出了一種名為」味之素「的商品,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味精。

但是讓味精傳遍全世界的

卻是中國人

這個味之素真的很厲害,它不僅在日本國內賣得好,還很快傳入了中國,並在中國也掀起了搶購的潮流。

對味之素大感興趣的人中,有一位化學工程師叫做吳蘊初。他買了一袋味之素回去研究,想看看日本人的袋子裡到底裝了什麼藥。一化驗,原來是穀氨酸鈉。

吳蘊初

當時他並沒有抄襲這個配方,而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獨立研發出了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

具體研發過程太過專業我們這裡不展開。總而言之,吳蘊初使用另一種方式生產出了穀氨酸鈉,製造出了自己的「味之素」——他把它命名為味精。

1923 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之後味精不僅暢銷整個中國,還打入了歐美市場。

中餐館綜合症

在味精發明後的幾十年內,它隨著中國人與中國餐館來到了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見識到了中國美食並讚不絕口。

直到 1968 年。一位名為夸克的博士在一封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信中稱:

無論何時在中國餐館進餐後,我都會在 15-20 分鐘以後出現奇特的症狀——一開始在頭頸的後部有麻木感,然後放射至手臂和背部,並伴有乏力和心悸等症狀。

這篇文章在西方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人們開始把這種症狀和中餐館高頻使用的味精聯繫在一起,並給它起了一個含有明顯地域符號的名字——中餐館綜合症。

這個「理論」雖然完全沒有研究支撐,卻深深震撼了傻老外們脆弱的神經。於是他們開始對中餐館避而遠之。當地的中餐館老闆們叫苦不迭,不得不貼出告示聲稱絕不使用味精,以求生存。

味精真的是安全的嗎?

在歐美人的味覺中,他們普遍認為食物的味道有四種:酸甜苦鹹。沒有辣?對,因為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

而在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中,還有一樣味道是傻老外們不懂的。

沒錯,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就是鮮味,也就是味精帶來/放大的味道。

而味精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嗎?

1971 年的時候,有外國人作過實驗,讓 99 名健康男性每人吃下 5 克穀氨酸鈉——這個劑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正常攝入量。結果顯示,沒有一個人出現「中國餐館綜合症」的典型症狀。

之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都做過大量實驗,都得出了慎重的結論:味精作為食品添加劑是極其安全的。

所以說,中餐館綜合症也許是存在的,但他更多的是心理作用。

霸霸有話說

有一句話叫做「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句話用在這裡也極其合適。

雖然味精並沒有毒,但是你一天吃一大勺,那肯定還是不行的。

而且好玩的是,經過了幾十年,我又看到好多中國朋友,尤其是叔叔阿姨們會對孩子說,不要在外面吃飯,「都是味精」……

哈哈哈……

相關焦點

  • 老外為什麼不喜歡味精?中餐食物放味精外國人又是怎麼說的
    味精外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味精?在1968年一位醫生發表一篇文章稱自己去中餐廳吃飯後發現自己四肢發麻,抽搐無力等症狀,於是他認為是因為中餐裡面放了味精導致的。日本人也趕緊宣傳味精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中餐味精使用的太多,自此又成了「中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我們再看看外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到了什麼程度,因為「味精綜合症」很多商家開始在食品包裝上寫上明「本食品絕對不含味精」的語句,在國外的中餐廳更是被推上了刀尖浪口。
  • 「離開味精,中餐館就沒法做飯了」外國人令人捧腹的觀點
    但是在國外,一些外國人有這樣的觀點「離開味精,中餐館就沒法做飯了」曾經就有外國人說道:當你點中國菜並說沒有味精時,食物就口感就不好了,當然,廚師可以使用常規調味料,我發現這是真的。在國外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話題「中餐館症候群」。
  • 老美嫌棄中餐館放味精多不健康,日本人打抱不平:美國人說的不對
    提到中國人的年夜飯,那就大有學問了,蔥姜蒜、雞鴨魚,還有各種各樣的調味品,都是造就豐富年夜飯的必備品,這其中就包括味精。 據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月19日報導,在美國的飲食習慣中,大多數人認為「MSG」(味精)不健康,以至於《韋氏詞典》中都出現了「中餐館綜合症」(吃完中餐後就會噁心、浮腫)一詞。
  • 美國人瞧不上中餐,臆造「中餐館綜合症」,遭日本人痛批觀念落後
    提到中國人的年夜飯,那就大有學問了,蔥姜蒜、雞鴨魚,還有各種各樣的調味品,都是造就豐富年夜飯的必備品,這其中就包括味精。據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月19日報導,在美國的飲食習慣中,大多數人認為「MSG」(味精)不健康,以至於《韋氏詞典》中都出現了「中餐館綜合症」(吃完中餐後就會噁心、浮腫)一詞。
  • 味精健不健康嗎?一則謠言差點毀了美國中餐館
    原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在冷戰的影響下,美國種族主義再次波及到華裔,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吸引了注意力所有人來到中餐館。作者聲稱是美國國家生物醫藥研究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也是中國廣東華裔,他說,吃了中餐館的菜後,會感到噁心和心悸,並推測是中餐館味精過量使用所致。
  • 味精、種族主義和現代性:曾經席捲北美的「中餐館症候群」是什麼?
    味精是當代最有名的、最被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同時,它也是安全性最受質疑的食品添加劑之一。更加特別的是,這一上世紀初由日本科學家發明的調味品,在北美社會卻與中餐、中餐館緊密聯繫在一起。查閱美國美食點評網站Yelp,你會不時看到在中餐館的評論底下有各種因為吃了「充滿味精調料」的菜餚而心跳加速、失眠或四肢有刺痛感的故事。
  • 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質疑:中國菜都是靠味精提味,到底健不健康?
    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質疑:中國菜都是靠味精提味,到底健不健康?自從味精被發明出來,就在我們的飲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做菜的話一定是要放一些調味料進去的,出來必要的鹽巴,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味精。
  • 味精是誰發明的 鮮到底是什麼味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味精是誰發明的 鮮到底是什麼味道? 對於站在全球飲食鄙視鏈頂端的中國人來說,每當談到中國菜而產生的睥睨天下的感覺,是每個人都不陌生的。 且不說八大菜系和煎炒烹炸的烹飪二十八法,光是色香味就能甩外國人幾條街。
  • 為什麼老外會覺得:中餐館有一個「秘密」菜單?原因讓人捧腹
    有意思的是,當一些老外在一家他常去的中餐館,發現有一些中國人吃的食物是他從來沒見過的食物,於是在外國人腦海裡就出現了一些疑惑,甚至覺得「中餐館有一個「秘密」菜單?」沒有給他們吃。在美版知乎就有老外提問到「所有的中國餐館都有「秘密」菜單嗎?」在很多老外的回答中,他們也的確覺得中餐館是有秘密菜單的。
  • 外國人說在中國吃不飽?有誰注意到他們的吃法,這樣吃肯定吃不飽
    但是每個國家之間的飲食習慣是不同的,還有就是文化氛圍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有些剛到中國旅遊的外國朋友就吐槽中國的飯菜好吃是好吃,就是吃不飽。為什麼這些外國朋友會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中餐是最能讓人吃飽的飯了,不像西餐一樣,只有一點點的食物,精美的裝飾圖的就是好看,但是中餐不一樣,中餐樸實無華,但同時它也能精美好看。
  • 你吃味精麼?(上篇)風險、畏懼與食品安全
    「我不吃味精,我們家從來不買味精!」「阿拉上海人不吃味精,阿拉吃白醬油!」聚餐、宴請時,常會遇到排斥味精的人。他們多是在等菜上桌前發表上述言論,有人還會擺出某種傲嬌的神態,就像是養松獅犬的人評價土狗,令不介意味精的我等甚感羞愧。為什麼有人厭惡味精?
  • 味精化學合成,可能致癌?怕吃味精、雞精的都看看吧,專家已曝光
    導語:由於種種原因,相信現在許多家庭在做飯的時候都不再使用味精了。主要也是因為聽說味精會有致癌物,因此會有了這一現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家戶戶流傳著胃經致癌的說法,從而導致現在大眾做菜時都不會放味精,導致蔬菜少了些鮮度。那未經真的如大家所說那樣嗎?
  • 苗柔柔:為什麼中餐館在西方地位不高?
    儘管從馬可·波羅到傳教士,西方早已從各種描述中了解到中餐的不同之處,但不幸的是,他們最早親身體會、而且體會時間最長的中餐都是由中國早期的移民介紹給他們的。歷數西方各地最早的中餐館,幾乎所有的老闆都是上個世紀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移民。筆者所在城市的中餐館裡,最早的老闆就是馬達加斯加的第三代華人移民,七十年代在法國開的餐館。
  • 外國人:中國菜這麼好吃,為什麼肯德基這樣的快餐還這麼受歡迎?
    很多外國人嘗了中國菜之後,都紛紛感嘆,中國菜實在是太好吃了,都有些讓人吃得上癮了,根本就戒不掉了。有些外國人是通過當地的中餐館去了解到中國菜的,還有一些外國人乾脆直接跑到了中國來吃中國美食。但是對於來到中國品嘗中華美食的那一部分外國人來說,就有一個共同的疑惑了,他們到了中國之後,雖然能吃到很好吃的中國菜,可是看到滿大街的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而且裡面生意還非常好,就有一些疑惑。為什麼我們的中國菜這麼好吃,肯德基這樣的快餐還會在中國這麼受歡迎呢?
  • 美媒:美國猶太人聖誕節吃中餐,可不僅僅是因為中餐館不關門
    【編譯/觀察者網 王驍】美國猶太人習慣在聖誕節那天吃中餐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傳統了,就連不少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為什麼猶太人會產生這個傳統呢?真的只是因為中餐館在聖誕節不歇業嗎?美國媒體就在聖誕前夕採訪了多位美國猶太裔美食家,讓他們談了談這個傳統的起源。
  • 味精?雞精?雞粉?食物為什麼會鮮美?
    >菜餚鮮甜,有可能是原料本身就很鮮,也可以是做菜時加了點味精或者雞精令菜餚鮮美。但不管哪個,都是因為菜餚中有能夠引起鮮味的物質。前者的鮮味物質在烹飪時從原料中被釋放出來,而後者是我們自己添加的。鮮味物質是什麼?能夠產生鮮味的物質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穀氨酸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味精,它於上個世紀初被日本科學家從海帶中發現並提取出來。
  • 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吃味精
    味精原來是日貨 中國人對味精的愛超過日本,顯然不太正常,因為味精是地地道道的日貨——1908 年,味精由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發明,世界首家生產銷售味精的也是日本的味之素公司。直到文革開始,產量才達到 1000 噸,這還不排除廠家受大環境影響,虛報產量的可能。 計劃體制下雖然人人平等,味精卻仍保持了解放前的稀缺地位,甚至跟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普通人尤其農村人從吃不起變成了吃不著——吃飽肚子已屬萬幸的年代,統供統銷的副食調味品本就少的可憐,供銷社基本見不到味精。
  • 「中餐綜合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抑或只是種族歧視?
    日本味之素(Ajinomoto)公司在西方算不上家喻戶曉,但是它出產的一種產品——味精——卻在西方有著不好的名聲。 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在西方一般被簡稱作「MSG」,這種在食物中調出香味的調味料常常令西方人聯想到油膩的食物和進食後出現的頭痛。 現在,味之素髮起了一場宣傳,試圖挽回味精的名聲。它針對的目標很特別——是一本叫「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的工具書。
  • 你們家裡做飯放味精嗎,味精是怎麼被發現的,味精對人體有害嗎?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咱們人類的這幾種基本味覺,不是一開始就充分表現出來的。實際上,我們人類剛剛出生的時候,對甜味的感受就已經非常充分了,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喜歡甜食。而對鮮味的味覺,則要再長大一點,才慢慢變得敏感起來。但大多數時候,大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自己吃到了很好吃的東西,比如很鮮美的雞湯,總是說讓孩子多喝一點,可是孩子們卻對這樣的食物卻沒有太大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裡。
  • 詳說味精、雞精與雞粉的差別
    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說的味精。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質然後純化得到的。現代工業生產採用某種擅長分泌穀氨酸的細菌發酵得到。發酵的原料可以用澱粉、甜菜、甘蔗乃至於廢糖蜜,使得生產成本大為降低。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原料,所以也可以說味精是天然產物,類似於用糧食釀的酒。另一方面,發酵與純化畢竟是工業過程,許多人還是會把它當成「合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