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古時候的日本被稱為倭國,因此明朝就把侵犯我國沿海地帶的日本兵稱為倭寇。所以才有了戚繼光沿海抗倭的光輝事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會被我們稱為倭國,難不成是因為他們長得矮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古代稱日本為倭國並沒有任何歧視意味。而日本被稱為倭國也與古代日本人長得矮沒有關係。結合現在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出土文物,我們認為倭國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漢朝。而對「倭」這個名號的推測,現在較為流行比較靠譜的有兩種說法。
「一雲倭國,舊說吾邦之人初入漢,漢人問謂:「汝國名如何?」吾答曰:「謂『吾國』耶。」漢人即取吾字之初訓,命之曰倭。」
日本學者一條兼良寫的《日本書紀纂疏》,認為倭國這稱呼來自口誤,「倭」其實是「吾國」的訛傳。他認為漢朝時,日本首次有人進入到漢朝疆域,漢人詢問這個人來自哪個國家,國名是什麼,這個人回答的是「吾國」但因為口音太重被別人聽成了「倭國」。「倭國」的稱呼就這麼誤打誤撞的出現了。
《異稱日本轉》記載:「以女為主,蓋倭字從女從人,乃以女為主之意。」
而另種說法來自拆字研究。學者認為「倭」字是一個會意字,可以被拆分為「人」、「禾」、「女」。而日本最早期出現了很多女王,倭的意思是以女為王,暗含當時日本女王興盛之意。現在對「倭國」這個稱號的解釋普遍遵從這兩種推測。
因為倭國這個稱號出現的年代早於日本統一的年代,所以無法完全確定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是最正確的。但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是沒有任何其他附加含義的。在唐朝以前日本也自稱為「倭國」。
日本歷史的開端是大和國掃平部落統一日本,所以我們也常聽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其實在日語中「大和」和「倭」的「倭」的發音是相同的都為「yamato」。而為什麼到了唐朝,日本就改了國名不叫「倭國」了呢?這個確實和漢語的發展有關。在古代,中文可以說是世界性通用語言,這一點從日語中殘留的中國字就能看出來。隋唐時期,倭已經有了矮小的意思,聽起來有些猥瑣。
而這時也正是日本與中國邦交往來最為緊密的時期,大量日本人進入中國學習中文、律法、舞樂、禮儀。隨著這些人中文的精進,也就漸漸明白了自己國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意思實在是不好。而且在唐高宗時期日本還與大唐有過一次慘敗的白江戰役。為了國名有一個好的寓意也為了消除白江戰役後的不好影響,「倭國」就開始漫漫改名路。
倭國更名日本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太陽崇拜很重要。古人認為太陽自海中升起,日本地處海島古代又崇拜太陽,就取了日出之國的意思給自己更名為日本。但是在古代國名不是你說該別的國家就承認的。在隋朝的時候日本就萌發了更名之意,但具體行動卻一直拖到了唐朝。
《古今圖書集成》上記載唐朝鹹亨念,倭國內部就已經宣布改國名為日本,倭人稱自己國家時就已經用日本了。「鹹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不過由於唐高宗時期的白江戰役,當時的唐朝對日本還在採取觀望的態度。並沒有承認日本這個國名。
這樣說的證據就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日本上呈給日本的國書中寫著「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而這次出使任務完成後不久倭國內就爆發了「壬申之亂」,這場動亂的勝利者天武天皇上臺後,意外的中斷了日本與大唐的外交。直到後來的文武天皇上臺,日本才再次與大唐恢復了邦交。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日本派出遣唐使訪唐,在這次往來之後大唐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雖然在唐朝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但唐朝覆滅以後,日本與中國的官方交往很少,民間受歷史上上長期稱日本為倭國的影響,依然稱稱日本為倭。由於古代日本人長得過於矮小,用倭人稱呼更加形象,唐以後就多用倭人來稱呼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