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建設常常以隧道數量多少作為衡量工程艱巨程度的主要指標。1948年成立的鐵道兵,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屢建奇功,投身鐵路建設,搶建黎湛、鷹廈鐵路是首戰,也是練兵,隨後的大仗、硬仗、惡仗接踵而至。
祖國西南621公裡的貴昆鐵路,東起貴陽,止於昆明,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加快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加強民族團結與鞏固國防而修建的一條鋼鐵大動脈。鐵道兵第1、5、6、7師和鐵道部二局及滇黔兩地民工共同承建。1958年展開施工,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規模,工程停停建建,1964年8月西南鐵路大會戰,工程建設突飛猛進,1966年3月實現全線通車。
貴昆鐵路隧道187座,總延長約80公裡。梅花山隧道3968米,巖腳寨隧道2715米,是全線重點工程。
鐵路蜿蜒於雲貴高原烏蒙山區,地勢險峻,高山深谷,陡壁懸崖;地質複雜,暗河、溶洞,煤層、瓦斯,星羅棋布。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供應困難,部隊開荒種地保障生活。廣大軍民為為完成鐵路建設任務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這裡摘錄一篇寒風撰寫、載於《情漫山河》一書題為《從武夷山到烏蒙山》的文章。作品記述了在鷹廈鐵路擔任大禾山隧道施工的鐵道兵五師二十三團一連轉戰貴昆鐵路,承建扒挪塊隧道。節選的這一段是:
部隊在一連開現場會,代表們參觀隧道。遇到舊煤井,造成30米大塌方,導坑被攔腰截成兩段,十幾名官兵堵在導坑內側。就在大伙兒不知所措的時刻,被堵的一側風槍咆哮起來……
由於地質複雜,開挖導坑經常塌方,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搶立排架,戰勝塌方。
隧道裡一排排的木架支撐,整齊得像排隊的列兵,好看極了。老木工陳仲明在一邊立正,等待著首長和代表們的批評。可是誰看了這種支撐都不住地誇獎。假如在大禾山石質堅硬的情況下,人們就體會到炮手的重要,那麼在今天這樣的鬆土和煤層的烏蒙山扒挪塊隧道,人們會感到支撐的頭等重要。這老木工常常是二十多個小時不離開工地。
人們又往裡走。裡面電燈都顯得弱了,黑而陰森。代表們往上看,到底什麼樣石質,為什麼會這麼壞,這樣的惡劣情況怎麼好施工,又怎麼能不影響戰士情緒?這裡隨時有被砸死的危險。
「前邊還有多深?」
郝同然說:「七十多米。」
轟的一聲,像天崩地裂,弄得山搖地動。霎時間什麼也看不見了,電燈熄了,黑氣像大浪一樣向人們撲來,一下子把人裹住。好像不是在隧道裡,如同陷進地心,掉入無底深淵裡去了。只有郝同然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故,真如一棒子從他頭上打下來,立刻一身冷汗溼透了全身。還有一個工班被堵到裡邊,他們生死如何,裡邊塌方的情況怎樣?他連考慮也來不及了,急忙扒土,想盡一切辦法救出人。忽然一陣響聲,把人們都驚愕了。從裡面傳出「突突」的風槍聲,強有力地震動著隧道裡的濃重煙霧。那聲音響得那麼帶勁兒,沉著而有節奏,依然頑強地向著「泥丸」的腹地鑽進。紅五月大戰的音樂,衝擊著烏蒙山的腹心。六班長劉六文雙手抱住風槍,緊緊地摟在自己懷裡,風槍的震蕩,使他全身抖動。這時能給他照一張照片,寄給他心愛的姑娘,她會看到他那有力的雙臂、雙手,緊緊抱住風槍,鑽頭深深地插入巖石裡,她心裡也會感到顫動。
郝同然沉默著,一言不發。此刻什麼語言都失去了力量。只是感到他的心也在顫動。感動得他眼裡溼潤了。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赴貴昆鐵路推廣優選法,多次實地考察梅花山隧道,賦詩讚鐵道兵。
【說明】在雲南碧雞關聞碧雞關隧道、梅花山隧道鑿通消息,有感而作。全長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地質極為複雜,擔任施工的鐵道兵五師 群策群力,不斷總結施工經驗,創單口月成洞高達400米的紀錄。
在橋隧相連的大山坪子隧道工地, 展開勞動競賽,工效不斷提高。
且烏隧道雙向開挖,貫通時刻指戰員們興高採烈。
且烏隧道祝捷大會。
鋪架隊抵達觀音巖隧道。
火車來了,各族人民歡欣鼓舞。
《雲南日報》宣傳鐵道兵。
貴州畫家歌頌鐵道兵。
梅花山烈士陵園長眠了25名鐵道兵烈士
因為實施複線改造,2012年12月,貴昆鐵路原線雲南省境內段全部退出歷史舞臺,被新線取代。圖為梅花山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