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
小吃城扶梯落塵 特色店剩一家
前門臺灣街
近日,記者來到前門步行街探訪,與鮮魚口老北京小吃街熱鬧的情況不同,臺灣文化商務區顯得格外冷清,只有個別零散乘客在牌樓下拍照。
通往臺灣地下美食城的扶梯已經停用,上面蓋著一層薄薄的塵土。江永雄是美食城裡一個商攤的老闆,2011年入駐,也算是老商戶了。在他記憶裡,生意最火的時期就是2011年的7、8、9三個月,從那之後就開始「走下坡」。直到如今,雖然每天來前門的客流不少,但真正拐進臺灣街的卻不多。
臺灣街現在還有不到10家店鋪在經營,但是這些商店多賣一些飾品和珠寶,商品本身與臺灣關係並不大。「這條街雖熱說是臺灣特色,但賣的東西範圍沒明確規定,跟臺灣沒關係也行。」一商戶告訴記者。
唯一還保留臺灣特色的是一家臺灣特產店,店內售賣鳳梨酥、竹炭花生等臺灣小吃。一家珠寶店的店員告訴記者,因為生意並不好,所以可能考慮到年底也要搬離臺灣街了。
57家臺商剩4家 生意冷清不如前
魯谷臺灣街
和前門臺灣街類似,2010年初開街的石景山魯谷臺灣街的生意也不似剛開業那會兒紅火。
據媒體報導,魯谷臺灣街起初設動感臺灣街區、韻味臺灣街區、人文臺灣街區等,地下是寶島風情夜市,以臺灣小吃、民間藝術表演和特色購物為主,還有反映臺灣百年來歷史的霧峰林家五桂樓以及薈萃臺灣特色商品的百大特產館。
六月中旬的一個傍晚,記者再次來到這條臺灣街,下午5時夜市本該開始忙活出攤兒,但是在魯谷臺灣街,這裡的商鋪仍安安靜靜,就連露天的小吃攤都沒有支起桌子的打算。
臺灣百大特產館是這裡唯一有臺灣購物特色的商場。這裡是臺灣百大觀光特產協會在大陸開設的首家旗艦店,銷售地道的臺灣名優特產。起初臺商、消費者慕名而來,店內熙熙攘攘。如今館內一層一半地方被遮上了圍擋,商場裡還剩下3個攤位,其中兩家賣臺灣特色食品,另一家賣工藝品,但均無老闆在內。
因店內生意冷清,4名店員正倚在百大館門口閒談。「反正就剩這幾個人,都在這兒擺著了。」一名商場售貨員告訴記者,像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1年。
這樣的狀況得到另一家臺灣餐飲商戶的證實,「一年到頭都這麼"慘"。」這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世紀金源還有一家分店,與這裡的狀況截然相反。「原本是看中這裡的臺灣特色才來的,卻沒想到是這樣。」
據商戶們介紹,原57家臺商至今只剩4家苦苦支撐。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