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俊波,福州人,出生於1969年。現為福建省古琴協會會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閩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古琴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閩南師範學院文學院客座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儒家樂教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古琴考官;龍人古琴研究院研究員。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實習生 陳玉燕 林意
張俊波。
在南后街的福建非遺博覽苑裡,一陣古琴聲悠悠入耳,沿著「咿呀」作響的木梯登上小閣樓,掀開垂簾,一位身穿短衫、神態儒雅的長者正在細緻地指導學生彈奏古琴。暖暖的陽光穿過嫩綠的枝葉,透進窗欞,顯得安然、沉靜、悠遠。
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此掀開傳承新篇章。
坐在琴室,伴著學生空靈的琴音,張俊波沏了一壺白茶,將其與古琴的不解之緣娓娓道來。他18歲開始學琴,先後拜入古琴大家李禹賢、成公亮門下,一晃眼就是30餘年。有人曾評價張俊波的琴「技近乎道」,他卻只想好好做一個「傳承人」,以弘揚古琴文化為畢生追求,樂在其中而忘卻煩憂。
張俊波。
結緣琴之韻
張俊波與古琴結緣,還要從他17歲時說起。那時,張俊波從廣播劇《高山流水》中聽到《泣顏回》《高山》《流水》三首古琴曲,獨特的音韻深深地吸引了他,從那一刻起,他迷上了古琴。
古琴究竟是什麼?一無所知。張俊波利用業餘時間,搜尋一切與古琴有關的信息,還去福建省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和音響資料。他至今還記得,當時看過《古琴初階》《古琴曲彙編》《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古琴曲集》及《琴曲集成》等書籍。「我對古琴書籍的執著探尋甚至徵服了古籍部的工作人員,讀到許多不向公眾開放的古代線裝琴譜,也許是這些琴譜太少有人問津了,連管理員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看多了,手就癢,買一張古琴就成了張俊波最大的夢想。好在,父母十分支持他,可跑遍福州樂器行都沒見到賣古琴的。就在沮喪萬分之際,張俊波從廣播裡得知貴州有一位農民李光宇能製作古琴,於是馬上寫信給電臺主持人「於山」,詢問對方的聯繫方式。「於山」很快回信,不僅把制琴者的姓名、地址告訴了張俊波,還給他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消息——福州本地就有人想賣古琴,可以帶張俊波去買琴。
這個好消息令張俊波欣喜不已,夢想中的古琴仿佛已經出現在了他的眼前.隨後,他便和父親去見了一直聞其音而未見其面的「於山」。寒暄之後,他們才得知,對方要賣的是一件明代的老琴,要價5500元,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筆巨款。除了經濟上的考慮外,張俊波與父親還擔心這張年代久遠的琴還能不能正常彈奏,思量再三,只好作罷。
回家後,張俊波急忙給貴州想賣古琴的李光宇去信,並很快得到回覆。巧的是,父親也將去貴州遵義出差,可順便聯繫買琴。終於盼到父親回家的日子,他果然背著古琴……狂喜之餘,張俊波才知道第一張琴來得並不容易。
父親說,從遵義到李先生住所路途遙遠,而自己的行程又安排不過來,便與李先生協商,想請他攜琴來遵義,並承擔因此產生的一切費用。但李先生不便出行,父親又不願讓兒子失望,便一路問詢,輾轉到了廣州,最終在友誼大廈花了近1500元買到。彼時父親是按1:1.41的比率,用兌換券購買的。
得到琴後,張俊波就開始自學。張俊波回憶道:「剛開始,我把琴當寶貝,每次不彈了都按古書上介紹將琴弦調低,以免琴崩斷,結果沒過多久,琴的音高就不準了,連最基本的《仙翁操》都彈不出來。」母親見他終日對著古琴,愛不釋手,一番折騰仍不成調,便多方打聽,終於在1988年,拜謁了李禹賢,第一次現場聆聽古琴演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科班出身的李禹賢被分配到福建藝術學校,教的雖不是古琴專業,可遇到真正願意學的學生,還背著一張古琴找上門來,也願意傾囊相授。就這樣,張俊波踏入了古琴殿堂。
「李老師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尋找、搜集古琴譜,搶救了許多幾近失傳的古琴譜,為古琴傳承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俊波介紹說,1983年,由李禹賢打譜的古琴經典曲目《風雲際會》,在全國古琴打譜會議上引起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