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家張俊波:樂以忘憂,內斂溫潤

2020-12-17 福州新聞網

  【人物名片】

  張俊波,福州人,出生於1969年。現為福建省古琴協會會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閩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古琴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閩南師範學院文學院客座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儒家樂教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古琴考官;龍人古琴研究院研究員。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實習生 陳玉燕 林意

張俊波。

  在南后街的福建非遺博覽苑裡,一陣古琴聲悠悠入耳,沿著「咿呀」作響的木梯登上小閣樓,掀開垂簾,一位身穿短衫、神態儒雅的長者正在細緻地指導學生彈奏古琴。暖暖的陽光穿過嫩綠的枝葉,透進窗欞,顯得安然、沉靜、悠遠。

  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此掀開傳承新篇章。

  坐在琴室,伴著學生空靈的琴音,張俊波沏了一壺白茶,將其與古琴的不解之緣娓娓道來。他18歲開始學琴,先後拜入古琴大家李禹賢、成公亮門下,一晃眼就是30餘年。有人曾評價張俊波的琴「技近乎道」,他卻只想好好做一個「傳承人」,以弘揚古琴文化為畢生追求,樂在其中而忘卻煩憂。

張俊波。

  結緣琴之韻

  張俊波與古琴結緣,還要從他17歲時說起。那時,張俊波從廣播劇《高山流水》中聽到《泣顏回》《高山》《流水》三首古琴曲,獨特的音韻深深地吸引了他,從那一刻起,他迷上了古琴。

  古琴究竟是什麼?一無所知。張俊波利用業餘時間,搜尋一切與古琴有關的信息,還去福建省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和音響資料。他至今還記得,當時看過《古琴初階》《古琴曲彙編》《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古琴曲集》及《琴曲集成》等書籍。「我對古琴書籍的執著探尋甚至徵服了古籍部的工作人員,讀到許多不向公眾開放的古代線裝琴譜,也許是這些琴譜太少有人問津了,連管理員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看多了,手就癢,買一張古琴就成了張俊波最大的夢想。好在,父母十分支持他,可跑遍福州樂器行都沒見到賣古琴的。就在沮喪萬分之際,張俊波從廣播裡得知貴州有一位農民李光宇能製作古琴,於是馬上寫信給電臺主持人「於山」,詢問對方的聯繫方式。「於山」很快回信,不僅把制琴者的姓名、地址告訴了張俊波,還給他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消息——福州本地就有人想賣古琴,可以帶張俊波去買琴。

  這個好消息令張俊波欣喜不已,夢想中的古琴仿佛已經出現在了他的眼前.隨後,他便和父親去見了一直聞其音而未見其面的「於山」。寒暄之後,他們才得知,對方要賣的是一件明代的老琴,要價5500元,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筆巨款。除了經濟上的考慮外,張俊波與父親還擔心這張年代久遠的琴還能不能正常彈奏,思量再三,只好作罷。

  回家後,張俊波急忙給貴州想賣古琴的李光宇去信,並很快得到回覆。巧的是,父親也將去貴州遵義出差,可順便聯繫買琴。終於盼到父親回家的日子,他果然背著古琴……狂喜之餘,張俊波才知道第一張琴來得並不容易。

  父親說,從遵義到李先生住所路途遙遠,而自己的行程又安排不過來,便與李先生協商,想請他攜琴來遵義,並承擔因此產生的一切費用。但李先生不便出行,父親又不願讓兒子失望,便一路問詢,輾轉到了廣州,最終在友誼大廈花了近1500元買到。彼時父親是按1:1.41的比率,用兌換券購買的。

  得到琴後,張俊波就開始自學。張俊波回憶道:「剛開始,我把琴當寶貝,每次不彈了都按古書上介紹將琴弦調低,以免琴崩斷,結果沒過多久,琴的音高就不準了,連最基本的《仙翁操》都彈不出來。」母親見他終日對著古琴,愛不釋手,一番折騰仍不成調,便多方打聽,終於在1988年,拜謁了李禹賢,第一次現場聆聽古琴演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科班出身的李禹賢被分配到福建藝術學校,教的雖不是古琴專業,可遇到真正願意學的學生,還背著一張古琴找上門來,也願意傾囊相授。就這樣,張俊波踏入了古琴殿堂。

  「李老師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尋找、搜集古琴譜,搶救了許多幾近失傳的古琴譜,為古琴傳承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俊波介紹說,1983年,由李禹賢打譜的古琴經典曲目《風雲際會》,在全國古琴打譜會議上引起廣泛好評。

相關焦點

  • 紫霞琴院入駐遵義市圖書館 古琴藝術家趙曉霞現場揭牌
    當天,中國著名古琴藝術家趙曉霞也來到揭牌儀式現場,與遵義的古琴愛好者交流。   據了解,紫霞琴院於2012年成立,以琴院學生為主體成立的紫霞雅樂團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演奏會,並在G20北京峰會等大型會議上獻藝。
  • 翡翠的美是柔韌的、溫潤的、是內斂的、含蓄的,它不張揚
    翡翠的美是柔韌的、溫潤的、是內斂的、含蓄的,它不張揚,但總有一種氣度,一種靈魂裡與生俱來的貴氣。這款細糯種飄陽綠翡翠A貨貴妃鐲來自於清木家的寶貝,看過他家直播的都知道,幾位主播很實在,推薦的翡翠手鐲性價比非常高,純正A貨,貨真價實,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所以,孔子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並沒有說到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品德,只說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迂迴。 這三句話,大因果關係包含著小因果關係:因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所以「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大因果關係;因為「發憤」所以「忘食」,因為「樂」所以「忘憂」,這是小因果關係。
  • 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王鵬來榕開講座,倡導文人生活美學和文化修行
    「學習古琴,絕不是僅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可以在人前炫耀,而是從中領悟生活的美好,這才是古琴賦予現代人的文化價值。」9日晚上,在福州鈞天南薰琴院,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王鵬如是說。這場普及古琴製作技藝和探尋文化內涵的講座,吸引了百餘名福州古琴愛好者前來聆聽。
  • 每天學點國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原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知道後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對他說,孔子這個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此而已。」孔子這句話是他的精神狀態的寫照。孔子一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業,廢寢忘食,從不鬆懈。他雖屢遭困苦,但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甚至忘記了自己老之將至。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 「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在曼谷上演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敏):6月9和10日兩天,「『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們將中國的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設計相結合,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精彩演出。古琴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鈞天雲和」古琴樂團團長王鵬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中國古琴文化。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集解》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採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葉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裡頭的五個爵位最高的,公是第一。葉公他不是真正的公,僭稱公,僭是越分了,當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的人。他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聽聽子路的評價。
  •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文化進曼谷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6月9日和10日,《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們將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設計相結合,為泰國觀眾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精彩演出。古琴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琴演奏是歷史悠久、審美情趣高雅的中國古典樂器演奏形式。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研究 || 中國古琴漫話
    而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和交流,在老一輩藝術家和國家的大力宣傳與推廣下,這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也漸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敬仰,並在2003年12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我們就從古琴的產生發展、形制製作和器物功能三個方面來認識一下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古琴。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我內心裡其實有種久違的感覺。當我們能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時,快速成長的總持之門就已經為我們而敞開!
  • 鋼琴與古琴的瞬間不可預期,但音樂直抵人心
    古琴與鋼琴之間究竟可以迸發出怎樣充滿魅力的瞬間。  12月6日,鋼琴家高平和古琴家巫娜在陝西大劇院用音樂證明,兩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文化交匯在一起,可以動人心魄,直抵人心。兩位藝術家此次在陝西大劇院的演出,是《未有期——鋼琴與古琴的瞬間》全國巡演的第二站,也是古琴教育機構縵學堂——四周年紀念演出。
  • 古琴音色之《二十四況》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奏風格審美準則。
  • 古琴結構圖解(構造圖)
    古琴又被稱為瑤琴、七弦琴,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史書記載,古琴的出現時間是所有樂器中最早的,古人也常以琴來傳情,名曲《鳳求凰》講的便是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故事。古琴的結構被擬人化,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cm),象徵一年365天,寬約六寸(20cm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底板扁平,面板呈弧形,對應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整個琴體對應人的身體,有頭、頸、肩、腰、尾、足。
  • 陳書甥古琴作品展近日在日本京都美術館成功展出
    展覽展示了中日兩國22位藝術家80餘件作品。展覽邀請了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王書平,中日美協主席畫家麥耀明、全日本文化教育聯盟主席馬樹茂;日本前建設大臣中山正暉、中山晴美夫婦;著名作家、日展書道審查員西川桂邨,日展油畫審查員阪肋鬱子女士、松宮書道館長松宮之女流水墨山水畫家松浦祐子等中日藝術名家。
  •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談學習,葉嘉瑩先生這樣說 南開大學「開學第一...
    對於讀書學習,葉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令人由衷欽佩。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天津北方網訊: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 溫潤如玉·謙尊而光,瑯珀品牌在北京預覽亮相
    品牌預覽 首秀北京「溫潤如玉,謙尊而光」瑯珀品牌全球揭幕禮即將於天府之國四川成都舉行,瑯珀品牌全球首家酒店——成都瑯珀·凱悅臻選酒店也即將啟幕,因此瑯珀品牌選擇在中華文明之都北京來為瑯珀品牌奏響前奏以如玉般內斂而珍貴的中國之禮呈現中式旅居生活方式,這也成為了瑯珀打造全新品牌的靈感與動力。溫潤如玉演繹玉汝於成。」
  • 山東博物館舉辦古琴品鑑會 高培芬一曲《關雎》徵服聽眾
    李欣、董麗、陳藝瑋等古琴演奏者和民族管樂演奏家張富森演奏了古琴獨奏《古交行》、琴歌《憶清照》、琴簫合奏《陽關三疊》、古琴獨奏《關雎》和八音雅樂合鳴《楚調》等美妙樂曲,使觀眾不僅領略了「山水無語而琴有語」,晨鐘暮鼓、古剎聞禪的意境,又感受到古人擇人與交、淡泊明志的交友處世之道。高培芬老師的一曲《關雎》,將整場古琴品鑑會推向高潮。
  • 分享古琴藝術魅力《高山流水》音樂會在雪梨舉辦
    人民網雪梨11月8日電 11月7日晚,由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高山流水》古琴導賞音樂會在雪梨舉行,吸引近百名當地古琴愛好者參加,近距離感受古琴藝術的魅力。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音樂會上,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將中國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相結合,通過古琴與崑曲、簫、太極、人聲的聯合演繹,結合每首曲目的背景故事,向觀眾傳遞中國古琴藝術及其天人合一的理念。
  • 夕陽下荷塘邊,聽古琴笛聲、愛情頌歌
    荷塘水榭、四庫書房、南山古寺,水墨淡藍的天空中,清灰色的屋簷翹首在溫潤的夕陽下,在微微移動的光線中時而耀眼、時而斑駁。音樂還未開始,此情此景就已經給遊客和聽眾們帶來一場生動的古今對話。古琴演奏家鍾之嶽,奏起古琴名曲《烏夜啼》。手指間的清弦幾根,就將在場的觀眾們速速帶入古風情境。
  • 趙曉霞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國家大劇院首演成功
    2017年10月26日晚,【中華情懷-中國民樂名家系列:「國風溢彩」名家專場音樂會】由指揮家劉沙執棒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古琴演奏家趙曉霞攜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世界首演登陸中國頂級音樂殿堂國家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