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對於日本軍隊中的一個作戰單位,相信經常看抗戰劇的朋友不陌生,那就是旅團。一般來說,只要是那種上萬軍隊參加的戰役,都會有旅團參加。各類型的電視劇中,都會提到旅團。那麼,在日本軍隊中,旅團究竟是什麼級別?一個旅團又有多少人?如果要圍殲日本一個旅團,自己要調動多少兵力呢?這都是問題。
在日本軍隊中,其編制分為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中軍是最高級別的戰鬥單位,但不是經常設立的。師團是最高級別的常設軍事單位,一個旅師團下邊分為兩個旅團,以及獨立的工兵聯隊、炮兵聯隊和騎兵聯隊。至於步兵聯隊總計有4個,一個旅團下邊正好是2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有3000多人,而一個旅團有6000、7000人。
當然,這是最標準的旅團,也是甲級師團中旅團的標準。隨著戰爭的發展,日本軍隊的編制逐步發生了變化。雖然在名義上還是師團旅團,但實際兵力減少了不少。比如一個旅團,在1937年之前,有6000、7000人馬。但是到了1940年前後,一個旅團只有5000多人。就連師團也是減員十分嚴重,一個丁級師團,其實只有1萬餘人。比起當年的甲級師團,幾乎差了一半的兵力。
按照日本軍隊的規定,師團的最高長官是中將,也就是師團長。至於旅團的最高指揮官,則是少將。當年的石原莞爾非常尷尬,他的資歷尚淺,無法出任師團長。但是如果出任旅團長,又有點太埋汰人了。所以,直到最後石原莞爾也沒有得到實際軍職。萬萬沒有相到,這反而因禍得福。後來,石原莞爾由於沒有指揮過什麼戰役,竟然沒有被起訴,搞得石原莞爾自己都不願意了。
認真的說,在亞洲戰場上,想圍殲一個師團或者旅團是十分困難的。將一個師團、旅團重創是有可能的,但成建制的圍殲,這難度太大。當年,日本軍隊的106師團被幾個軍合圍,眼看就要全殲這個師團。可日本軍隊空投指揮官和各種物資,在戰機的掩護下,硬是突出了包圍圈。由此可見,在雙方武器水平懸殊的情況下,利用大兵團作戰圍殲對付主力部隊很困難。
到了戰爭的末期,由於日本軍隊的兵員已經枯竭。為了擴大自己軍隊的規模,日本高層將一些旅團升級為師團。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好辦,補充一些國內的第一、第二補充兵就可以了。這樣的師團戰鬥力很差,聽著很嚇唬人,其實比起前兩年的日本軍隊差得遠。隨著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中的甲級師團基本上都調往了東南亞地區。只有幾個甲級師團,留在了東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