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現在也有度小月了,不過臺灣的度小月似乎更加樸素。
百年老店「度小月」始於1895年,正是「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的那一年。
為什麼叫「度小月」呢?
「度小月」是100多年前由一位漳州籍洪姓漁人開創的生意。據說每年從清明到中秋是打漁的淡季,當地叫「小月」。為養家活口,度過艱難的「小月」,洪姓漁人就賣起面來,因此得名。
他家最有名的就是擔仔麵。擔仔麵圖片來自度小月官網,其它圖片都是本人自拍(自己在臺北拍的:)
我們去臺北永康街的度小月時,店裡有夥計在灶邊一直默默做,食物也樸素得沒有任何花樣,可吃得溫暖、服貼又放心。
在他家吃了肉燥飯、米粉、滷蛋、魚丸、魚湯和豬腳土豆。嗯,土豆就是花生了:)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裡面也提到了「度小月」:我們這次旅行,在臺南只有半日的勾留,臺南是臺灣古都,廟宇最多,不過在大陸上看過了名山大剎,臺灣的廟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走馬觀花地把赤嵌樓、鄭成功祠看了一遍,主要還是去中正路吃「度小月」擔仔麵。在臺北我們已經吃膩了擔仔麵,因為它是千篇一律的味道,後來我們在熬夜飢餓的時候,便改吃門前江北佬的餛飩了,但是「度小月」的擔仔麵卻的確是別有風味,不可不嘗。
「度小月」用的面和一般臺灣擔仔麵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面的澆頭。它是把精肉屑和豬肝等製成的滷醬在面裡放上幾小匙,再放一些香菜、兩枚熟蝦、一點蒜醬,澆上兩杓蝦湯,便成了「度小月」的特殊味道。聽說這肉屑的滷是幾十年傳下來的,好像北平月盛齋的醬肉滷一樣。
「度小月」設在臺南熱鬧中心的中正路上,現在的主人是洪再來,他每天可以賣到二百碗的樣子。洪再來就坐在門口兒的面擔子裡面,有幾隻小凳圍著他。你如果怕難為情,可以到裡面的方桌上去吃,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喜歡坐在擔子旁,看他用熟練的手法,把一碗碗的面做好,遞到食客的面前。「度小月」有兩個特殊的標誌,門上一個紙燈籠和門匾上畫的小帆船。這裡有一段克難的故事。
洪再來的父親洪芋頭是以行船為業的,芋頭從母親那裡學來了這特殊味道的肉屑面,常常在行船之前親自做了給朋友們吃。行船的人遇到風雨來臨不能出船的季節,最為苦惱,所以芋頭的生活也相當清苦。後來朋友們建議,為什麼不在停船的淡月裡,賣賣家傳肉屑面來補助生活呢?於是在淡月來臨的時候,芋頭便挑了面擔去賣面,結果生意很好。每天晚上他點上一個紙燈籠,上面寫著:「度小月」——度這清淡的月份的意思。洪再來自小跟著父親賣面,當然也學來了這份手藝。臺南後來失去海港的作用,洪再來便以副業為正業了。但是他為紀念先人,特在招牌上畫著船,門上掛著燈籠,表示飲水思源的意思。
以後有機會去臺南領略一下林海音筆下「度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