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柏楊的葬禮於14日在臺灣低調舉行。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家人將他的骨灰帶到他昔日坐牢的地方———綠島,然後在附近的海面拋撒。《環球時報》記者13日專程趕到綠島,探訪了曾關押柏楊的監獄。
舊稱火燒島,交通很方便
綠島是臺灣第四大附屬島,位於臺東東部約33公裡的太平洋上,面積約16平方公裡,註冊人口3000多人,實際只有1000多人。它舊稱「火燒島」,據說是因為清朝嘉慶年間曾大火焚島。據當地導遊手冊介紹,綠島其實是個山丘縱橫的火山島,最高點為「火燒山」,高280米,東南臨海處多為斷崖。
到綠島的交通很方便,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坐載客十幾人的小飛機,單程花費1000多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下同),需要15分鐘;還有一種就是坐輪渡,票價460元,耗時大約50分鐘。
綠島海域處於熱帶,又是黑潮北流必經之地,珊瑚礁在這裡生長,熱帶魚在這裡繁衍。迷人的海底風光,使綠島成為潛水者的天堂。解除戒嚴後,它逐漸成為風景區,現在每天來此遊玩的旅客有幾百人。他們不僅可以潛水,也可享受垂釣的樂趣。在東南端的綠島溫泉,還是世界僅有的三處海底溫泉之一。據當地導遊介紹,目前綠島只有一所監獄關押犯人,主要是刑事犯,100多人,全部為男性。
關押過很多名人
綠島曾是臺灣著名的監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日本人把綠島作為集中營,關押、流放「政治犯」和「重刑犯」,當時有「魔鬼島」之稱。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後,在綠島設立3座分屬「國防部」和「法務部」的監獄,其中以「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最為出名。它又叫「綠洲山莊」,名字雖然好聽,卻是兩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
「綠洲山莊」在綠島北部的公館村附近,左右各有兩塊大石,上面寫著「毋忘在莒、滅共復國」標語。過了山莊大門繞過影壁,進入監獄大院,裡面有一個八卦形的三層建築就是當年的監獄。它分為好幾個區,關押過不少名人:柏楊、李敖、施明德、呂秀蓮、陳菊……此外,該監獄還關押過許多「黑道大哥」。《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牢房面積很小,約10平方米,卻要關押10—12名犯人。一個瓷磚砌成的水池中有蹲坑和水龍頭,供犯人簡單洗漱。
監獄外是供犯人放風的大操場和禁閉室,外牆上的反共標語、鐵絲網和崗樓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的情景。據當地導遊介紹,在臺灣本島其他監獄違規3次以上的犯人,便可報請送綠島監獄,因為它遠離臺灣本島,又有太平洋黑潮,即便犯人逃到海裡,也很難活命。
綠島上還有一個著名景點———白色燈塔,聳立在鼻頭角海岬上。它的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37年12月的一個深夜,美國輪船「胡佛總統號」從基隆開往馬來西亞的途中,在綠島附近觸礁。迎著風浪,綠島居民紛紛前往救援。輪船後來沉沒了,但500多名乘客全部獲救。為感謝綠島人民,美國翌年捐款修建了燈塔。
民眾對綠島心情複雜
從「魔鬼島」變為「觀光之島」,當地旅遊業者十分欣喜。一位王姓商人表示:「綠島擺脫痛苦歷史的時候到了,大量遊客的到來讓當地人看到了希望。」還有一位陳姓婦人說:「由於經濟落後,年輕人都到臺灣本島發展去了,開發綠島旅遊增加收入將使他們浪子回頭」。
但是,旅遊資源的開發也給綠島帶來了傷害。綠島工作站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盜採珊瑚、過度捕殺魚類和寄居蟹的情況很多,給這顆海上明珠蒙上一層陰影。有專家提議從總量上控制來綠島的人數,但遭到旅遊業者反對。
綠島何去何從也成為臺灣網民關注的焦點。一位網民這樣寫道:「綠島神秘又帶有那麼一點兒不光彩,一聽到綠島,人們的心情是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