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綠島監獄擬變身旅館 柏楊曾想好廣告標語(圖)

2020-12-15 中國網

已閒置的綠島技訓所,面向太平洋,歐式建築景致優美,臺當局「交通部」有意規劃為監獄旅館。(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8月3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交通部」與「觀光局」有意仿效美國「惡魔島」監獄,將綠島文化園區中的「技職訓練所」改建為「監獄旅館」,成為營銷綠島觀光的賣點。

臺當局「交通部長」毛治國上周與「立委」及「觀光局」官員前往綠島視察,參觀了當初囚禁作家柏楊、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人的綠洲山莊及附近的綠島技能訓練所。佔地廣袤、歐式建築的綠島技訓所令眾人驚豔,走近一看,卻是大門深鎖,連屋頂都在幾次颱風中被掀走,屋頂鋼筋嚴重外露,但這幅美麗卻殘破的景象卻讓毛治國看到觀光營銷的潛力。

不過,園區主管機關三年前已移到臺當局「文建會」手中,目前園區是由隸屬於「文建會」的臺東生活美學館規劃。臺當局「交通部」的構想能否實現,還必須與「文建會」協商合作。毛治國昨晚低調說,此事牽涉太多「部會」,他需要進一步了解。

據了解,毛治國在聽取「東管處」簡報時認為,綠島當地大部分是小型的民宿和旅館,或可將技訓所改為旅館,讓閒置空間再利用。

事實上,柏楊在世時,就提過綠島監獄旅館的構想,旅客還可指定「施明德房」、「柏楊房」,柏楊甚至想好一段標語:「如果你想不自由,就必須付費」。

臺「觀光局」官員表示,緊鄰太平洋的技訓所視野非常漂亮,可以考慮仿照美國惡魔島監獄的模式,發給住宿的旅客黑白條紋的囚衣、用餐有一定時間、吃飯時要向班長報到等。

從小在綠島長大、如今也留在綠島工作的林小姐則憂心,觀光客若只看到綠島監獄,卻看不到更深沉的監獄文化,是否讓綠島「監獄」的形象更加標籤化?(雲鵬)

相關焦點

  • 臺灣營銷綠島觀光賣點 擬將監獄變身為旅館(圖)
    中新網8月3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交通部」與「觀光局」有意仿效美國惡魔島,將原來的綠島文化園區技職訓練所改建為「監獄旅館」,成為營銷綠島觀光的賣點。  仿惡魔島 綠島監獄擬變身旅館   「交通部長」毛治國上周與官員前往綠島視察,參觀了當初囚禁作家柏楊、施明德等人的綠洲山莊及附近的綠島技能訓練所。佔地廣袤、歐式建築的綠島技訓所令眾人驚豔,走近一看,卻是大門深鎖,連屋頂都在幾次颱風中被掀走,屋頂鋼筋嚴重外露,但這幅美麗卻殘破的景象卻讓毛治國看到觀光營銷的潛力。
  • 綠島,只剩下一所監獄
    著名作家柏楊的葬禮於14日在臺灣低調舉行。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家人將他的骨灰帶到他昔日坐牢的地方———綠島,然後在附近的海面拋撒。《環球時報》記者13日專程趕到綠島,探訪了曾關押柏楊的監獄。在東南端的綠島溫泉,還是世界僅有的三處海底溫泉之一。據當地導遊介紹,目前綠島只有一所監獄關押犯人,主要是刑事犯,100多人,全部為男性。關押過很多名人綠島曾是臺灣著名的監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日本人把綠島作為集中營,關押、流放「政治犯」和「重刑犯」,當時有「魔鬼島」之稱。
  •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的骨灰今天撒入綠島附近海域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消息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日前病逝,家屬遵照其生前遺願,今天將他的骨灰撒入臺灣綠島附近海域,希望後世將繼續推動他的理念。 據臺「中廣新聞網」報導,柏楊的妻子張香華及子女等30多位親友,帶著柏楊的骨灰搭船出海,雖然心中不舍,但是依然遵照其遺願,把他的骨灰撒在綠島附近海域。
  • 綠島集中營,臺灣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
    國民黨自1949年5月19日在全島宣布戒嚴到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在臺灣實行了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綠島就是當年國民黨政權用以集中關押「政治犯」的地方。臺灣著名作家柏楊也曾在此被拘押多年。很多人以為此綠島即《綠島小夜曲》之綠島,還曾傳言歌詞是綠島監獄一名犯人所寫的情書,實在是個誤會。《綠島小夜曲》之綠島指的是臺灣本島,真正的綠島上是沒有歌詞中所寫的椰子樹的。
  • 大哥的故鄉 探尋綠島四座監獄的變遷
    在這個面積僅為16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曾先後建立起四所監獄,可以說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島嶼。自日據時代開始,監獄在綠島橫跨近百年,綠島因監獄而有名,也提供綠島人許多工作機會,更被當地居民視為「最高學府」。如今,監獄的人文歷史,已成為綠島觀光發展的重要資產。1988年,臺灣「解嚴」後,獲釋的政治犯乘綠島監獄車出來,心情愉悅。
  • 柏楊葬禮將於14日舉行 骨灰拋撒綠島海面
    據「中央社」報導,柏楊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三月十九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東北大學,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公立藝專教授。柏楊著作等身,知名作品包括《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資料圖為柏楊和他的漫畫形象。
  • 臺灣綠島可不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關押重犯的監獄
    1970年,泰原監獄發生暴動,那裡所有被關押者又被移送綠島,一部分主張「臺獨」的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在此。陰天的時候來到綠島就能感覺到陰森的氣息綠島監獄興建於1970年十一月,因綠島與臺東間交通常受天氣的限制,材料搬運不易,歷經艱難,到1972年九月初才告完成啟用。
  • 臺灣綠島不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關押重刑犯的監獄
    1970年,泰原監獄發生暴動,那裡所有被關押者又被移送綠島,一部分主張「臺獨」的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在此。陰天的時候來到綠島就能感覺到陰森的氣息綠島監獄興建於1970年十一月,因綠島與臺東間交通常受天氣的限制,材料搬運不易,歷經艱難,到1972年九月初才告完成啟用。
  • 柏楊骨灰漂撒綠島海域 完成其生前遺願(圖)
    柏楊骨灰漂撒綠島海域 完成其生前遺願(圖) 2008年05月18日 09: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柏楊骨灰被撒在他最鍾愛的綠島海域。(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5月18日電 「爸爸很高興了」、「柏楊再見!」
  • 柏楊生前立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圖)
    柏楊生前立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圖) 2008年04月29日 15: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4月29日電 知名作家柏楊今天
  • 臺灣行-環遊綠島
    讀了後面的碑文約略知道鄭先生生前曾代表政府在臺灣光復後接收東臺灣,後又推為環島鐵路修建委員會主委,曾經奔走修建環島鐵路。有幾個原因,其一,名字富有詩意,孤懸於茫茫藍色太平洋中,孤獨又寂寞,還有一首綠島小夜曲的歌曲大概與此有關;其二、這座遠離陸地的小島上有一座關押政治犯的監獄,文化人李敖、柏楊以及臺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施明德都曾被關押在這個地方;其三,那裡應該有美麗宜人的海島風光,所以,我決定去那裡看看。但是去那裡怎麼走,是不是需要過夜等都不知道,這些就只能走一步說一步了。
  • 臺灣綠島與《綠島小夜曲》歌曲
    紫薇靠著《綠島小夜曲》走紅,周藍萍也因此替電影《梁祝》配樂。《綠島小夜曲》曾被評為二十世紀「百年金曲十大排行榜」的第三名。周藍萍過世時,潘英傑給他的輓聯是:「低吟綠島小夜曲,永懷家在山那邊。」遭鎮壓後,當局又在新生訓導處西側趕建了一所高牆式監獄:國防部綠島感化監獄,對外稱綠洲山莊以掩人耳目。之後,原泰源監獄和全島各軍事監獄的「政治犯」都被送到此處集中關押。坐牢最久者竟長達34年。當時常以山莊之名代稱監獄,除綠洲山莊外,還有「進德山莊」、「自強山莊」等監獄。
  • 綠島:見證了一段特殊歷史的小島,作家柏楊、李敖都曾被流放於此
    這兩句歌詞來自於一首在華人圈廣為流傳的《綠島小夜曲》,歌詞中的綠島最早其實是指中國寶島臺灣,現在人們卻習慣地將其與臺東海域的一座獨特的島嶼綠島聯繫起來。因為,這是一座銘刻臺島一段特殊歷史之地。事實上,綠島的聞名還不僅僅來自於這首歌,這個面積只有16平方公裡的孤島上,曾經先後建立起來4所監獄,可以說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一個海島。
  • [視頻]臺灣作家柏楊生前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知名作家柏楊29日凌晨在臺灣病逝,享壽八十九歲。當地媒體報導,柏楊的遺體將被火化,遵照他生前的遺願,骨灰將灑在綠島附近海面。
  • 小園地 他們曾在綠島上絕望地思念親人
    從花蓮去綠島,我不是為《綠島小夜曲》所吸引,而是慕名前往,參觀聞名臺灣的政治犯監禁地,觸碰那一段曾被屏蔽被隔絕的歷史。從臺東的富岡碼頭乘船到綠島,每天只有兩班輪渡,所以必須在綠島住宿。我們入住的民宿老闆阿憲說,島上的東西大多是船運過來,所以比較貴。綠島常駐人口有三千多人,人們出行多騎機車(電動摩託車)。
  • 沒有《綠島小夜曲》的浪漫,只有關押黑道大哥和政治犯的監獄
    1970年,泰原監獄發生暴動,那裡所有被關押者又被移送綠島,一部分主張「臺獨」的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在此。 今天的綠島包括《醜陋的中國人》作者柏楊與陳映真、李敖、柯旗化在內的數百名政治犯,在這裡受盡折磨與虐待。政治犯是從基隆搭船經過2天1夜,被送到了綠島,而從綠島碼頭到監獄還有走至少8公裡的山路。
  • 臺灣綠島天堂地獄的沉浮
    綠島是座山丘縱橫的火山島,島上東南面都是崎嶇的山路,將軍巖、牛頭山、燕子洞、觀音洞等都很具可看性。綠島上有一座「綠洲山莊」在臺灣人盡皆知,初來乍到的你不要誤以為這是個度假山莊,其實這就是著名的綠島監獄。 就像綠島的環島遊必定要經過三座監獄一樣,綠島的綠意,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一段政治的血腥。在臺灣人心中,綠島幾乎成了監獄的代名詞。陶醉在綠山綠水中的遊人會從當地老人們的講述中隱約感到一絲恐怖的氣息。
  • 柏楊追思會臺北舉行 17日骨灰將撒綠島海域
    柏楊追思會臺北舉行 17日骨灰將撒綠島海域 昨天(5月14日)下午3點,作家柏楊追思會在臺北市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行,柏楊生前親朋好友與家屬共兩百多人一起追思、懷念柏楊。追思會歷時1個鐘頭。
  • 柏楊生平:十年小說十年坐牢十年雜文十年著史
    資料圖:2006年9月17日,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和夫人張香華在臺北縣新店的家中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以下是柏楊生平: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定居臺北。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
  • 《綠島小夜曲》動態歌譜示範伴奏,高勝美版本
    《綠島小夜曲》作詞者潘英傑和作曲者周藍萍兩人一起到臺灣,進入「中廣」電臺工作,當年創作《綠島小夜曲》的緣由很簡單。1954年盛夏某夜,他們在單身宿舍聊天,談到外國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夜曲,但華人尚缺。喜愛文學的潘英傑建議以「抒情優美取勝」的小夜曲來創作一首流行歌,得到周藍萍的和聲。潘英傑趁著靈感,以一個晚上的時間,綜合了他對臺灣的印象以及對愛情的感受,寫出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