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象一隻船,在月夜裡飄呀飄。」這兩句歌詞來自於一首在華人圈廣為流傳的《綠島小夜曲》,歌詞中的綠島最早其實是指中國寶島臺灣,現在人們卻習慣地將其與臺東海域的一座獨特的島嶼綠島聯繫起來。因為,這是一座銘刻臺島一段特殊歷史之地。
事實上,綠島的聞名還不僅僅來自於這首歌,這個面積只有16平方公裡的孤島上,曾經先後建立起來4所監獄,可以說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一個海島。其中,著名的作家柏楊和李敖,以及政治名人施明德,都曾經作為政治罪犯被關押在此地。
那麼,這樣一座普通小島有什麼神秘之處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分享這座曾經有過「惡魔島」之稱的島嶼,去了解一段曾經發生在整個臺島的悲慘歲月。
從臺東港出發,乘船大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綠島所在。雖然,這裡距離臺東海岸線只有33公裡,然而,經過海上持續和劇烈顛簸之後,所有人都會徹底的明白為什麼把監獄建在這個小島之上,因為,太平洋的海水為綠島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
而坐落在島上的4所監獄,都集中在綠島的西北方位,按時間劃分的話,有:新生訓練營、綠洲山莊、敬德山莊以及綠島監獄。其中,綠島監獄還在使用當中,主要關押一些刑期長的重犯。而新生訓練營和綠洲山莊,則是收容過一些赫赫有名的所謂罪犯的地方。
「新生訓練營」,可以說是在綠島上建立的第一所監獄,其始建於1951年,當時正值整個臺島的動亂時期,這也是臺島一段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階段,也是大量無辜之人死去的年代。
1949年,老蔣父子在大陸戰敗後只能退守臺島,為了確保這塊僅存的棲身之地,當年,擔任臺島防務總司令的老蔣嫡系陳誠,則於同年5月19日頒布全島戒嚴令,自5月20日零時起,島內進入到迄今世界上期限最長的軍隊管制期,長達38年之久。
在這期間,島內一些進步人士成為當局重點肅清的對象,因言行不當獲罪的犯人每天都在增加,以至於監獄和看守所人滿為患,於是上千名政治犯被移送到綠島。顯然,綠島就是一個關押政治犯的集中營,取名「新生」,意味著在這裡接受思想改造、重獲新生。
陳孟和,現年90歲,1948年和1952年兩次被捕判,被叛刑15年,原因是他想到大陸求學。當年,他在基隆已經登上了開往大陸的輪船,卻被自己的同學秘密舉報,於是,陳孟和就被當局的憲兵隊從即將要駛離基隆港的船上,給生生地抓了下來。
黃廣海,今年94歲,原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名老兵,1950年隨第64軍撤退到臺島。1954年,因在跟澳門親戚的一封通信中有指責蔣氏父子的文字,被當局以叛亂罪名逮捕入獄。當時,臺島當局對一切出島的往來信件,均由特務機構進行一一審查。
鍾興福,現年92歲,臺島本地人,因工友裡有人被懷疑是對岸間諜,他不幸受到牽連,被指參與了間諜地下組織活動。1958年,鍾興福被逮捕入獄,被判無期徒刑。當時,臺島當局對間諜的政策是寧可錯抓100個,也絕不放過一個,而且還獎勵10萬現金。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戰艦開進臺島海峽「協防」,兩岸對峙激烈程度再次達到頂點,「打回對岸去」成為當局首要任務。而真正的間諜,在1955年前就已經肅清。10年之間,島內共處決政治犯2000多人,另有8000多人陸續被送往綠島,而陳孟和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第一批犯人抵達綠島,其中包括前「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林書揚,因一直致力於對岸和談,在1950年他以間諜罪被捕,在綠島關押了35年時間。當時,島上只有簡易牢房遮身,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因此上山砍柴、海邊打石和建設房舍,成為犯人重要工作。
綠島,原名「火燒島」。每年冬、春季節,島上草木經常受海風腐蝕侵襲,呈現枯黃狀態,仿佛被火燒過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沒有高牆和鐵門,犯人出入自由,被關押在這裡的新生多數來自島內各階層的讀書人,他們都沒有體力進行繁重的勞動,導致生病甚至死亡。
據陳孟和回憶,剛上島時,大家吃的都是發黴和生蟲的大米,別說蔬菜,基本上都是米飯伴鹹鹽。除了勞動以外,精神上的摧殘對新生而言,才是最要命的挑戰。他們每天都有一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多數人被指定看一些反映內地的負面內容,例如:對岸老百姓沒有飯吃等等。
1953年,為了加深犯人們的思想改造,開始施行更加嚴苛的管制措施。一切跟島外的郵件來往都要經過嚴格審查,如果有人被發現存在違規行為,輕者,被關禁閉半個月,都是被關在早期遺留下來的封閉碉堡之內。重者,被押離綠島加罪或者槍決。
現在,島上只留下3座碉堡,綠島的年輕一代基本上不清楚堡壘曾經的用處,唯有一些受難者們記憶猶新。當年,所有被關進碉堡的新生,一天只有一頓飯可吃,每天大概上午10點鐘的時候,中隊會派人送飯過去,而且只有飯和鹽巴,沒有其它的菜品。
當然,也有人不堪忍受綠島的生活企圖逃跑,但沒有一個人成功,結局往往不是淹死在海裡,就是被抓回來槍決。陳孟和的記憶裡,就有一個難友自己造了一艘小船逃跑,卻被湍急的海流衝了回來,於是他就躲到山上的山洞裡,沒過幾天,就被發現當場打死。
如今,我們順著新生訓練營的方向,在一條寂靜的小路旁邊,就能夠見到一片分散的墓地,在此埋葬的皆是在綠島死去的一些受難者。當年,整個新生訓練營的編制,一共被劃為12個中隊,而在這裡的墓地,被在押的新生們,親切地稱之為「第13中隊」。
1965年,綠島上的大部分在押新生們的刑期已滿,「新生訓練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而剩下一些刑期未滿的「新生」們,則被當局送往位於臺東地區的一家名叫「泰源監獄」的地方繼續服刑,直至刑期完成。
1968年,著名作家柏楊在對漫畫《大力水手》翻譯的時候,他將「fellows」一詞翻譯成了「全國軍民同胞們」,就此惹下滔天大禍,被當局特務機構以「間諜」的罪名,逮捕入獄。
1970年,泰源監獄犯人發生騷亂遭當局鎮壓。隨後,當局便在綠島上緊急搶建了一座監獄,就是「綠洲山莊」,但是被抓的犯人全部被移送至該監獄之中。由此,綠洲山莊也徹底變成了陰森森的監獄,並且大部分時間,犯人只有在狹窄的獄舍和走廊裡活動。
1971年,著名作家李敖同樣因言語不當獲罪,他是以「預謀以非法的手段顛覆社會罪」被捕入獄,被判10年刑期。
而此時的綠島,再一次成為了關押政治犯的海上監獄,這個時候,最具盛名的就是這個名叫「綠洲山莊」的地方,又被當地人稱為「八卦樓」,因為其外形酷似「八卦爐」而得此名。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臺島當局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時代更迭,那些身在綠島上的所謂的「犯人」們也終於有了新的盼望,最起碼他們都能感受得到,一個即將離開這個「惡魔島」的一天。
如今,綠島已經成了著名旅遊勝地,其中由柏楊出資捐建的綠島公園就處於綠洲山莊附近。在一座新建的紀念碑上,寫滿了40年遭受過迫害的人們的名字,也刻著柏楊先生的一句話,「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他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