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見證了一段特殊歷史的小島,作家柏楊、李敖都曾被流放於此

2020-12-15 地平線薦賞

「綠島象一隻船,在月夜裡飄呀飄。」這兩句歌詞來自於一首在華人圈廣為流傳的《綠島小夜曲》,歌詞中的綠島最早其實是指中國寶島臺灣,現在人們卻習慣地將其與臺東海域的一座獨特的島嶼綠島聯繫起來。因為,這是一座銘刻臺島一段特殊歷史之地。

事實上,綠島的聞名還不僅僅來自於這首歌,這個面積只有16平方公裡的孤島上,曾經先後建立起來4所監獄,可以說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一個海島。其中,著名的作家柏楊和李敖,以及政治名人施明德,都曾經作為政治罪犯被關押在此地。

那麼樣一普通小島有什麼神秘之處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分享這座曾經有過惡魔島之稱的島嶼去了解一段曾經發生在整個臺島的悲慘歲月。

從臺東港出發,乘船大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綠島所在。雖然,這裡距離臺東海岸線只有33公裡,然而,經過海上持續和劇烈顛簸之後,所有人都會徹底的明白為什麼把監獄建在這個小島之上,因為,太平洋的海水為綠島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

而坐落在島上的4所監獄,都集中在綠島的西北方位,按時間劃分的話,有:新生訓練營、綠洲山莊、敬德山莊以及綠島監獄。其中,綠島監獄還在使用當中,主要關押一些刑期長的重犯。而新生訓練營和綠洲山莊,則是收容過一些赫赫有名的所謂罪犯的地方。

「新生訓練營」,可以說是在綠島上建立的第一所監獄,其始建於1951年,當時正值整個臺島的動亂時期,這也是臺島一段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階段,也是大量無辜之人死去的年代。

1949年,老蔣父子在大陸戰敗後只能退守臺島,為了確保這塊僅存的棲身之地,當年,擔任臺島防務總司令的老蔣嫡系陳誠,則於同年5月19日頒布全島戒嚴令,自5月20日零時起,島內進入到迄今世界上期限最長的軍隊管制期,長達38年之久。

在這期間,島內一些進步人士成為當局重點肅清的對象,因言行不當獲罪的犯人每天都在增加,以至於監獄和看守所人滿為患,於是上千名政治犯被移送到綠島。顯然,綠島就是一個關押政治犯的集中營,取名「新生」,意味著在這裡接受思想改造、重獲新生。

陳孟和,現年90歲,1948年和1952年兩次被捕判,被叛刑15年,原因是他想到大陸求學。當年,他在基隆已經登上了開往大陸的輪船,卻被自己的同學秘密舉報,於是,陳孟和就被當局的憲兵隊從即將要駛離基隆港的船上,給生生地抓了下來。

黃廣海,今年94歲,原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名老兵,1950年隨第64軍撤退到臺島。1954年,因在跟澳門親戚的一封通信中有指責蔣氏父子的文字,被當局以叛亂罪名逮捕入獄。當時,臺島當局對一切出島的往來信件,均由特務機構進行一一審查。

鍾興福,現年92歲,臺島本地人,因工友裡有人被懷疑是對岸間諜,他不幸受到牽連,被指參與了間諜地下組織活動。1958年,鍾興福被逮捕入獄,被判無期徒刑。當時,臺島當局對間諜的政策是寧可錯抓100個,也絕不放過一個,而且還獎勵10萬現金。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戰艦開進臺島海峽「協防」,兩岸對峙激烈程度再次達到頂點,「打回對岸去」成為當局首要任務。而真正的間諜,在1955年前就已經肅清。10年之間,島內共處決政治犯2000多人,另有8000多人陸續被送往綠島,而陳孟和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第一批犯人抵達綠島,其中包括前「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林書揚,因一直致力於對岸和談,在1950年他以間諜罪被捕,在綠島關押了35年時間。當時,島上只有簡易牢房遮身,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因此上山砍柴、海邊打石和建設房舍,成為犯人重要工作。

綠島,原名「火燒島」。每年冬、春季節,島上草木經常受海風腐蝕侵襲,呈現枯黃狀態,仿佛被火燒過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沒有高牆和鐵門,犯人出入自由,被關押在這裡的新生多數來自島內各階層的讀書人,他們都沒有體力進行繁重的勞動,導致生病甚至死亡。

據陳孟和回憶,剛上島時,大家吃的都是發黴和生蟲的大米,別說蔬菜,基本上都是米飯伴鹹鹽。除了勞動以外,精神上的摧殘對新生而言,才是最要命的挑戰。他們每天都有一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多數人被指定看一些反映內地的負面內容,例如:對岸老百姓沒有飯吃等等。

1953年,為了加深犯人們的思想改造,開始施行更加嚴苛的管制措施。一切跟島外的郵件來往都要經過嚴格審查,如果有人被發現存在違規行為,輕者,被關禁閉半個月,都是被關在早期遺留下來的封閉碉堡之內。重者,被押離綠島加罪或者槍決。

現在,島上只留下3座碉堡,綠島的年輕一代基本上不清楚堡壘曾經的用處,唯有一些受難者們記憶猶新。當年,所有被關進碉堡的新生,一天只有一頓飯可吃,每天大概上午10點鐘的時候,中隊會派人送飯過去,而且只有飯和鹽巴,沒有其它的菜品。

當然,也有人不堪忍受綠島的生活企圖逃跑,但沒有一個人成功,結局往往不是淹死在海裡,就是被抓回來槍決。陳孟和的記憶裡,就有一個難友自己造了一艘小船逃跑,卻被湍急的海流衝了回來,於是他就躲到山上的山洞裡,沒過幾天,就被發現當場打死。

如今,我們順著新生訓練營的方向,在一條寂靜的小路旁邊,就能夠見到一片分散的墓地,在此埋葬的皆是在綠島死去的一些受難者。當年,整個新生訓練營的編制,一共被劃為12個中隊,而在這裡的墓地,被在押的新生們,親切地稱之為「第13中隊」。

1965年,綠島上的大部分在押新生們的刑期已滿,「新生訓練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而剩下一些刑期未滿的「新生」們,則被當局送往位於臺東地區的一家名叫「泰源監獄」的地方繼續服刑,直至刑期完成。

1968年,著名作家柏楊在對漫畫《大力水手》翻譯的時候,他將「fellows」一詞翻譯成了「全國軍民同胞們」,就此惹下滔天大禍,被當局特務機構以「間諜」的罪名,逮捕入獄。

1970年,泰源監獄犯人發生騷亂遭當局鎮壓。隨後,當局便在綠島上緊急搶建了一座監獄,就是「綠洲山莊」,但是被抓的犯人全部被移送至該監獄之中。由此,綠洲山莊也徹底變成了陰森森的監獄,並且大部分時間,犯人只有在狹窄的獄舍和走廊裡活動。

1971年,著名作家李敖同樣因言語不當獲罪,他是以「預謀以非法的手段顛覆社會罪」被捕入獄,被判10年刑期。

而此時的綠島,再一次成為了關押政治犯的海上監獄,這個時候,最具盛名的就是這個名叫「綠洲山莊」的地方,又被當地人稱為「八卦樓」,因為其外形酷似「八卦爐」而得此名。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臺島當局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時代更迭,那些身在綠島上的所謂的「犯人」們也終於有了新的盼望,最起碼他們都能感受得到,一個即將離開這個「惡魔島」的一天。

如今,綠島已經成了著名旅遊勝地,其中由柏楊出資捐建的綠島公園就處於綠洲山莊附近。在一座新建的紀念碑上,寫滿了40年遭受過迫害的人們的名字,也刻著柏楊先生的一句話,「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他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

相關焦點

  •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的骨灰今天撒入綠島附近海域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消息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日前病逝,家屬遵照其生前遺願,今天將他的骨灰撒入臺灣綠島附近海域,希望後世將繼續推動他的理念。 據臺「中廣新聞網」報導,柏楊的妻子張香華及子女等30多位親友,帶著柏楊的骨灰搭船出海,雖然心中不舍,但是依然遵照其遺願,把他的骨灰撒在綠島附近海域。
  • 綠島,只剩下一所監獄
    著名作家柏楊的葬禮於14日在臺灣低調舉行。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家人將他的骨灰帶到他昔日坐牢的地方———綠島,然後在附近的海面拋撒。《環球時報》記者13日專程趕到綠島,探訪了曾關押柏楊的監獄。在東南端的綠島溫泉,還是世界僅有的三處海底溫泉之一。據當地導遊介紹,目前綠島只有一所監獄關押犯人,主要是刑事犯,100多人,全部為男性。關押過很多名人綠島曾是臺灣著名的監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日本人把綠島作為集中營,關押、流放「政治犯」和「重刑犯」,當時有「魔鬼島」之稱。
  • 柏楊葬禮將於14日舉行 骨灰拋撒綠島海面
    柏楊葬禮將於14日舉行 骨灰拋撒綠島海面 2008年05月04日 08:35 來源:東方早報     知名作家柏楊四月二十九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於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 李敖與柏楊:從情同兄弟到反目成仇,竟為爭風吃醋!真不可同富貴
    李敖與柏楊,本是同道中人,在臺灣最崎嶇的歷史之路上,有過很長的一段「蜜月期」,相攜顧盼,惺惺相惜。他們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境遇,都是朗然的漢子,也有極為投合的政治理念。柏楊要比李敖大上13歲,但他們都是從大陸渡海過去的北方人,都秉持「以罵世來救世」的心願,都是當時抗爭的知識分子,又都同時成名於1960年代,在那個惡劣而孤獨的小島中,他們會走到一起抱團取暖也是必然的。他們入獄的時間點,都差不多在同時期。
  • [視頻]臺灣作家柏楊生前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知名作家柏楊29日凌晨在臺灣病逝,享壽八十九歲。當地媒體報導,柏楊的遺體將被火化,遵照他生前的遺願,骨灰將灑在綠島附近海面。
  • 小園地 他們曾在綠島上絕望地思念親人
    從花蓮去綠島,我不是為《綠島小夜曲》所吸引,而是慕名前往,參觀聞名臺灣的政治犯監禁地,觸碰那一段曾被屏蔽被隔絕的歷史。從臺東的富岡碼頭乘船到綠島,每天只有兩班輪渡,所以必須在綠島住宿。我們入住的民宿老闆阿憲說,島上的東西大多是船運過來,所以比較貴。綠島常駐人口有三千多人,人們出行多騎機車(電動摩託車)。
  • 臺灣綠島監獄擬變身旅館 柏楊曾想好廣告標語(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8月3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交通部」與「觀光局」有意仿效美國「惡魔島」監獄,將綠島文化園區中的「技職訓練所」改建為「監獄旅館」,成為營銷綠島觀光的賣點。臺當局「交通部長」毛治國上周與「立委」及「觀光局」官員前往綠島視察,參觀了當初囚禁作家柏楊、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人的綠洲山莊及附近的綠島技能訓練所。
  • 柏楊追思會臺北舉行 17日骨灰將撒綠島海域
    昨天下午3點,作家柏楊追思會在臺北市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行,柏楊生前親朋好友與家屬共兩百多人一起追思、懷念柏楊。追思會歷時1個鐘頭。家屬將遵照柏楊遺願,於5月17日把其骨灰撒在臺灣與綠島之間的海域。
  • 臺灣作家柏楊逝世十周年 親朋好友齊聚紀念
    新華社臺北4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刀筆如削氣如虹」「不畏強權為蒼生」……4月29日是臺灣作家柏楊逝世十周年紀念日,臺灣文學界、出版界及其親朋好友齊聚臺北,紀念緬懷這位作家的一生。柏楊原名郭定生,祖籍河南輝縣,1920年生於河南開封,1949年前往臺灣。他的作品內容深刻,文筆犀利,涉獵廣博,在海內外擁有眾多讀者和較大影響力。當日,「十年回首憶柏楊」紀念特展、柏楊精神的跨世代對話講座在此間舉辦,展出柏楊經典創作軌跡,包含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歷史等部分。
  • 柏楊骨灰將撒綠島海域
    聞名華文世界的作家柏楊,二十九日凌晨一點十二分,因呼吸衰竭病逝於新店耕莘醫院妻子張香華與家屬決遵其遺願,將於十七日把骨灰撒入綠島附近海域。柏楊生前戲稱他的骨灰撒進海裡後,臺灣海峽「不妨就改名為柏楊海峽吧!」如今斯人已矣,憶風趣言談,令人唏噓。 柏楊因罹患吸入性肺炎,住進新店耕莘醫院治療。
  • 柏楊葬禮5月14日低調舉行 骨灰將拋撒綠島海面
    昨天(4日),柏楊治喪委員會對外發布消息,柏楊的葬禮將於5月14日在臺灣低調舉行。遵照柏楊生前的遺願,家人將把他的骨灰送往昔日柏楊曾經坐牢的綠島附近海面拋撒。據介紹,柏楊的葬禮安排為5月14日,上午舉行家祭之後,下午將在臺北濟南教會的教堂裡舉行「安息禮拜」活動,教堂有300多個座位,柏楊家人只在報紙上發訃告,不發請柬,各界人士自願前往送別。
  • 柏楊生平:十年小說十年坐牢十年雜文十年著史
    知名作家柏楊今天(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以下是柏楊生平: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定居臺北。
  • 臺灣寫真:仲夏夜重溫《綠島小夜曲》
    每天早晨都要開著自己10噸的船出海打魚。「島上人出海就像城裡人晨練一樣」,孩子都在臺北工作,常常要求林聰明去臺北生活,但一輩子離不開海,離不開船的老人不願離開綠島。  「捕魚的技術怕是要斷代了,現在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捕魚了。就連做柴魚的手藝,都要絕跡了」。林聰明烤柴魚是綠島獨此一家的美食技藝。老人沒有店面,只有「知情」的街坊四鄰和喜歡柴魚的人訂貨。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
    今年1月底起,李敖病況急速惡化,於2018年3月18日上午10點59分離世。  說明稿表示,家屬感謝各界的關心與慰問。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生於哈爾濱,吉林省扶餘縣人,1937年遷到北京,1949年隨父母到臺灣,曾先後在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就讀。
  • 柏楊生前立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圖)
    柏楊生前立遺願:骨灰灑在綠島海面(圖) 2008年04月29日 15: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4月29日電 知名作家柏楊今天
  • 綠島集中營,臺灣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
    國民黨自1949年5月19日在全島宣布戒嚴到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在臺灣實行了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綠島就是當年國民黨政權用以集中關押「政治犯」的地方。臺灣著名作家柏楊也曾在此被拘押多年。很多人以為此綠島即《綠島小夜曲》之綠島,還曾傳言歌詞是綠島監獄一名犯人所寫的情書,實在是個誤會。《綠島小夜曲》之綠島指的是臺灣本島,真正的綠島上是沒有歌詞中所寫的椰子樹的。
  • 臺灣綠島天堂地獄的沉浮
    「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傳唱南北的《綠島小夜曲》成了人們熟悉的名曲,充滿神秘美感的綠島由此也為更多人嚮往。到綠島可以盡情領略島上淳樸的自然人文風情以及絢麗的海底風光。綠島是座山丘縱橫的火山島,島上東南面都是崎嶇的山路,將軍巖、牛頭山、燕子洞、觀音洞等都很具可看性。綠島上有一座「綠洲山莊」在臺灣人盡皆知,初來乍到的你不要誤以為這是個度假山莊,其實這就是著名的綠島監獄。 就像綠島的環島遊必定要經過三座監獄一樣,綠島的綠意,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一段政治的血腥。在臺灣人心中,綠島幾乎成了監獄的代名詞。陶醉在綠山綠水中的遊人會從當地老人們的講述中隱約感到一絲恐怖的氣息。
  • 臺灣行-環遊綠島
    有幾個原因,其一,名字富有詩意,孤懸於茫茫藍色太平洋中,孤獨又寂寞,還有一首綠島小夜曲的歌曲大概與此有關;其二、這座遠離陸地的小島上有一座關押政治犯的監獄,文化人李敖、柏楊以及臺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施明德都曾被關押在這個地方;其三,那裡應該有美麗宜人的海島風光,所以,我決定去那裡看看。但是去那裡怎麼走,是不是需要過夜等都不知道,這些就只能走一步說一步了。
  • 臺灣綠島可不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關押重犯的監獄
    1970年,泰原監獄發生暴動,那裡所有被關押者又被移送綠島,一部分主張「臺獨」的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在此。陰天的時候來到綠島就能感覺到陰森的氣息綠島監獄興建於1970年十一月,因綠島與臺東間交通常受天氣的限制,材料搬運不易,歷經艱難,到1972年九月初才告完成啟用。
  • 臺灣綠島不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關押重刑犯的監獄
    1970年,泰原監獄發生暴動,那裡所有被關押者又被移送綠島,一部分主張「臺獨」的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和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在此。陰天的時候來到綠島就能感覺到陰森的氣息綠島監獄興建於1970年十一月,因綠島與臺東間交通常受天氣的限制,材料搬運不易,歷經艱難,到1972年九月初才告完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