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科幻小說佳作選《人造神祇》出版 那些「機心莫測」的...

2020-12-10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玉

《人造神祇》

主編:劉維佳

新星出版社

劉慈欣:「對於預測人工智慧將帶來怎樣一個世界,

人類的想像力也許是貧瘠的。人工智慧所造就的,

可能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世界和文明。」

近日,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人造神祇》一書正式發售。非神造人,實人造神是《人造神祇》一書的核心觀點。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八光分佳選原創圖書」系列的第一部,收錄了十二位中國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其中,《起風之城》《機器之道》《以前的黃昏》等作品曾獲科幻銀河獎。上古時代,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相信我們是神祇所創造。當前正值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很多人意識到,神祇將誕生於我們人類之手——「非神造人,實人造神」。人工智慧是科幻小說最熱門的題材之一,今年是「機器人」(ROBOT)一詞的百年誕辰(出自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文學大師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劇本《羅素通用機器人公司》),這也意味著,科幻作家關注人工智慧已經至少一百年了。這一百年來,科幻作家是對人工智慧這一物種最為關注的人群,思考時間最多,觀點也最新最全面。而在大多數人看來,人工智慧不過是科幻電影裡的「生旦淨末醜」,費心思考它們的威脅簡直是杞人憂天。直到2016年Alpha Go在圍棋棋盤上大敗世界冠軍李世石,全體人類震驚之餘,才開始密切關注、全力思考人工智慧這一全新物種。但百年易過,明日難測,人類依然對人工智慧未來的面目心裡沒底,劉慈欣就在推薦語裡認為:「對於預測人工智慧將帶來怎樣一個世界,人類的想像力也許是貧瘠的。人工智慧所造就的,可能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世界和文明。」儘管未來捉摸不定,在過去的一百年裡,科幻作家們依然付出了無數時間和腦力思考這一新物種,他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梳理回顧,供人溫故知新,或許能為今後的人類提供一些借鑑。這本《人造神祇》,收錄的就全部都是人工智慧題材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思考的都是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各種關係,以及由此演繹出的各種精彩故事。

人工智慧這個目前尚「機心莫測」的人造神祇,在《人造神祇》一書中以各種迥然不同的面目躍然紙上,充分展示了人類憂心忡忡的心理下所迸發的豐富想像力。這些觀點各異的故事中的人工智慧,有的是魔力無邊的毀滅者,在新年前夕以駭人聽聞的手段徹底滅亡人類;有的卻化身為人類的孩子和人類永遠的守墓人,雖人世沉淪,它們依然苦海擊浪,捨生忘死拯救人類;還有的竭力改進自身,渴望與人類融為一體,共享萬丈紅塵;也有的如同心智單純的精靈,懷著赤子之心,闖入凡塵……種種生死成敗、悲歡聚散,合為一書,有悲歌慷慨,亦有小調諧謔,寫盡滄桑,發人深思,演繹的是人工智慧與人類的複雜關係,展現的是中國科幻作家強勁超前的想像力和深邃嚴謹的思考。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讀後說道:「這本敘事精彩、觀點各異的選集,人類與人工智慧未來的命運,或許就在其中……」記者出身的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則發出盛讚:「這本書匯聚了中國作家在這個題材上的卓越想像力和深邃思考,獨特,現代,超前,堪稱即將爆發的新科技革命的『命運交響曲』。」

面對人工智慧崛起勃興的這一百萬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人類當何以自處?我們會像當年尼安德特人一樣,被更優秀的物種擠出歷史舞臺嗎?未來未至,自不可妄言輕判。閱讀這本《人造神祇》,只願能促使廣大讀者增進對人工智慧這一「人造神祇」的認知程度,激發大家對它進行方方面面的思考。若能在這方面有銖兩分寸之得,亦感稱心快意。

相關焦點

  • 機械降臨的千面眾神——評《人造神祇》
    •張雨晨《人造神祇》主編:劉維佳新星出版社《人造神祇》收錄了江波、張冉、王偉、索何夫、羅隆翔、劉維佳、孔欣偉、米澤、閻永博、許剛、戴露、汪彥中等12位中國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人造神祇》一書,就是由諸位科幻名家共同描繪的人工智慧「千面眾神」肖像。顯然,人工智慧最大的特殊性,就在於它對「人」這個概念本身的動搖和解構。文明史上第一次,人類發現,自己不再能獨佔「智能」的果實,而且這些與自己迥然不同的新晉智能體,還是自己一手造出來的。
  • 廈門「草根牛人」徐世賢香港出版小說《人造活火山》
    擁有5項專利證書的廈門「草根牛人」徐世賢,在上周又有新收穫,他歷時3年,數易其稿的32萬字科幻小說《人造活火山》已由香港香江出版社印製成冊,並已在香港銷售。  雖說在內地書刊上暫時買不到該小說,但徐世賢表態,願拿出其中20冊免費贈送給導報讀者。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能造成人類滅亡的是人工智慧還是人造生命呢?
    關於人工智慧可能威脅人類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小說及影視作品中表現的尤甚。早在1950年,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我,機器人》,其中收錄9篇短篇小說。書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獨立,卻擁有共同的主題,探討人類與機器人間的道德問題。這些故事結合之後,開創出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浩翰的虛構歷史。
  • 科幻小說:二十年前,天上神祇降臨,為地球打開桎梏,靈氣復甦
    科幻小說:二十年前,天上神祇降臨,為地球打開桎梏,靈氣復甦很多書迷朋友們都喜歡用手機來閱讀小說,閱讀小說能讓人心情愉悅,很多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文中主角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不過都在主角不懈的努力下一一解決,並最終邁向人生巔峰,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
  • 日本學者筆下的中國科幻小說史
    新近讀到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熟悉」:一是兩位日本作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都是我的老朋友,二是譯者李重民也是我熟悉的朋友,三是所寫的內容是我所熟悉的。
  • 美國最大科幻出版社:今年將出版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英文版
    紅星新聞記者日前獲悉:美國最大的科幻出版社Tor在其官網上正式宣布,將在今年出版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英文版,取名為「To Hold Up the Sky」(暫譯名《擎天》)。新書封面紅星新聞記者在出版社官網上看到,該短篇集選取了10篇大劉的經典科幻短篇,分別為《坍縮》《全頻帶阻塞幹擾》《鄉村教師》《地火》《時間移民》《歡樂頌》《詩云》《鏡子》《夢之海》和《思想者》。這10篇小說的英文版譯者陣容強大,由四位譯者分別擔綱。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晚清科幻風格差異很大,有政治宣言,有技術界說,有對國民性改造的呼籲,有童話式的科學普及。這些小說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科幻起源、中國文化轉型的良好範本。1963 年是中國科幻小說的王國忠年。這一年,他的小說集《黑龍號失蹤》出版。該書包括了《神橋》《黑龍號失蹤》《打獵奇遇》《半空中的水庫》《山神廟裡的故事》《渤海巨龍》等。這些故事從國際關係的大格局到科學技術的發明應有盡有。
  • 線上讀書會|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
    當虛構比現實更真實: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時間:7月31日(周五)20:00-21:30地點:ZOOM會議嘉賓:石靜遠(耶魯北京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耶魯大學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陳楸帆(作家、譯者、策展人)、羅斯·安德森(《大西洋月刊》副主編)中國科幻小說近年來的崛起正趕上中國努力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腳步。
  • 《呼吸》,科幻版的一千零一夜,科幻迷不可不讀的佳作
    每一個「科幻必讀」書單上都有特德·姜,他就是是美國華裔的科幻奇才!特德·姜的作品不多,自1990年發表處女作《巴比倫塔》至今,總共發表的作品只有八篇,且都是短篇或中篇。儘管如此,他在美國科幻界卻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中原因很簡單:他的作品雖少,卻幾乎篇篇稱得上精品。八篇小說讓他捧回了包括雨果獎、星雲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在內的所有科幻大獎的獎盃。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摘要]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 2020-16 沙丘:這真的是科幻小說中的《魔戒》嗎?
    :1965年 中文譯者:潘振華 出版機構:讀客文化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字  數:>39.3萬 豆瓣評分:7.7 《沙丘》是著名科幻作家弗蘭克·赫伯特的代表作,是系列小說的第一部。
  • 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2019讀 65
    文 | Dove《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出版於1818年,距今已經兩百零一年。《弗蘭肯斯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籤——這本書是得到公認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我並沒有性別歧視。
  • 鄭文光科幻作品集結出版:「古早味」科幻中的現實與想像
    鄭文光的短篇小說《從地球到火星》被認為是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並成為中國科幻小說史上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誌。中篇小說《火星建設者》(《戰神的後裔》的前身),獲得了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這是中國的科幻小說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1979年,鄭文光創作的《飛向人馬座》出版,是新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鄭文光因此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之父」。
  • 超級科幻IP《終鑰之歌》首部小說即將面世!
    更具智慧的人工智慧VS更加狡黠的人類,誰將贏得這場爭奪地球的星際大戰? 從音樂劇開場,到首部主線動畫定檔,再到多部支線漫畫陸續上線,品嘗了長達半年多的開胃菜後,國內首個大型科幻共創IP《終鑰之歌》,終於要將第一盤大主菜端上桌啦!
  • 港媒:中國科幻小說的新黃金時代及折射出的社會變遷
    香港《南華早報》5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科幻小說的新黃金時代及其折射出的社會變化與作家們希望全世界看到的未來和故事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前,中國的科幻小說鮮為人知。如今已有兩部獲獎作品正被改編為電影,這標誌著中國科幻小說進入轉折點。
  • 科幻懸疑小說《逆時偵查組》靠口碑逆市走紅
    在當前環境的影響下,書業特別是小說市場受到不小的衝擊,據出版行業開卷公司的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實體書業整體下降30%,第二季度也不容樂觀。在此情況下,一部名為《逆時偵查組》的國內科幻懸疑原創小說卻逆勢爆發,上市兩周一路爬升,登上各大小說排行榜。
  • 「打開宇宙的另一扇門」青少年科幻小說在深圳福田落地生長
    9月26日下午,在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福田文明學院」總部舉行的「閱讀寫作傳遞城市文明之光——《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深圳卷)》科幻小說分享會」上,該科幻小說書系五位作者代表,與廣大科幻小說愛好者、研究專家現場交流,分享了他們科幻文學閱讀創作點滴和人生成長故事。
  • 今日精選書籍推薦—科幻小說
    今日的精選書籍為3本科幻小說類書籍,書名分別為《海底兩萬裡》、《呼吸》、《克萊因壺》。我個人很喜歡科幻小說類作品,讀起來特別帶感。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下次為大家專門推薦這本書。/三獲日本科幻大獎,此外還獲得過英國科幻協會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
  • 與惡劣的創作環境博弈:韓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
    20世紀初-解放前(即1907-1944年)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世界觀和形式美學的正宗科幻小說,於二十世紀初首次在韓國亮相,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科幻作品也幾乎處於同一階段,而日本則領先了半個世紀。與它們類似,韓國科幻小說也起步於對海外作品的翻譯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