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玉
《人造神祇》
主編:劉維佳
新星出版社
劉慈欣:「對於預測人工智慧將帶來怎樣一個世界,
人類的想像力也許是貧瘠的。人工智慧所造就的,
可能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世界和文明。」
近日,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人造神祇》一書正式發售。非神造人,實人造神是《人造神祇》一書的核心觀點。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八光分佳選原創圖書」系列的第一部,收錄了十二位中國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其中,《起風之城》《機器之道》《以前的黃昏》等作品曾獲科幻銀河獎。上古時代,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相信我們是神祇所創造。當前正值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很多人意識到,神祇將誕生於我們人類之手——「非神造人,實人造神」。人工智慧是科幻小說最熱門的題材之一,今年是「機器人」(ROBOT)一詞的百年誕辰(出自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文學大師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劇本《羅素通用機器人公司》),這也意味著,科幻作家關注人工智慧已經至少一百年了。這一百年來,科幻作家是對人工智慧這一物種最為關注的人群,思考時間最多,觀點也最新最全面。而在大多數人看來,人工智慧不過是科幻電影裡的「生旦淨末醜」,費心思考它們的威脅簡直是杞人憂天。直到2016年Alpha Go在圍棋棋盤上大敗世界冠軍李世石,全體人類震驚之餘,才開始密切關注、全力思考人工智慧這一全新物種。但百年易過,明日難測,人類依然對人工智慧未來的面目心裡沒底,劉慈欣就在推薦語裡認為:「對於預測人工智慧將帶來怎樣一個世界,人類的想像力也許是貧瘠的。人工智慧所造就的,可能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世界和文明。」儘管未來捉摸不定,在過去的一百年裡,科幻作家們依然付出了無數時間和腦力思考這一新物種,他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梳理回顧,供人溫故知新,或許能為今後的人類提供一些借鑑。這本《人造神祇》,收錄的就全部都是人工智慧題材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思考的都是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各種關係,以及由此演繹出的各種精彩故事。

人工智慧這個目前尚「機心莫測」的人造神祇,在《人造神祇》一書中以各種迥然不同的面目躍然紙上,充分展示了人類憂心忡忡的心理下所迸發的豐富想像力。這些觀點各異的故事中的人工智慧,有的是魔力無邊的毀滅者,在新年前夕以駭人聽聞的手段徹底滅亡人類;有的卻化身為人類的孩子和人類永遠的守墓人,雖人世沉淪,它們依然苦海擊浪,捨生忘死拯救人類;還有的竭力改進自身,渴望與人類融為一體,共享萬丈紅塵;也有的如同心智單純的精靈,懷著赤子之心,闖入凡塵……種種生死成敗、悲歡聚散,合為一書,有悲歌慷慨,亦有小調諧謔,寫盡滄桑,發人深思,演繹的是人工智慧與人類的複雜關係,展現的是中國科幻作家強勁超前的想像力和深邃嚴謹的思考。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讀後說道:「這本敘事精彩、觀點各異的選集,人類與人工智慧未來的命運,或許就在其中……」記者出身的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則發出盛讚:「這本書匯聚了中國作家在這個題材上的卓越想像力和深邃思考,獨特,現代,超前,堪稱即將爆發的新科技革命的『命運交響曲』。」
面對人工智慧崛起勃興的這一百萬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人類當何以自處?我們會像當年尼安德特人一樣,被更優秀的物種擠出歷史舞臺嗎?未來未至,自不可妄言輕判。閱讀這本《人造神祇》,只願能促使廣大讀者增進對人工智慧這一「人造神祇」的認知程度,激發大家對它進行方方面面的思考。若能在這方面有銖兩分寸之得,亦感稱心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