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平安人壽考慮出售其持有的兩棟倫敦地標物業。而就在一個月前,平安收到監管函,要求整改境外投資情況。或許,這正是為了應對監管要求,以確保整個集團的「平安」。
近日,英國地產媒體Property Week曝出,平安人壽或考慮出售其持有的兩棟位於倫敦金融城核心地段的地標性建築——勞合社大樓(Lloyds Building)和倫敦塔廣場(Tower Place)。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2月24日保監會(現已與銀監會合併成銀保會)對平安人壽發出的那份措辭嚴厲的監管函。銀保會要求平安人壽在一個月內報送整改情況,如今一個月已過,平安人壽又開始籌劃出售海外房地產。
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國內企業海外併購就受到嚴厲限制。不僅如此,萬達、海航和安邦等公司還紛紛賣出或籌劃賣出海外資產。或許,平安人壽出售倫敦地標物業,是為了確保整個集團的「平安」。
整改不達標?
2月24日,根據原保監會官網顯示,對平安人壽、新華人壽和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監管要求,原因均是上述三家險資境外投資業務違反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中關於可投資國家或者地區的相關規定。
按照要求,平安人壽應在一個月內報送相關整改情況,而銀保會將持續跟蹤,並視情況採取進一步監管措施。一個月過去,又傳出平安人壽考慮出售兩棟倫敦地標建築的消息。
平安人壽於2013年7月以2.6億英鎊的價格收購倫敦地標建築勞合社大廈,2015年1月,平安人壽再次出手,斥資3.27億英鎊購得倫敦金融城南側、緊鄰倫敦著名歷史建築倫敦塔的大型寫字樓倫敦塔廣場(Tower Place)。此大廈位於倫敦最負盛名的EC3保險業區域中,使用面積達3.57萬平方米。
在倫敦金融城內,最顯眼就是「雙子塔」倫敦證券交易所和勞合社大樓。平安人壽的購買的這兩棟大樓,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向全世界的保險業同行炫耀。
這兩棟大樓均是倫敦保險業集中的區域,特別是勞合社大樓,勞合社成立於168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該組織類似於紐交所,是一個保險交易平臺。以勞合社為中心,倫敦金融城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
平安人壽為了買下勞合社大樓後,公司與勞合社籤訂了售後回租合約,租期持續到2031年。不過,勞合社每隔五年,擁有一次終止租約的選擇權。
如果說是普通大樓,這樣問題不大。勞合社大樓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這是為勞合社特別定製的。因而改租給其他用戶,必須進行大範圍改造。大廈包括一個12層、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
若勞合社最終選擇離開,平安人壽就需要著手重新改造大樓,而大樓「一級保護建築」的身份,又將大大提高改造難度。
境外投資還怎麼玩?
事實上,早在2017年8月,發改委、商務部、央行與外交部就曾聯名發布《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的文件。包括6條鼓勵類投資,5條限制類投資及5條禁止類投資。其中,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和體育俱樂部就屬於限制開展的境外投資。
隨後,2017年8月,安邦集團曝出,打算出售包括華爾道夫酒店在內的100多億美元海外資產。2017年11月,又傳出萬達希望出售其在海外的五處資產。這五處資產價值50億美元,其中包括處於倫敦的One Nine Elms摩天大樓。
進入2018年,海航集團已經在境內外出售了多項地產資產。具體來看,海航集團在境外出售了6個項目,總計約215.33億元。此外,還將手中持有的三家公司的股權全部出售,共計97.64億元。
由此可見,境外投資的「緊箍咒」越來越緊,連之前受限制的收購,也要吐出來。儘管房地產持有周期長,比較符合壽險長久期的特點。然而,不符合《指導意見》中的投資項目,就必須得拋掉。
而《指導意見》中鼓勵的,正是那些「帶動國內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輸出,提升我國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能力,彌補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推動我國相關產業提質升級。」的收購項目。比如美的集團收購庫卡、吉利集團入股戴姆勒奔馳等。
值得一提的是,3月24日,銀保會副主席黃洪表示:「險資境外投資相關制度此前都有,對過去制度不完善之處也正在進一步修訂之中。根據現行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在完善後都將體現在制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