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建在大學裡的航運博物館,收藏了不少海上故事

2020-12-15 交通發布

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裡水茫茫。600多年前,海圖的紅圈上,標註出鄭和澎湃激情的闖蕩。

一水繁華南下去,四方亨泰塢航通。數百年後,巨輪遠航,「現代鄭和」董浩雲,開創了世界航運史多項第一。

不同的歷史坐標,同樣的愛國之心,訴說著兩代航運人的海上傳奇。那隕落深海的船錨與不屈的靈魂,唯有穿越時空的沉寂,才能尋到一絲光影。第15個中國航海日已然來臨,讓我們走進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一覽航運發展史的光榮與夢想。

文博名片

展館: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

所在地:上海交通大學

特色:中國古代造船與航運史

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創辦,設立於上海交通大學新中院,於2003年1月18日開館。作為國內高校中唯一的航運專業博物館,其旨在傳播中國古代造船與航運歷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現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館外觀為一幢中西合壁、質樸典雅的二層小樓,始建於宣統二年(1910年),最早為男生宿舍。其外圍有貫通四周的走廊,中間設有模仿中國傳統民居的天井,高挑軒敞,自然隨意地形成了開闊的空間。為了把這裡改建成一座航運博物館而不破壞建築原有的滄桑韻味,香港建築師陳丙驊投入大量心血。

改建後,博物館面積達600平方米,藏有文物資料1100多件,並設有「中國古代航運史館」和「董浩雲生平陳列館」兩個展館。當參觀者由朱紅色木門進入博物館,內庭的青石磚上設有纜繩和石樁,仿造甲板的設計。設計師特意在天井上空加裝了玻璃屋頂,把一縷縷陽光引入中庭,給人帶來恬靜溫暖的感覺。

進入一樓「中國古代航運史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中國古代海上交通圖,記載了從春秋戰國、兩漢至南北朝,唐、宋、元、明的海上交通。此外,展館還通過大量文獻資料、實物模型及航海貿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舟船及航運歷史,展現中華民族在舟船航運領域的偉大發明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光輝歷程。

二樓「董浩雲生平陳列館」,則以生動的圖片、實物和場景再現,濃縮了「船王」董浩雲傳奇的一生,展現了他在航運領域的理想與成就,以及對教育事業、國際事務的熱衷和奉獻。

文物故事

寧波「船王」

自沉最後兩船

抵禦日軍

在博物館一側,整齊存放著抗戰勝利後對日索賠「順豐輪」「新太平輪」的歷史資料。這些泛黃的史料無聲地訴說著一代航運人陳順通的愛國故事。

1930年9月,陳順通投資30萬銀元創建了上海中威輪船公司(簡稱中威輪船)。由於經營出色,中威輪船幾乎每隔1年半就購置1艘新輪船,到1936年已經擁有了「順豐輪」「新太平輪」「太平輪」「源長輪」4艘海輪,主要行駛於長江和遠洋航線。不久後,中威輪船已匯聚了魏文瀚、魏文達等眾多法律界、航運界的頂尖人才,成為國內四大輪船公司之一,祖籍寧波的陳順通被稱為寧波「船王」。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封鎖了全國的重要江海口,並徵用噸位較大的船舶,沉於重要船道,防止日軍進攻。此時,戰前租借給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現併入商船三井株式會社)的「順豐輪」「新太平輪」,卻被日方以各種理由強行扣留,陳順通實際掌控的輪船隻剩「源長輪」「太平輪」兩艘。即便如此,他還是將所剩的最後兩輪用於抗戰徵用。

至此,陳順通擁有的4艘輪船,以各自的命運,走向它們的終點。對於眼前發生的一切,他平靜地對妻子說:「國家危難之時,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所作所為首先要對得起祖國,其次要無愧於先輩,最後要讓我的子孫後代能抬起頭來做人。用於抗戰的『源長輪』『太平輪』並不可惜,但是租借給日商的『順豐輪』『新太平輪』一定要追討回來,並讓日方支付所有租金。」

1949年11月14日,陳順通在上海病逝,但是負責兩輪對日索賠的顧維鈞大使仍鍥而不捨地推進,直至1952年才不了了之。個人命運和事業是同國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國強則民安,國強則民不遭外人欺。也是在祖國日益強大的前提下,上海海事法院於2014年4月在浙江舟山嵊泗馬跡山港扣押了商船三井株式會社的「寶韻輪」,最終迫使商船三井株式會社向陳順通家族支付船舶租金、運營損失等賠償款。

Samantha Addy Wong

(陳順通為作者曾祖父)

世界最大油輪

「海上巨人」

博物館二樓,一件董浩雲家族提供的「海上巨人」號船模承載了一段不凡的歷史故事。

「海上巨人」號船模。

上世紀50年代末起,西方船東發現,船隻越大,相對營運成本就越低。於是,許多船東競相訂購大型乃至超大型油輪。

1974年,一希臘船東緊跟潮流,向日本追浜造船所訂購了一艘巨大型油輪「追浜」號,長376.7米、寬68.86米,41.8萬載重噸。由於試航中發現油輪倒車時存在巨大的振動問題,希臘船東拒絕接船。

董浩雲一直密切關注世界經濟發展,認為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原油需求必定大幅增長。由於大噸位油輪可以明顯降低運輸成本,從1967年起,董浩雲先後向日本佐世保等多家船廠連續訂造載重22萬噸級以上的超大型油輪18艘。僅憑這18艘超大型油輪,他的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

董浩雲接手「追浜」號後,立即更改船名為「海上巨人」號。他希望「海上巨人」是世界第一大油輪,便把已近42萬載重噸的「海上巨人」號攔腰割成兩段,然後將一段專門製造的81.45米長的船體作為中段,插入被分割的兩段船體中間焊接起來,從而增加14.6萬載重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油輪。

「哥德堡」號的

和平之旅

博物館收藏的一座「哥德堡」號船模,為瑞典駐滬總領事館捐贈文物。其原型是18世紀40年代的瑞典東印度公司遠洋商船「哥德堡Ⅰ」號,曾三度來華貿易,堪稱中瑞兩國間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哥德堡」號船模。

1745年,「哥德堡Ⅰ」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載有約700噸的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8個月後,「哥德堡Ⅰ」號航行到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這時離開哥德堡30個月的船員們幾乎可以用肉眼看到故鄉的陸地,然而頃刻間,船頭觸礁隨即沉沒,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Ⅰ」號凱旋的人們只好眼巴巴看著船沉入海底。

人們隨即從沉船上撈起了30噸茶葉、80匹絲綢和大量瓷器,在市場上拍賣後竟然足夠支付「哥德堡Ⅰ」號中國之旅的全部成本,並且還獲利14%。此後,瑞典東印度公司再次建造了「哥德堡Ⅱ」號商船,最後沉沒在南非。

時光流逝,見證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哥德堡Ⅰ」號長眠海底,默默等待著重見天日的那一刻。1984年,瑞典一次民間考古活動發現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Ⅰ」號殘骸。發掘工作持續了近10年,打撈上來400多件完整瓷器和9噸重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國傳統的圖案花紋,少量繪有歐洲特色圖案,顯然是當年「哥德堡Ⅰ」號為特定客戶專門訂購的「訂燒瓷」。更讓人吃驚的是,打撈上來的部分茶葉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飲用。有哥德堡人將一小包茶葉送回了它的故鄉廣州,供廣州博物館公開展出。

「哥德堡Ⅰ」號的出海使得「哥德堡號」基金會和新東印度公司相繼成立,並以「哥德堡Ⅰ」號為原型,建造了「哥德堡Ⅲ」號仿古商船。2006年8月,「哥德堡Ⅲ」號沿著古代航線,完成了駛向中國的和平之旅。

館藏日記

讓航海文物活起來

時間:2019年7月

記錄人:董浩雲航運博物館館長 劉岸冰

「瓶裝船」巧妙地將瓶子和船模結合在一起。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一直以來,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致力於傳播航海與航運文化,推動文化育人。

古代中國是世界航海強國之一,為詮釋我國古代航海科技的偉大成就,今年5月15日,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與中國航海博物館聯合推出了「溯源·啟航:『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古代航海科技展」。這是博物館界首次以「航海科技」為主題的展覽活動,我們在策展過程中注重營造沉浸性氛圍,積極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希望通過藏品架起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再現古代中國燦爛的航海文化。

展覽亮點頻出,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文化強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匯聚了中國古代航海科技相關藏品。在包括櫓、舵、帆、錨、榫釘、艌縫、水密隔艙、逆風調戧、陸標導航、牽星過洋、指南針、航海圖等眾多航海工具中,有一件國家級館藏珍品「瓶裝船」,巧妙地將瓶子和船模結合在一起,從晶瑩剔透的玻璃瓶透視做工精緻的船模,逸趣橫生。開館後,這一科普教育性展覽以趣味性、互動性受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櫛風沐雨,我們駕馭理想的方舟,揚帆起航;春華秋實,我們滿懷夢想與激情,築夢遠方。從2003年1月18日開館以來,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充分利用獨具特色的辦館空間,舉辦了許多影響廣泛的主題教育活動,涵蓋了航運、校史、科技、書畫、傳統文化、西方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同領域,累計接待社會各界觀眾45萬多人次。今後,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地拓展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斷挖掘董浩雲精神與航海、航運文化的多元價值,探索新時代文博事業的創新發展之路。

文字除署名外由 張雨涵 綜合

圖片由 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 提供

相關焦點

  • 博物館奇妙夜|「藏」在學校裡的航運博物館
    數百年後,巨輪遠航,「現代鄭和」董浩雲,開創了世界航運史多項第一。不同的歷史坐標,同樣的愛國之心,訴說著兩代航運人的海上傳奇。沉睡在深海的船錨與不屈的靈魂,唯有穿越時空的沉寂,才能尋到一絲光影。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一覽航運發展史的光榮與夢想。董浩雲是誰?
  • 「浩航之魅」——紀念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建館15周年大會在上海交大...
    1月18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基金會、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董浩雲航運與物流研究院共同舉辦的「浩航之魅——紀念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建館15周年大會」在交大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舉行。
  • 上海交大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建館15周年紀念暨「浩航之魅」紀念特展...
    上海交大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建館15周年紀念暨「浩航之魅」紀念特展舉行
  • 為一塊磚、一片瓦,建一座博物館,這12座專題博物館在收藏什麼?
    和綜合類博物館不同,專題博物館是以某一題材,比如青銅、瓷器、簡牘等某一具體方面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它們大都個性鮮明,具有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色。 除了那些你沒想過、沒聽過的「寶貝」,被好好珍藏著。那麼,這12座專題博物館,都在收藏著什麼呢?
  • 樊建川:我的夢想是建100座博物館
    樊建川半輩子都在外人看來「奇怪」的夢想裡走著正步,他說這輩子發誓要建100座博物館,自己死後全部捐給國家,他歷經多重身份的轉換,全年無休,永不稍息。我們熟悉他的微博,因為他是「網絡大V」,微博閱讀量一天經常突破800萬,有一次他發了一條自己吃雞雜麵的照片,單條閱讀量就破千萬,把他自己都嚇一跳。
  • 一艘宋代沉船引發的故事——來這座博物館讀懂中外交通史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成立於1959年,是我國首個海事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她以富有特色的文物展品,展示中國古代海洋交通、航海科技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講述了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鑑、互融共生的歷史故事。
  • 獲評「國家一級」,這座博物館「牛」在何處?
    當天,在「中國博物館協會」門戶網站最新公布的《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中,平涼市博物館出現在「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中。這是繼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天水市博物館之後,甘肅省第四座國家一級博物館。
  • 「白銀盤裡一青螺」,這座湖泊博物館看點不少!
    這座恢宏的建築名為嶽陽洞庭湖博物館,屬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的標誌性工程,目標直指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現代化湖泊博物館。 在湖南,有湖南省博物館這樣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也有長沙簡牘博物館這樣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湖泊博物館卻鮮少進入公眾視野。
  • 南京登記備案博物館達60座,還有多座博物館正在建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劉靜妍 / 文 趙傑 / 攝)南京不愧為博物館之城!在 " 十三五 " 成就看南京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現代快報獲悉," 十三五 " 期間,南京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增至 60 座,南京城牆博物館、南京世界文學博物館等多座博物館正在建設中。
  • 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走進新加坡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昨天,「東方明珠——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幕。展覽通過藏品圖片展示和文字介紹,講述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戲劇學院5所知名高校博物館的文化歷史故事,圍繞古代航運、海派文藝、傳統書畫、紡織服飾、國粹戲曲及中醫藥等主題,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的厚重脈絡與人文情懷。
  • 「建館狂魔」:10個月竟開了八座博物館!
    前兩天局座為了陶冶我們這些小橘子的情操,讓《局座說車》節目更好,特地帶著我們參觀了汽車博物館。(攝影:馬克)說起博物館,相信大家耳聞最多的還是「建館狂魔」樊建川先生,現在已經建造了50餘座博物館,他的目標是一百座就退休。
  • 大學裡的寶藏博物館,涵養校園育人文化
    許多國家博物館也都起源於大學。Museum一詞本意就是指「大學建築」,是「用於追求治學和學藝的大樓或房舍」。埃及亞歷山大學院和大圖書館的一部分,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館的雛形,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藝術與科學中心,被譽為「繆斯學園」。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被稱為第一個現代博物館,正是它,奠定了當代大學博物館的基本組織體系。
  • 26通名人手札真跡亮相交大董浩雲航運博物館
    上海熱線報導  "國學大師"唐文治、"橋梁專家"茅以升、"狀元實業家"張謇、"民國教育之父"蔡元培、"和平老人"邵力子、"七君子"之一沈鈞儒、"布衣將軍"馮玉祥、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中國人口學第一人"馬寅初、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和交大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您見過他們的親筆書信嗎?
  • 徐州這座博物館要建新館啦
    你知道嗎徐州有座聖旨博物館地址在鼓樓區襄王路,龜山漢墓北側現在這座博物館要建新館啦面積更大可以展出更多的內容大徐州又多了一處可以打卡的景點▲聖旨博物館舊館展廳入口處實拍圖▲聖旨博物館新館展廳入口處效果圖
  • 中國航海日:建安全高效綠色航運 助海上絲路創新發展
    水路貨物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經濟社會和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造船工業綜合實力保持世界領先,為提高我國綜合工業水平和海上運輸、海洋礦產、海洋漁業、海上旅遊和航海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海洋漁業產量繼續位居世界首位,為人民的優質生活和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證;海洋工程裝備、海水利用、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內容;人民海軍和海警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 國際博物館日,帶你去看看那些大學裡的博物館
    寫到這裡,小編不由得有些遺憾,走過那麼多城市,認真逛過的博物館屈指可數,就連上大學時也沒有好好逛逛校園裡的博物館。如果你也和小編一樣,不如今年博物館日就回母校補上這一課吧!復旦大學校園西區有一片如茵的大草坪,這是校園中的人氣地帶。
  • 上海最有看頭的12個小眾博物館,走起
    但如果你想有一個特別的博物館體驗,上海的這些小眾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這些小眾博物館可能不像上海博物館那樣鼎鼎大名,但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時間充裕的話,走過這一個個博物館,能增長不少見識,豐富自己人生的厚度。
  • 一個小鎮5個博物館,諸暨市東白湖鎮要建博物館聚落?
    在駱東眼裡,比起商人等標籤,裕昌號民間藝術館「掌柜的」的頭銜更讓他打心底裡感到自豪。  46歲的駱東成為「掌柜的」的故事有些離奇,卻也有跡可循。  經商之前,駱東在諸暨的政府機關工作了不少年。他是諸暨楓橋人,從小愛好畫畫,初中時愛上了篆刻。這為他後來的收藏事業埋下了伏筆。「裕昌號」始建於清代光緒末年,是駱東的曾祖父創辦的一家雜貨店。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滬開幕
    6月28日至9月28日,「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舉行,26通名人手札真跡首次公開亮相,述說著各界名人對交大或精心呵護、或激勵督勉、或求助解困的故事,也講述著交大「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的精神傳統。
  • 高校博物館的路怎麼走——從復旦大學博物館說開去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大繁榮,高校博物館也大發展,目前總量已近450座,並有更多學校在新建、改建和擴建場館,甚至是打造集群。不過,與此數字形成對比的還有平均每館五萬人次的年觀眾量,以及70%以上機構年舉辦臨時展覽數不足三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