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蘇聯用7億芬蘭馬克購買了176平方公裡芬蘭土地,值得嗎?

2020-12-13 大明號地圖

領土買賣是把土地、河流、湖泊等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活動,這往往涉及到主權的轉讓。領土買賣在十九世紀以前比較常見,比如1803年,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214.5萬平方公裡的路易斯安那地區。然而進入十九世紀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版圖也日趨穩定,且領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基本生存空間,每個國家對其都格外珍惜,這使得二戰以後的領土買賣呈現出了頻率少、交易面積小的特點。比如1947年蘇聯購買了芬蘭176平方公裡的土地,花費了7億芬蘭馬克。下面本文將重點講述此次領土買賣活動。

1.源起——蘇聯兼併貝柴摩地區

1939年末,蘇聯挑起了對芬蘭的戰爭,次年初芬蘭戰敗求和,損失了11%的國土面積。

蘇聯肆意擴張的行徑將芬蘭推向了納粹德國的懷抱,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對蘇聯宣戰,並奪回了蘇芬戰爭後失去的全部土地。但是當史達林格勒的槍炮聲停息之後,預感到德國敗局已定的芬蘭急忙向同盟國試探退出戰爭的條件。而這時躊躇滿志的史達林不顧英、美反對,堅持要求芬蘭既要割地又要賠償,即不僅要恢復1940年的和平條約,還要割取貝柴摩地區。

1944年9月,蘇芬兩國在莫斯科籤署停戰協定。根據這份協定,1940年和約重新生效,除此之外,芬蘭還要將貝柴摩地區轉交給蘇聯。1947年2月10日,二戰戰勝國與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正式籤署和平條約。《五國和約》確認了蘇芬停戰協定的一切規定,這樣,二戰後的芬蘭失去了直面北冰洋的出海通道以及4.584萬平方公裡土地。

而在《五國和約》籤訂的前一周,蘇聯和芬蘭還籤訂了一份購地協議。而根據這份協議,蘇聯將花費7億芬蘭馬克,購買帕斯維克河上的尼斯卡科斯基水電站和水電站周邊的土地。這塊土地緊鄰貝柴摩地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共計176平方公裡。

2.蘇聯為什麼選擇用購買的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躍升為超級大國的蘇聯不斷向外拓展勢力,而在這個過程中,蘇聯為掩蓋其領土擴張的事實羅列了各種看似合理的「理論根據」。比如在兼併貝柴摩之際,蘇聯就搬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恢復歷史權利」兩種說法。

所謂「保衛國家安全」,是指貝柴摩地區距離蘇聯的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只有數十公裡,這使得蘇聯的北冰洋航線處於不安全狀態;而「恢復歷史權利」是指蘇聯要恢復沙皇俄國時代的所有邊界和版圖。在史達林看來,歷史上的芬蘭大公國從來沒有控制過北冰洋的出海口,而且貝柴摩地區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一直是俄國的一部分,所以蘇聯兼併貝柴摩是「收回固有土地」。這時,也許有人會說既然蘇聯可以憑藉蠻不講理的強盜邏輯吞併貝柴摩地區,那麼其為什麼還要選擇用購買的方式獲得芬蘭的土地呢?

這主要是因為那塊多邊形區域自始至終都是芬蘭的一部分,蘇聯無法用「保衛國家安全」和「恢復歷史權利」等說辭強行吞併,所以為了維持大國形象,蘇聯只得選擇用購買的方式。

3.蘇聯購地的原因

其實蘇聯購地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

貝柴摩地區資源豐富,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鎳礦和銅礦,當地的產礦區與俄國諾裡爾斯克、加拿大薩德伯裡的礦床並列為世界級的銅鎳硫化物礦床。1938年芬蘭曾對當地進行過勘探,而蘇聯取得貝柴摩所有權後,於1945年開始地下開採,並逐漸開發出兩個規模龐大的礦區,它們分別是尼克爾和扎波利亞爾內。而鎳礦和銅礦被開採出來後,會被是運往附近的冶煉廠、精煉廠進行再加工。但是這一系列的生產工序都需要持續不斷的電力供應,所以為了獲得充沛的電力保障,蘇聯將目光聚焦到了芬蘭帕斯維克河上的水電站。

1947年2月3日,蘇芬兩國籤署購地協議,在蘇聯購買的土地上,帕斯維克河穿流而過,而位於帕斯維克河上的水電站是尼克爾、扎波利亞爾內礦區最便捷的供電樞紐。可以說,蘇聯用7億芬蘭馬克購買了一部助力貝柴摩,乃至摩爾曼斯克州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相關焦點

  • 蘇聯用兩倍的土地去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芬蘭堅決不同意
    戰爭的起因是蘇聯打算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了讓芬蘭接受自己的方案,蘇聯提出用和芬蘭接壤的奧涅加湖西北5000平方公裡土地換取芬蘭邊境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從土地面積上來講,交換方案對於芬蘭來說並不吃虧,還能多賺一倍多。從戰略上講,對芬蘭曼納海姆防線的損害也不大。這個方案芬蘭似乎說不上吃多大的虧,連蘇聯都自信的認為芬蘭人會接受這個方案,不會錯過這個改善兩國關係的機會。
  • 二戰後,蘇聯新增54萬平方公裡土地,其中23%併入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實力劇增,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在版圖拓展方面,蘇聯新增了54萬平方公裡土地,並構建了一條與美國對峙的軍事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從德國呂貝克一直延伸到義大利的裡雅斯特。
  •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多少土地?
    ,在長達6年的戰爭中,蘇聯表現非常出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吞併了近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真可惜,蘇俄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完全不同!首先,它佔據了芬蘭卡雷利亞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芬蘭屬於瑞典,位于波羅的海入海口,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712年,沙皇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以控制北歐,1809年,芬蘭從瑞典被佔領,波羅的海的大門打開了,然而,芬蘭獨立後,俄羅斯失去了波羅的海入口,使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首都的邊境城市,因此蘇聯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 蘇聯是如何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的?
    長達二十年的大北方戰爭以沙皇彼得的全勝告終,作為失敗的代價,瑞典喪失了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自此俄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此後兩百年間,波羅的海沿岸一直是沙俄最富足和最宜居的部分,不過這一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夜宣布中止,因為無休止的戰爭已經讓俄國拖不下去了。
  • 蘇聯為何不惜代價也要佔領芬蘭的小城維堡?
    以芬蘭為例,芬蘭面積並不大,現在只有39萬平方公裡。當然,芬蘭的面積在二戰之前比要大一些,這些地盤都被蘇聯給奪走了,其中就包括一座叫維堡的小城。維堡非常不顯眼,到現在,維堡的人口也只有7萬多。但是,對俄羅斯來說,哪怕維堡一個居民沒有,哪怕是寸草不生,俄羅斯也一定要把維堡從芬蘭手上奪過來。無他,維堡就是聖彼得堡的西面門戶。
  • 芬蘭以少勝多,蘇聯2個精銳師被擊潰,師長僥倖活命最終被槍決
    這場戰爭從1939年11月開始,一直打到1940年3月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強大的蘇聯投入了大量兵力,卻打得非常艱難,最終只能算是慘勝。01 懸殊的力量對比蘇芬戰爭之前,蘇聯在1938年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2240.3平方公裡,人口達到了1.6億。
  • 獨立僅103年,北歐小國芬蘭是如何在大國夾縫,實現逆襲致富的?
    名為談判,實則想讓芬蘭割讓土地和島嶼,用於蘇聯建立海軍基地。當時的領導者史達林認為,芬蘭與蘇聯實力懸殊,無論軍隊規模還是人口總和,芬蘭都無法抗衡,只要蘇聯明確表示談不攏就進攻,相信芬蘭一定會就範。可惜芬蘭並沒有如史達林預想的那樣繳械投降,反而做好抵抗蘇聯的準備。於是,1939年11月,一場名為「冬季戰爭」的進攻由蘇聯發起。
  • 芬蘭國家概況
    【面積】33.8萬平方公裡。【人口】549萬。芬蘭族佔93.4%,瑞典族佔5.6%,還有少量薩米人。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8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東正教。【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 人口62.8萬。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平均氣溫-5℃。
  • 芬蘭在二戰結束後是如何避免被蘇聯吞併?
    但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實力差距過於懸殊,芬蘭最終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賠款,並且割了十分之一的土地給蘇聯。 二戰開始後,芬蘭為了奪回自己的領土,開始和德軍一起攻打蘇聯。 當然,芬蘭奪回自己領土的夢想隨著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的勝利而破滅了。 此時的芬蘭除了因為夢想破滅而痛苦之外,還要擔心蘇聯會不會趁機吞併自己。 幸運的事,蘇聯和西方世界想要有一個緩衝區。
  • 蘇聯想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願意給芬蘭雙倍的補償?
    文/寂寞的紅酒蘇聯是上世紀世界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作為沙俄衣缽的繼承者,蘇聯同樣繼承了沙俄侵略的本性,經常會掠奪他國領土,凡是不給的就硬搶,周邊國家幾乎都被他搶過。不過在1939年,由於歐洲局勢緊張,蘇聯盯上了芬蘭的土地,想要拓展戰略縱深。
  • 蘇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一場「麵包」與「雞尾酒」的互扔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和芬蘭之間因為領土糾紛,發生了歷時104天的冬季戰爭。有兩種食品的名字在這場戰爭中出名,分別是「莫洛託夫麵包」和「莫洛託夫雞尾酒」。蘇聯人說我有麵包,芬蘭人說我有雞尾酒,來吧,讓我們互扔吧。
  • 與蘇聯有關
    芬蘭自1809年被沙俄統治後,一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時,芬蘭才藉機獨立。但芬蘭獨立後,該國與蘇俄支持的軍隊打了近4個月戰爭,這就是芬蘭內戰,最後以芬蘭王國政府軍取勝。但取勝後的芬蘭又與蘇聯爆發戰爭,直到1920年,蘇波戰爭爆發時,蘇聯為了不想樹敵太多,就與芬蘭籤訂了《塔爾圖和約》。
  • 蘇聯阿卡累利阿防線,設計簡陋施工拖沓,無法阻擋芬蘭軍隊攻勢
    史達林防線——卡累利阿築壘地域從1917年開始,芬蘭滑雪營就頻繁的出擊,偷襲位於彼得格勒(聖彼得堡,1914年更名彼得格勒。)和卡累利阿的蘇俄紅軍,甚至一度打得蘇俄紅軍抬不起頭,以至於最後蘇俄內戰剛剛結束,蘇聯就用承認了芬蘭對卡累利阿地區的所有權,換取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希望以此結束長達十餘年的衝突。
  • 蘇聯第二次總攻卡累利阿,芬蘭岌岌可危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入侵芬蘭,冬季戰爭爆發,芬蘭人經過頑強抵抗在戰爭的第一個階段挫敗了蘇聯,但蘇聯正在發起如蘇聯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所稱的「越來越強的進攻」。1940年2月11日,蘇聯再次對卡累利阿地峽展開全面進攻,進攻區域還包括從波蘭灣到Taipale的所有區域。甚至嘗試從水上進行兩側包抄,進一步擴大攻擊範圍,但沒有成功,芬蘭的海岸炮摧毀了蘇聯的戰艦,之後幾天裡,蘇聯試圖用坦克和野戰炮摧毀芬蘭海岸炮,但再次失敗,同樣另一側從拉多加胡的包抄也沒能成功。
  • 蘇聯租借戈格蘭島,芬蘭為什麼寧可戰爭也不租?
    芬蘭與俄國(包含沙俄、蘇聯、俄羅斯各時代)的邊界不遠,就是俄國的心肝寶貝——聖彼得堡(蘇聯稱列寧格勒)。蘇聯在1939年發動對芬蘭的戰爭,目的也為了在地理上確保列寧格勒的絕對安全。 蘇聯崇尚暴力美學,但也懂得「不戰屈人之兵」的道理,能在談判桌得到的,誰願意冒風險去打仗?
  • 這篇1947年的《蘇聯行為根源》,深刻分析了美蘇關係,你認同嗎?
    1947年1月,《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篇題為《蘇聯行為根源》的文章。它以匿名方式出版,並被歸為「X」,但事實上是由外交官喬治·肯南寫的,他之前曾撰寫「長報」。在《蘇聯行為的根源》中,凱南描繪了美蘇關係的嚴峻畫面。他建議美國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遏制和緩和蘇聯的國家,而不是推翻它。
  • 希臘危機:1947年美國向蘇聯攤牌,冷戰開始
    1947年2月,英國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兩份文件,表達的主要意思是:英國將在6個星期後,停止對希臘和土耳其的援助,希望到時候美國把這兩個爛攤子接管起來。英國人相信,美國絕對有能力、且非常願意接管。的確如英國人所想的那樣。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在親身經歷過蘇俄內戰的史達林看來,芬蘭與波蘭一樣都是帝國主義侵略俄國的「通道」,他們趁火打劫佔領俄國的土地早晚都得還回來。 整個1920年代,蘇聯不斷開動宣傳機器指責芬蘭:「邪惡、反動的法西斯集團」,「有朝一日會再度聯合列強侵略蘇聯」。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蘇芬邊界距列寧格勒過近,對蘇聯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 蘇聯解體後,中國收回了失去的領土,4000多平方公裡領土回歸祖國
    而當時沙俄政府這逼迫著清政府籤署了一項又一項的條約,從中國搶走了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1917年,沙俄內部發生了一場革命,由列寧領導的紅色十月革命爆發。從此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建立了。五年以後,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加入了蘇聯。也就是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後來二戰結束,蘇聯成為了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 30年徵程,一心崛起的俄羅斯,還能重新恢復蘇聯嗎?
    因為蘇聯雖然短短幾十年,卻留給了人類巨大的震撼,刻畫下了屬於自己的歷史印記。蘇聯太空稱雄,軍工獨步天下,軍事力量傲世全球。和美國掰了幾十年手腕,崛起成為超級大國,蘇聯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科技與地理版圖上進行劃分的同時,蘇聯在政治版圖上也同樣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