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芬蘭是怎樣避免被自己的強鄰吞併的呢?
為了了解這方面的情況,筆者瀏覽並精選了幾條答主的回答。
1
這位答主表示,德國和蘇聯在二戰前已經籤署了同意分割歐洲的條約。
在這份條約中,芬蘭被歸到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這個協議,是這份條約中的一個秘密協議。
但是,芬蘭在幾天之後就通過一個德國記者知道了這個消息。
隨後,芬蘭開始與蘇聯進行一系列的鬥爭從而確保自己的和平。
在這一系列的鬥爭中,蘇芬戰爭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案例。
但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實力差距過於懸殊,芬蘭最終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賠款,並且割了十分之一的土地給蘇聯。
二戰開始後,芬蘭為了奪回自己的領土,開始和德軍一起攻打蘇聯。
當然,芬蘭奪回自己領土的夢想隨著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的勝利而破滅了。
此時的芬蘭除了因為夢想破滅而痛苦之外,還要擔心蘇聯會不會趁機吞併自己。
幸運的事,蘇聯和西方世界想要有一個緩衝區。
最後選定的緩衝區是兩個國家,分別是瑞典和芬蘭。
這兩個國家一個背靠西方,一個背靠蘇聯。
如果蘇聯在這個時候吞了芬蘭的話,那麼西方肯定也會在瑞典部署大量的武器。
這樣下來的話,說不定人類文明早在上個世紀就會因為核戰爭而毀滅了。
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估計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想著把芬蘭吞了。
另一方面,芬蘭在這個時候也採取了芬蘭化戰略。
這個戰略的核心,是無底線的服從強大的蘇聯,從而確保自己能夠獨立。
在這個戰略的執行下,蘇聯對芬蘭這個乖孩子也就更加信任了。
不然的話,當時的史達林說不定會直接讓蘇軍的鋼鐵洪流染紅芬蘭的土地。
2
這位答主表示,芬蘭之所以沒有被蘇聯佔領,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蘇聯早已筋疲力盡。
而且,芬蘭在那個時候實行了芬蘭化戰略,在所有方面都無底線的服從蘇聯。
另外,當時的世界形勢也決定了蘇聯需要芬蘭作為自己和西方的緩衝區。
3
這位答主表示,蘇軍本可以在1944年或是1945年就輕鬆的佔領芬蘭,但是史達林並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讓它獨立。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要歸功於當時芬蘭領導人的芬蘭化戰略。
靠著這個戰略外加當時的世界局勢,蘇聯讓芬蘭獨立了。
如果當時的芬蘭領導人沒有實行這個對蘇聯無底線服從的戰略,那麼芬蘭的的命運說不定就會像現在的東歐國家一樣。
4
這位芬蘭答主表示,芬蘭在蘇聯還在的時候為了服從蘇聯,採取了一個自我審查制度。
在這個制度下,芬蘭人把圖書館中有反蘇聯思想的書籍全部清除了。
另外,當時的芬蘭電影院不能播放任何反蘇聯的電影。
看完了這些回答,相信大家就能了解芬蘭身為一個小國,只能給大國當小弟,從而換取獨立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