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網站7月14日文章】題:西班牙人和芬蘭人如何與希特勒保持距離
審時度勢兩邊下注
某一國家出兵或以物資支援他國的戰爭,則兩國通常被視為同盟。但只要兩國未籤署盟約,彼此間就沒有正式同盟關係。
自1941年起,多達1.8萬西班牙人隨德軍在東線戰鬥,他們的正式身份是志願軍。這支名為「藍色師」的部隊在德軍入侵蘇聯後立即組建,轄5個團。
與德國國防軍入侵蘇聯的300多萬人相比,這支部隊規模很小,甚至也遠遜於第三帝國的盟友提供的部隊。例如,羅馬尼亞和義大利共派兵約75萬人。匈牙利也派了這麼多軍人支援德國國防軍。但1.8萬西班牙人足以激怒希特勒的西方敵人。雖然奉行民族主義的西班牙軍人獨裁者佛朗哥在二戰中一直強調西班牙保持中立,但他懂得審時度勢,與戰爭雙方做生意,同時允許盟國和德國的情報機構在西班牙活動。
西班牙公司向德國大量供應煉鋼所需的鎢。這是為了回報德國在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內戰中給予佛朗哥陣營的支持。當時,「兀鷹」軍團的德國空軍部隊和多艘德軍戰艦為佛朗哥領導的叛軍擊敗共和國軍和蘇聯支持的人民陣線部隊發揮了關鍵作用。
儘管如此,佛朗哥堅定拒絕追隨第三帝國參戰,也拒不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或《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1940年10月底,佛朗哥甚至在會見希特勒時當面反對德國進攻戰略要地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儘管西班牙兩個多世紀來一再要求英國人撤出那裡。
佛朗哥政府只是在1939年3月底加入了針對蘇聯的《反共產國際協定》——這是在距二戰爆發還有5個月時對希特勒作出的不值一提的讓步。儘管西班牙在政治上肯定更接近義大利法西斯式政權而非西方民主國家,但佛朗哥一直避免正式與德意結盟。
這有幾個原因。一方面,佛朗哥治下的西班牙因內戰而滿目瘡痍,資源短缺,所以同時與戰爭中敵對的雙方做生意對西班牙更有利。另一方面,佛朗哥非常謹慎。他與敵對雙方保持同等接觸,以便自己能及時與勝利在望的一方合作。
1943年下半年,希特勒敗局已定。西班牙承受的外交壓力加大,佛朗哥於是拋棄了「藍色師」,撤回並解散了這支部隊。但他仍允許真正的西班牙志願軍繼續為德國作戰。西方盟國當然看透了佛朗哥的伎倆。然而,在戰勝希特勒後,西方盟國需要西班牙在冷戰中充當自己的盟友。獨裁者佛朗哥的謹慎沒有白費:他一直掌權到1975年去世前夕。
若即若離背信棄義
芬蘭的情況則比較複雜。蘇聯在1939年到1940年間對該國發動了血腥的侵略戰爭。前沙俄軍官卡爾·曼納海姆當時是芬蘭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和赫爾辛基的實際控制者。他利用德國侵略蘇聯的意圖,於1941年6月發動了對蘇聯的復仇戰爭。
德國國防軍幾乎得以暢通無阻地從芬蘭出擊,而且往往得到戰鬥經驗豐富的芬蘭部隊的直接支援。但曼納海姆拒絕派芬蘭軍隊參與特定戰鬥行動和重大戰役,例如圍困列寧格勒和攻擊通往蘇聯摩爾曼斯克的鐵路。根據官方口徑,芬蘭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奪回1940年屈辱停戰時被蘇聯奪走的領土。
如同對佛朗哥一樣,希特勒也曾親自勸說曼納海姆加入己方陣營。但同西班牙人一樣,曼納海姆也不為所動。芬蘭並未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儘管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在1944年6月26日成功與芬蘭總統裡斯託·呂蒂籤署了一份效力近似於加入德國陣營的協議,但僅僅5周後呂蒂便辭職了。芬蘭方面立即宣布籤署該協議是前總統的個人行為,且協議因其辭職而作廢。曼納海姆繼任總統,秘密籌備與蘇聯人停火,並於1944年8月24日與蘇聯締約。
曼納海姆後來又任職一年半,在1946年3月4日以近79歲的高齡離任。芬蘭在冷戰中保持中立,但在經濟上無疑向西方靠攏。
佛朗哥和曼納海姆都成功令本國與納粹德國若即若離,避免與其正式結盟。因此,1945年5月,他們並未被劃為戰敗一方。但為此他們幾乎公然地一再背信棄義。
不過,被他們背棄的德國政府本身也不把條約協議當回事。德國違背《慕尼黑協定》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便是證明。回顧歷史,獨裁者佛朗哥和幕後操縱政局的曼納海姆儘管背信棄義,但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本國利益。這也可稱之為治國之道。 (作者約翰·阿爾特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