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think that in fifty years we'll look back and go, 'My god, what a barbaric time.' "
——Blackfish, the movie
上次我們提到了稱霸四大洋但是卻唯獨把溫柔留給人類的虎鯨:肥胖博物志丨文武全才,縱橫四大洋的王者。這次讓我們通過幾位虎鯨中的「名人」看一看這些海中霸主在海洋公園中的生活。
洛麗塔(Lolita)兩年前有個來自紐西蘭的姐姐自己搬了個浴缸到美國的邁阿密水族館門口,每天在浴缸裡從早坐到晚。這不是什麼行為藝術,而是這位姐姐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邁阿密水族館抗議他們圈養虎鯨。
浴缸邊上的板子上寫的應該是:「圈養不是教育,是種折磨!」
截至2018年2月份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和水族館一共圈養了60頭虎鯨,其中22頭生活在美國SeaWorld公司旗下的三家主題公園中。邁阿密水族館相比它的同行寒酸了點,目前只有一頭名叫「洛麗塔」的雌性虎鯨,關在一個一百平方米大,六米深的水箱裡。
虎鯨洛麗塔。
這是個什麼概念啊?野生虎鯨每天可以遊220公裡,相當於在水族館的水箱裡遊4280個來回。洛麗塔的體長有7米,她在那個「北美圈養虎鯨最小的水族箱」裡還沒有貓在旅行箱裡寬敞。
洛麗塔經常一動不動地浮在水面上,這在圈養的虎鯨中很常見,但是在野外卻幾乎沒有這種現象。
這個「像洛麗塔一樣生活」的抗議活動得到了廣大美國民眾的支持,民間「釋放洛麗塔」的聲音此起彼伏。但是邁阿密水族館不為所動,聲明說不會將洛麗塔放生。是啊,他們怎麼會輕易放棄這麼一棵搖錢樹呢?
52歲的洛麗塔自從1970年就來到了邁阿密水族館,在圈養的虎鯨中已經是位「老壽星」了。看來孤單的洛麗塔只能在對她而言巴掌大的天地裡度過餘生了。
雨果(Hugo)洛麗塔也不是一直這麼孤單,在她來到邁阿密後的十年裡有一頭名叫雨果的雄性虎鯨和她作伴。
雨果在1968年在華盛頓州外海被捕獲,估計當時有3歲。被捕後的雨果從來沒有真正適應水族館的生活。他時常表現出對馴養員有過激行為,而且在表演中有時也不配合。
虎鯨雨果。
更要命的是雨果總是有意用頭撞牆,看來他真的無法忍受失去自由。在12年中他從未停止過這種野蠻自殘行為,因此造成了嚴重的腦部損傷,終於在1980年雨果死於腦動脈瘤。
他自由了。
雨果去世時只有15歲,遠遠低於野生虎鯨30到50歲的平均壽命——這還要算上意外身亡的情況,如果沒有遭受意外雄性虎鯨可以活60到70年,雌性更是可以活到80到100歲。
雨果的故事並不是個例,和他一起被捕獲的另一頭雌性虎鯨在7個月後就去世了。即使是飼養虎鯨領域經驗最豐富的美國SeaWorld,他們的虎鯨平均壽命也只有14歲。在被人類捕獲的總共超過150頭虎鯨中目前在世的只有27頭。
提裡庫姆(Tilikum)邁阿密水族館的馴養員們還算幸運,雖然雨果有攻擊性行為,但好在沒有捅出大簍子。然而不是所有虎鯨馴養員都這麼走運。
曾經生活在美國佛羅裡達奧蘭多SeaWorld海洋公園的虎鯨提裡庫姆身上背負了3條人命,是一頭名副其實的「殺人鯨」。
虎鯨提裡庫姆。野生虎鯨幾乎不會出現傾斜的背鰭,然而圈養的雄性虎鯨身上無一例外地出現了這種現象。雖然沒有明確研究能證實這種背鰭出現的原因,但科學家普遍猜測過於狹小的生活空間是可能性最大的原因。
在這裡我也大膽地猜一下:我想應該是圈養虎鯨相比野生同類由於水箱深度不夠,浮在水面上的時間更長,背鰭長期露出水面。由於裡面沒有骨骼,又得不到水中浮力的支撐,所以在重力作用下會漸漸向一側傾斜。當然啦,以上純屬猜測,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1983年提裡庫姆在冰島被捕獲,當時只有兩歲。他隨後被送到加拿大的海洋公園Sealand of the Pacific。起初提裡庫姆表現得非常出色,表演得很賣力,也很願意取悅觀眾,就像一個天真的小男孩一樣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工作人員們都非常喜歡他。
可是好景不長,後來那裡的主管開始引入懲罰性的訓練方法。年輕的提裡庫姆和另外兩頭雌性虎鯨被關在一起,訓練時每當其中一頭犯錯所有虎鯨都要受罰挨餓。兩頭經驗更豐富的雌性虎鯨因此將餓肚子遷怒於提裡庫姆。
每天晚上公園關閉後3頭虎鯨會被關在一個小水池中,第二天一早提裡庫姆身上就會遍布被牙齒咬過的傷痕。提裡庫姆無處可逃,簡直無法想像他是如何度過一個個飽受欺凌的不眠之夜的。
看起來是不是不太舒服?這是提裡庫姆那段時間每天的日常。
我想應該就是這時候曾經陽光的小男孩心中出現了一絲陰影。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他做得更好,換成是誰如果每天下班後還要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被人反覆欺負恐怕都會崩潰吧。
提裡庫姆心中積攢的所有憤怒和不滿終於在1991年第一次爆發了。受害者凱爾蒂·伯恩(Keltie Byrne)是一名學習海洋生物學的大學生,還是個業餘遊泳運動員,當時在Sealand做兼職馴養員。她在訓練提裡庫姆的時候被拖下水,不幸溺水身亡。
Sealand因為這件悲劇性的事故不得不關門,提裡庫姆隨後又被賣給了佛羅裡達奧蘭多的SeaWorld海洋公園。
儘管SeaWorld有更大的水池,更專業的護理團隊,提裡庫姆在那裡卻並沒有過得更開心。之前也提到過虎鯨是一種情感極其豐富,社會性極強的動物,不同族群之間的行為模式和語言也完全不同。佛羅裡達的SeaWorld原有的虎鯨族群並不歡迎這個陌生的外來者,在女組長卡蒂娜(Katina)的帶領下反覆欺負提裡庫姆。對提裡庫姆來說之前的噩夢還要繼續下去。
在圈養的虎鯨中互相攻擊的行為非常常見,他們既壓抑又緊張,這也並不奇怪。野生的虎鯨族群通常都有血緣關係,不會互相傷害;即便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在大海中也有近乎無限的空間給他們逃避,可是在水池裡他們又能逃到哪去呢?
一頭名叫Nakai的虎鯨在逃避其他兩頭虎鯨的攻擊時撞傷了自己的下顎。
在1999年的一天早上,佛羅裡達SeaWorld的工作人員發現提裡庫姆的背上有一具成年男性的屍體。前一天晚上發生了什麼幾乎沒人清楚,唯一確定的是這個不幸的受害者死於提裡庫姆之手。
提裡庫姆被留在SeaWorld主要是為了配種——細思極恐啊。就算是給狗配種都不會用咬過人的狗,而提裡庫姆身為一頭曾經多次致人喪生的虎鯨居然通過人工授精鬧了個子孫滿堂。
Seaworld超過一半的虎鯨都是提裡庫姆的後代——雖然他自己不知道。
如果只是用來配種倒也罷了,那接下來的悲劇恐怕也不會發生。可是海洋公園並沒有放棄讓提裡庫姆繼續參加表演,於是在2010年第三個受害者出現了。
這次的受害者道恩·布蘭切(Dawn Brancheau)是最優秀的虎鯨馴養員之一,之前沒人想到她會出事。然而事實證明只要虎鯨想要傷人,經驗再豐富的馴養員在他們眼裡也不過是個洋娃娃。道恩在與提裡庫姆互動時被咬住胳膊拖下水,再也沒能活著回到岸上。
上次我們提到,野生的虎鯨對人類非常友好,只有一次誤傷人類的記錄,從未致人死亡。但是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圈養的虎鯨現在已經背負了4條人命了,圈養虎鯨對人類的攻擊行為更是超過了100起。圈養的虎鯨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殺人鯨」。
這背後是圈養虎鯨極度反自然的生活方式。虎鯨是一種擁有和人類相似智商,而且可能情感更豐富的動物——他們能充分地意識到自己被囚禁的事實。所有被圈養的虎鯨都會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變得有攻擊性也就不奇怪了。
圈養虎鯨的4名受害者。圈養虎鯨攻擊人類的事件卻遠不止這4起。
提裡庫姆後來染上了肺炎,最終於2017年1月6日在奧蘭多逝世,終年35歲。聽聞這個消息的美國民眾自發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遊行,祝願他能夠安息。其他動物園的動物一旦傷了人幾乎都會被撲殺,而作為一頭曾致3人死亡的「殺人鯨」,提裡庫姆死後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哀悼。這又是為什麼?是同情嗎?是虧欠嗎?我想這值得我們大家都好好想一想。
提裡庫姆的不幸遭遇在2013年被拍成了紀錄片,名叫《Blackfish》。這部紀錄片上映後迅速引起轟動,並成為了2013年最值得一看的紀錄片。其中的內容比我寫的要細緻豐富得多,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看一看。
傳送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864673?from=search&seid=935989927242307567
影片帶來的社會影響非常驚人。包括加州和夏威夷在內的美國很多個州都禁止再圈養虎鯨。世界上圈養虎鯨最多的海洋公園SeaWorld也在巨大的壓力下承諾不再捕捉或者人工繁育虎鯨,並且在2019年停止旗下全部三家海洋公園的虎鯨表演。
起碼這是個好的開始。
這才是虎鯨的歸宿。
海威很多同胞可能都想一睹虎鯨的真容卻沒有機會。其實香港的海洋公園確實曾經圈養過一頭名叫「海威」的虎鯨。
虎鯨海威。
海威在1979年來到香港海洋公園,在那裡生活了18年。那段時間海威是海洋公園的頭號巨星,一時風光無兩,就連麥可·傑克遜和成龍都巨星都特意來看她。
海威在1997年4月因為急性腸出血不幸去世,在此之後的二十年裡我國再也沒有公開展出過虎鯨。不過這個記錄恐怕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包括珠海長隆和上海海昌在內的國內多家海洋公園都已經引進了在俄羅斯外海捕獲的野生虎鯨。
珠海長隆鯨豚繁育中心的虎鯨。
目前還沒聽過珠海長隆公開展示虎鯨的消息,但是人工繁育肯定是跑不了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今年就會對公眾開放,想必到時候會異常火爆,虎鯨表演也有成為一大賣點吧。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曝光的虎鯨表演場地。
看起來5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故事就要在國內重演了。希望國內的一線工作者吉星高照,就讓圈養虎鯨殺人的數目停留在4個吧。
最後我還有三句話:
抵制圈養鯨豚類。
抵制鯨豚類表演。
抵制一切動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