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巖茶、紅茶、普洱、綠茶,茶湯是濃一點好,還是淡一點好?

2021-03-05 白茶大課堂

《1》

昨晚去散步了。

走過有四季桂的夾道,穿過有一行行粉花馬蹄甲,再經過一樹樹正在開花的玉蘭花,由諸花匯聚而成的香氛,令人心曠神怡。

三月到了,春天的氣息更加濃鬱。

難怪當年鬱達夫在福州時,住在上杭路,對著如斯美景,寫下著名的《春風沉醉的夜晚》。

回到家裡,已經月上柳梢,正好泡一蓋碗「晚茶」。

適合晚上喝的茶,安神為主,宜輕柔,不宜濃烈,避免從一杯杯濃苦的茶湯內,攝入過多的咖啡鹼,夜深後輾轉反側還是難以入眠。

此時喝老壽眉,應時應景。

輕車熟路地翻出一罐2017五彩貢眉,享受這份甘爽綿柔的茶味。

衝了十幾次後,時間尚早,還可以再拿茶壺出來,將殘餘的葉底撥入壺內,壺上一壺熱茶消春寒。

煮老白茶,不必反覆去熬。

不然,熬成像中藥湯那樣的苦茶,就失去飲茶的美妙享受了。

提到這茬,思緒聯想開來,想到一連串問題。

為什麼我買的老白茶就是悶濃點才好喝?

如果是藥用,那麼煮老白茶時就要熬濃點才好?

喝濃茶才能解茶癮,口味太清淡的茶,喝起來沒什麼勁?

大致看過去,圍繞著「濃茶」二字 ,茶圈內對它的爭議,實在太多。

下面,就來將這些問題,逐一地聊聊。

《2》

問題一,茶是濃點好,還是淡點好?

蘇東坡寫過一首經典的西湖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良辰美景當前,濃豔也好,清雅也好,各有各的風景。

而茶呢,是濃點好,還是淡點好?

如果非要二選一,自然是後者更好。

君不見,心思細膩的曹公,在塑造劉姥姥這個村婦形象時,特意著了不少筆墨。

《紅樓夢》的第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端了茶給賈母。

「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

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

賈母眾人都笑了起來。」

從中可以說明,好茶都是「淡」的。品質上好的茶,像賈府這種鐘鳴鼎食之家,能看看入眼的茶,必定是「淡」的。

但這種「淡」並非寡淡、淡如白開水之意。

而是清新淡雅,清水出芙蓉,清麗鮮爽的恬淡之味,耐人尋味。

比起濃烈苦澀的濃茶,有一定喝茶段位的人,會更欣賞這份淡雅鮮爽的風味!

《3》

問題二,喝濃茶=自討苦吃,說得有道理嗎?

這得從茶葉的內在物質組成說起。

浙大的王教授在公開課上曾說過,茶葉當中的化學成分有700多種,而這其中,有三大類可溶於水,構成基礎茶味的成分,分別是:

茶多酚類,味澀。

生物鹼類(咖啡鹼為主),味苦。

胺基酸類(茶氨酸為主),滋味清甜鮮爽。

當我們泡了一杯茶時,茶湯內的主要滋味組成,便是這些物質。

遇到一泡口感好的茶,必定是茶多酚與咖啡鹼的含量適當,不超標,而茶氨酸的含量比較豐沛,茶味整體嘗起來,比較淡雅爽口、清甜鮮爽的。

而這三者之間的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

比如當你在泡茶時,長時間悶泡會讓茶葉內的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物質過多浸出。

悶出來的這泡茶,就會變得很濃釅,滋味苦澀濃重。

茶濃了,便苦澀,會變得不好喝。

並且,長期喝多了這類濃釅苦澀的茶湯,還會對健康不利。容易導致人失眠,茶醉等。

某種程度上,喝濃茶等於自討苦吃,一點也沒說錯!

《4》

問題三,都說泡茶不提倡悶太久,為什麼我的老白茶就是要悶濃點才好喝?

除了重口味者外。

認為自己買到的茶,需要悶泡才有味道或者悶濃點才好喝的茶,通常都是不太好的茶。

品質卓越的老白茶,原料內質豐沛,加工細緻周到,後期存茶規範,內部擁有豐富的茶味物質。

當你在用蓋碗泡茶時,注水後,迅速倒出茶湯,幹茶稍微與水一接觸,就能浸出足夠的滋味。

鮮、醇、甘、爽,一個不落下。

而品質堪憂的劣質茶,內質單薄。泡這樣的茶,好比對待一條沒什麼水分的毛巾,即便是花更大的力氣,也只是擰出些許水滴。

在泡茶時間上,內質寡淡的劣質老白茶,需要人為用力去悶,才能讓悶出來的茶湯,不至於太過茶味單調,寡淡無味。

簡而言之,內質豐富的好茶,適用「快出水」衝泡。

而劣質茶,才需要刻意強調悶濃點,再去喝。

《5》

問題四,將白茶當藥用,煮茶是不是就要熬濃一點?

客觀來看,這樣的想法,不妥。

在喝茶時,不能太過迷信所謂的「藥用」功效。

雖然,喝一杯好茶,能帶來許多美妙的喝茶體驗。

能舒緩心情,安神放鬆。

能消食解膩,清新口腔。

能改善疲勞、睏乏,緩解口乾舌燥等。

但大多數時候,喝茶並不能代替看病吃藥,這點要理性看清。

另外煮茶更不是熬中藥,不能盲信「熬濃點」藥用價值更好。

畢竟,一壺被熬濃的茶湯,意味著茶香在長時間加熱過程中,飄散在空氣裡,剩餘在茶湯內的茶香物質,保留有限。

在長時間熬煮,將三碗水煎成一碗湯滋味後,湯水滋味註定濃、苦、釅。

換言之,煮老白茶時刻意將茶湯熬濃,只會讓人喝到不香不好喝的茶味。

況且長期喝多了濃茶,對身體還沒好處。

這一舉,又是何必呢?

煮茶時,不宜長時間熬煮,基本像煮老壽眉這類茶,煮至茶湯沸騰,有近似「赤金色」深淺的湯色浸出,便可及時關火,不必再反覆長時間煮。

《6》

問題五,喝濃茶才能解茶癮,口味太清淡的茶,喝起來沒什麼勁?

不不不,不建議長期喝濃茶。

何況品質上好的茶,喝起來給人的感覺,一應是溫柔的、溫順的、順滑的。衝泡時要「快出水」,不適合悶太濃。

比如,武夷山的正巖茶。

比如,桐木關的正山小種。

比如,太姥山的高山白茶。

這些好茶,它們擁有這樣的共性,產區環境得天獨厚,適合茶樹生長。

在先天產區優勢下,小氣候清涼,雲霧多,生態好,光照溫和,漫射光多,土壤通透。方方面面,都利好茶青鮮葉的內質積累。

這樣可以讓好茶積累下充足的養分物質。包括茶氨酸、可溶性糖、芳香物質、膠質物在內的含量,更加豐沛。

同時,在產區好,工藝好,存茶到位的優勢下,好茶擁有養分風味物質含量豐富,而苦澀刺激物質含量少,茶多酚與咖啡鹼含量適中的狀態。

等到泡出來一喝,茶味自然會擁有鮮爽、清甜、醇厚、綿柔、漿感明顯,回甘持久,生津感強等種種優點。

反觀那些按照平常的泡茶方式,用沸水一泡,泡出來的茶味苦澀、澀麻感明顯、刺激性強的茶,品質往往有問題。

不是產區不佳,就是工藝有問題。

不然,怎麼會保留下大量的苦澀刺激物質,沸水一衝,按正常出湯,卻泡出這杯刺激性強、喝起來苦味澀味久久留在口腔的苦湯呢?

《7》

曾經,喝過一泡方大師家的春韻牡丹。

當時,那泡茶的滋味,讓人印象很深刻。

茶湯上,清素如月滿清輝。

滋味上,溫柔若素心蘭。

可見,好茶,往往都是溫柔的。

淡極始知花更豔,醇厚和順,綿柔細膩,才是好茶的真實寫照。

苦澀、刺激、強烈、煞口的,反倒不是好茶該有的表現!

相關焦點

  • 沸水是「照妖鏡」,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品質好不好,一泡便知
    用沸水泡茶,品質堪憂的老白茶,負面表現壓根無處可藏。往白了說,沸水泡茶可以「揚長揭短」。既發揚好茶的優勢,又揭開劣質茶的真面目。泡好一杯白茶,自然離不開沸水衝泡!《4》武夷巖茶用沸水泡,滋味會變濃?闢謠,別再讓「沸水衝泡」當替罪羊。衝泡出來的巖茶茶湯,茶味濃,苦澀感強,嘗起來特別重口味。
  • 紅茶巖茶普洱茶重口味,白茶綠茶小清新?老茶客:別以偏概全了
    簡而言之就是六大茶類裡,紅茶巖茶口味重,白茶綠茶口味輕。經無數茶客點評後,觀點日益相近。紛紛以「輕重」二字囊括原本參差百態的茶滋味。喝茶越來越多,疑惑也日愈增多。從而更好保留下,好原料內部的原汁原味。這樣的茶,不能用「寡淡」二字形容。在白茶的審評指標裡,不論是白毫銀針還是白牡丹,還是壽眉貢眉。其中,高頻出現的四個字眼,在於「鮮醇甘爽」。
  • 六大茶類裡,紅茶黑茶巖茶味道濃,白茶綠茶味道清淡?
    有人說:「六大茶類裡,紅茶黑茶味道濃,白茶綠茶味道清淡?」但按個人的觀點看,這樣的說法並不認同!《2》喝茶,濃與淡與茶葉種類無關。茶湯味道的濃與淡,和泡茶方法有關。而與茶葉的種類選擇無關。不論是黑茶紅茶,或者是綠茶白茶。在不恰當的泡茶方式下,泡出來的茶湯味道都會偏濃!不存在白茶綠茶味道淡的說法。
  • 巖茶濃如中藥,白茶淡如開水,紅茶又香又甜膩?這是碰上劣質茶了
    不論是新人,還是老茶客,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以至於,難以客觀、公正的評判一款茶的真正風味。比如,向一位新人提問,「你認為白茶好喝嗎?」最常見的回答是,「太淡了,沒茶味。」再比如,一位喝茶10年的老茶客如是回答:「我更喜歡喝巖茶,味道濃,紅茶也不錯,很甜。」仿佛,已經將這三類茶的特點定了性。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那不論綠茶、黃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等,掌握好合適的投茶量,特別關鍵。為了確保投茶量數量的準確,得出最佳的茶水比例,泡茶桌上備一把克秤稱茶,很有必要。那什麼是茶水比例呢?茶水比例是茶與水的搭配。那麼可以在泡茶時,在客觀投茶量建議上,適量的減少投茶數量,並按快出水的泡法,才能泡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湯。溫茶淡飲最養人,喝淡一些的茶對健康更有好處。如果是已經喝茶多年的老茶友,喜歡追求濃淳些的茶湯滋味。
  • 白茶、綠茶、紅茶、武夷巖茶、普洱茶,頭道茶到底該不該喝?
    養成這個習慣後,無論是喝老熟普,還是喝其他茶,都將頭道茶拒之口外。頭道茶,真的是如洪水猛獸般的存在嗎?其實不然!中華茶類何其多,綠茶、紅茶、黑茶、白茶、武夷巖茶,頭道茶該不該喝,得視情況而定。根據製作工藝和發酵程度的不同,大致上劃分為六大類,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武夷巖茶。
  • 市面上常見的茶葉裡,綠茶、白茶、普洱、紅茶,放隔年還能喝嗎?
    從飲茶的絕佳風味來看,風味以清新為主的綠茶,不適宜隔年後再去喝啊。話又說回來,市面上常見的茶葉裡,紅茶、白茶、綠茶、茉莉花茶、普洱、大紅袍等等。雖說茶葉種類何其多,但它們又有哪些適合放到隔年後飲用呢?經過及時殺青後的綠茶,茶葉內部的茶多酚物質原封不動的保留了下來,既利於形成綠茶的獨特風味,但也帶來了一點問題——綠茶不耐長期存放。畢竟茶葉內部的茶多酚,遲早都是會氧化的。一款色香味俱佳的綠茶,在飲用時要趁著新茶的鮮爽風範俱佳時,趁早及時飲用。
  • 六大茶類中,綠茶、白茶、紅茶、巖茶,分別需要什麼水溫衝泡?
    「綠茶和白茶都很嫩,水溫是不是要降低到85℃?巖茶和紅茶可以用沸水嗎?」面對茶友的一連串問題,三言兩語肯定是說不清的。於是,今天就專門來說一說,六大茶類中,綠茶,白茶,紅茶和巖茶,分別需要什麼水溫衝泡?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可以根據茶湯湯色判斷品質嗎?
    有的人,喜歡白茶的那股鮮爽滋味。有的人,喜歡紅茶清甜的湯水。…………六大茶類中,白茶、紅茶、烏龍茶,綠茶等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華。它們每一類茶,都是某茶友心中的白月光。按照最新白茶國標來看,白茶中每類茶的湯色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比如,特級白毫銀針的湯色是以淺杏黃且清澈透亮,特級白牡丹湯色則寫著黃且清澈。2017年11月1號發布的,2018年5月1號實施的紅茶第1部分:紅碎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標中對紅茶湯色要求不同。
  • 巖茶、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別都放冰箱儲存,不然代價很貴
    說的是「綠茶冷凍,紅茶冷藏,巖茶、白茶、普洱常溫保存。」究竟六大茶類裡哪些茶適合放冰箱,而又有哪些茶壓根不需要呢?《2》綠茶需不需要放進冰箱,冷凍保存?大可不必。將紅茶放進冰箱內儲存,不僅不能發揮正面積極的效果,反而會加劇好茶存壞變質的風險!《4》焙火的武夷巖茶,為什麼不適合放進冰箱內?這背後,說來話長。
  • 白茶、巖茶、綠茶、紅茶、普洱茶,六大茶類裡,哪一泡茶好喝?
    言外之意,是第一道茶湯的滋味感覺平淡無奇,沒有太大的飲用價值。所以,很多人在喝茶時會略過頭道茶湯。而是將其以「洗茶」的名義,倒掉不喝。但這對高品質的好茶而言,太浪費。特別是高山白茶、名優綠茶等,第一道茶湯內包含著不少的養分、風味物質,平白倒掉不喝實在可惜。至於六大茶類裡,是不是所有的茶都適用「三衝四衝是精華」的說法,有待商榷。因為不同形態,不同泡茶水溫,不同喝茶情況下。
  • 日常喝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時,如何才能判斷茶湯的醇厚感?
    濃和淡的關係,老蘇在一首寫美景和美人的詩裡,總結得特別到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妝,能體現出不同的風情。而茶湯的濃淡,指某種滋味的強度。泡茶時,湯水滋味濃了淡了,都可以通過人為的方式加以調整。比如,要想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濃一些。
  • 紅茶加牛奶、煮老白茶加陳皮、溫水泡巖茶,三種喝茶方式耽誤好茶
    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滋味風採不一。不過並非全世界的人,喝茶的風格都相同。英國人愛喝紅茶,這三百多年來形成的飲茶習慣,已逐漸滲透進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早餐喝紅茶,下午喝紅茶,晚上還是泡紅茶。
  • 綠茶、白茶、紅茶、巖茶的最佳飲用期來了,趁著假期的尾巴喝一杯
    茶圈裡的熱門茶類,綠茶、紅茶、白茶、巖茶等。從新茶上市一路至今,它們正進入香氣滋味表現力頗佳的時期,達到了小巔峰。古人云,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喝好茶,自然少不了抓住一款茶葉的最佳適飲期。這一點,早已經深入人心。綠茶身上最大的標籤,在於「殺青」,以及「不發酵」。新鮮採下來的茶青要及時殺青,阻止茶多酚的氧化,讓綠茶的清香鮮爽風味得以保留。歷來,作為茶界的「小鮮肉」,綠茶尤為注重外形和色澤。
  • 喝了這麼久的茶,你知道白茶,綠茶,普洱,紅茶的保質期嗎?
    喝了這麼久的茶,你們知道紅茶、白茶、黑茶、綠茶、黃茶、烏龍茶的保質期分別是多長嗎?只有熟悉了解這些茶類的保質期,才不會出現喝過期的茶還全然不知的情況。本文,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六大茶類保質期的那些事!不同的包裝,對紅茶的不同保質期也有所影響。不論採用何種包裝,一定要注意茶葉的密封性,如果紅茶沒有保存好,很容易就發生變質。《04》三、烏龍茶烏龍茶中較為常見的,有2個品種,一個是鐵觀音,另一種是武夷巖茶。鐵觀音和武夷巖茶的保質期有一定的區別。
  • 綠茶喝新茶?白茶、普洱喝老茶?巖茶、紅茶喝隔年茶?誤會大了
    又一回,遇到有人分享他的喝茶心得體會:「綠茶喝新,白茶喝老茶,巖茶喝隔年陳,紅茶三年以內都能喝。」到底,從茶界裡縱橫來看,這樣的說法合不合理呢?《2》綠茶喝新茶沒錯,但不是喝越早越鮮。尤其是,經過炒青的綠茶,剛製成不久時,新茶內部還保留著不少的火氣,綠茶本身的清香風味不能得到完整發揮。為了嘗到最好的茶湯風味,建議是先放一放,放上十天半個月後,再去喝新茶嘗鮮。那時,才是一款優質綠茶的最佳風華展現期。
  • 白茶、紅茶、綠茶、青茶、黑茶、黃茶的區分是按顏色,還是發酵度
    、紅茶、綠茶、青茶、黑茶、黃茶。   然而,六大茶類,它們的幹茶和茶湯,真的呈現出六種顏色嗎?   村姑陳認為,非也。   白茶,它的得名,是因為它身披白毫,這確實是以顏色特徵來命名的。   黃茶,有一道悶黃的工序,它的成品茶,是黃葉和黃湯,稱作黃茶,一點問題都沒有。
  • 喝綠茶、白茶、紅茶、巖茶、普洱茶時,洗茶能洗去什麼?別浪費了
    包含有綠茶,也有紅茶,還有茉莉花茶,調味茶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茶葉條形很碎,不完整,滋味浸出極快。同時,衝泡方便,便捷,省心。隨時隨地,放一包茶在玻璃杯、馬克杯內,添入熱水。那位茶友在五年前,存了一箱普洱。近期拆出來喝,發現茶湯裡帶有倉味 ,尤其是開湯後特別明顯。為了去掉這些惱人的倉味,他直接選擇洗茶兩遍,再去喝茶。果然,後幾衝泡出來的茶湯,倉味變淡,順口許多。
  • 春茶上市在即,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衝泡方法你都備好了嗎
    從實際的衝泡效果看,白茶適宜用白瓷蓋碗、玻璃杯、煮茶壺(特指老白茶。)玻璃杯泡春白茶,適合辦公場合選用。至於煮一壺老白茶,則是寒冷天氣下比較好的消遣。從完整的體驗茶香與茶味的角度看。但這並沒有關係,不需要等到茶餅完全泡開後,再倒出茶湯。這樣容易導致長時間悶泡,將整體的茶湯悶苦、悶濃、悶重。正常的多次快出水泡茶後,蓋碗內的幹茶最終會有徹底吸足水,完全舒展的時刻!
  • 黑茶、綠茶、普洱茶、白茶、紅茶,有些茶喝前請洗一洗!
    不知從何時起,洗茶成了衝泡的必要步驟,不管杯中衝泡的綠茶、白茶還是紅茶、黑茶,要是不洗茶,會讓人覺得:「咦,你怎麼這麼不懂禮儀,怎麼茶都不洗就直接給我喝?」不洗茶,真的就不知禮儀嗎?非也!關於茶喝之前要不要洗茶,一直以來都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