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去散步了。
走過有四季桂的夾道,穿過有一行行粉花馬蹄甲,再經過一樹樹正在開花的玉蘭花,由諸花匯聚而成的香氛,令人心曠神怡。
三月到了,春天的氣息更加濃鬱。
難怪當年鬱達夫在福州時,住在上杭路,對著如斯美景,寫下著名的《春風沉醉的夜晚》。
回到家裡,已經月上柳梢,正好泡一蓋碗「晚茶」。
適合晚上喝的茶,安神為主,宜輕柔,不宜濃烈,避免從一杯杯濃苦的茶湯內,攝入過多的咖啡鹼,夜深後輾轉反側還是難以入眠。
此時喝老壽眉,應時應景。
輕車熟路地翻出一罐2017五彩貢眉,享受這份甘爽綿柔的茶味。
衝了十幾次後,時間尚早,還可以再拿茶壺出來,將殘餘的葉底撥入壺內,壺上一壺熱茶消春寒。
煮老白茶,不必反覆去熬。
不然,熬成像中藥湯那樣的苦茶,就失去飲茶的美妙享受了。
提到這茬,思緒聯想開來,想到一連串問題。
為什麼我買的老白茶就是悶濃點才好喝?
如果是藥用,那麼煮老白茶時就要熬濃點才好?
喝濃茶才能解茶癮,口味太清淡的茶,喝起來沒什麼勁?
大致看過去,圍繞著「濃茶」二字 ,茶圈內對它的爭議,實在太多。
下面,就來將這些問題,逐一地聊聊。
《2》
問題一,茶是濃點好,還是淡點好?
蘇東坡寫過一首經典的西湖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良辰美景當前,濃豔也好,清雅也好,各有各的風景。
而茶呢,是濃點好,還是淡點好?
如果非要二選一,自然是後者更好。
君不見,心思細膩的曹公,在塑造劉姥姥這個村婦形象時,特意著了不少筆墨。
《紅樓夢》的第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端了茶給賈母。
「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
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
賈母眾人都笑了起來。」
從中可以說明,好茶都是「淡」的。品質上好的茶,像賈府這種鐘鳴鼎食之家,能看看入眼的茶,必定是「淡」的。
但這種「淡」並非寡淡、淡如白開水之意。
而是清新淡雅,清水出芙蓉,清麗鮮爽的恬淡之味,耐人尋味。
比起濃烈苦澀的濃茶,有一定喝茶段位的人,會更欣賞這份淡雅鮮爽的風味!
《3》
問題二,喝濃茶=自討苦吃,說得有道理嗎?
這得從茶葉的內在物質組成說起。
浙大的王教授在公開課上曾說過,茶葉當中的化學成分有700多種,而這其中,有三大類可溶於水,構成基礎茶味的成分,分別是:
茶多酚類,味澀。
生物鹼類(咖啡鹼為主),味苦。
胺基酸類(茶氨酸為主),滋味清甜鮮爽。
當我們泡了一杯茶時,茶湯內的主要滋味組成,便是這些物質。
遇到一泡口感好的茶,必定是茶多酚與咖啡鹼的含量適當,不超標,而茶氨酸的含量比較豐沛,茶味整體嘗起來,比較淡雅爽口、清甜鮮爽的。
而這三者之間的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
比如當你在泡茶時,長時間悶泡會讓茶葉內的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物質過多浸出。
悶出來的這泡茶,就會變得很濃釅,滋味苦澀濃重。
茶濃了,便苦澀,會變得不好喝。
並且,長期喝多了這類濃釅苦澀的茶湯,還會對健康不利。容易導致人失眠,茶醉等。
某種程度上,喝濃茶等於自討苦吃,一點也沒說錯!
《4》
問題三,都說泡茶不提倡悶太久,為什麼我的老白茶就是要悶濃點才好喝?
除了重口味者外。
認為自己買到的茶,需要悶泡才有味道或者悶濃點才好喝的茶,通常都是不太好的茶。
品質卓越的老白茶,原料內質豐沛,加工細緻周到,後期存茶規範,內部擁有豐富的茶味物質。
當你在用蓋碗泡茶時,注水後,迅速倒出茶湯,幹茶稍微與水一接觸,就能浸出足夠的滋味。
鮮、醇、甘、爽,一個不落下。
而品質堪憂的劣質茶,內質單薄。泡這樣的茶,好比對待一條沒什麼水分的毛巾,即便是花更大的力氣,也只是擰出些許水滴。
在泡茶時間上,內質寡淡的劣質老白茶,需要人為用力去悶,才能讓悶出來的茶湯,不至於太過茶味單調,寡淡無味。
簡而言之,內質豐富的好茶,適用「快出水」衝泡。
而劣質茶,才需要刻意強調悶濃點,再去喝。
《5》
問題四,將白茶當藥用,煮茶是不是就要熬濃一點?
客觀來看,這樣的想法,不妥。
在喝茶時,不能太過迷信所謂的「藥用」功效。
雖然,喝一杯好茶,能帶來許多美妙的喝茶體驗。
能舒緩心情,安神放鬆。
能消食解膩,清新口腔。
能改善疲勞、睏乏,緩解口乾舌燥等。
但大多數時候,喝茶並不能代替看病吃藥,這點要理性看清。
另外煮茶更不是熬中藥,不能盲信「熬濃點」藥用價值更好。
畢竟,一壺被熬濃的茶湯,意味著茶香在長時間加熱過程中,飄散在空氣裡,剩餘在茶湯內的茶香物質,保留有限。
在長時間熬煮,將三碗水煎成一碗湯滋味後,湯水滋味註定濃、苦、釅。
換言之,煮老白茶時刻意將茶湯熬濃,只會讓人喝到不香不好喝的茶味。
況且長期喝多了濃茶,對身體還沒好處。
這一舉,又是何必呢?
煮茶時,不宜長時間熬煮,基本像煮老壽眉這類茶,煮至茶湯沸騰,有近似「赤金色」深淺的湯色浸出,便可及時關火,不必再反覆長時間煮。
《6》
問題五,喝濃茶才能解茶癮,口味太清淡的茶,喝起來沒什麼勁?
不不不,不建議長期喝濃茶。
何況品質上好的茶,喝起來給人的感覺,一應是溫柔的、溫順的、順滑的。衝泡時要「快出水」,不適合悶太濃。
比如,武夷山的正巖茶。
比如,桐木關的正山小種。
比如,太姥山的高山白茶。
這些好茶,它們擁有這樣的共性,產區環境得天獨厚,適合茶樹生長。
在先天產區優勢下,小氣候清涼,雲霧多,生態好,光照溫和,漫射光多,土壤通透。方方面面,都利好茶青鮮葉的內質積累。
這樣可以讓好茶積累下充足的養分物質。包括茶氨酸、可溶性糖、芳香物質、膠質物在內的含量,更加豐沛。
同時,在產區好,工藝好,存茶到位的優勢下,好茶擁有養分風味物質含量豐富,而苦澀刺激物質含量少,茶多酚與咖啡鹼含量適中的狀態。
等到泡出來一喝,茶味自然會擁有鮮爽、清甜、醇厚、綿柔、漿感明顯,回甘持久,生津感強等種種優點。
反觀那些按照平常的泡茶方式,用沸水一泡,泡出來的茶味苦澀、澀麻感明顯、刺激性強的茶,品質往往有問題。
不是產區不佳,就是工藝有問題。
不然,怎麼會保留下大量的苦澀刺激物質,沸水一衝,按正常出湯,卻泡出這杯刺激性強、喝起來苦味澀味久久留在口腔的苦湯呢?
《7》
曾經,喝過一泡方大師家的春韻牡丹。
當時,那泡茶的滋味,讓人印象很深刻。
茶湯上,清素如月滿清輝。
滋味上,溫柔若素心蘭。
可見,好茶,往往都是溫柔的。
淡極始知花更豔,醇厚和順,綿柔細膩,才是好茶的真實寫照。
苦澀、刺激、強烈、煞口的,反倒不是好茶該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