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過茶泡飯
張老侃
過去重慶話稱呼餐館廚師為么師,茶館裡的師傅叫堂倌(北方叫茶博士)。么師與堂倌是一根藤上的兩個瓜,一個管吃,一個管喝。吃喝拉撒四位一體;油鹽柴米醬醋茶,「開門七件事」緊密相連。說來奇怪,這七字中缺「酒」,偏有茶。其實茶與油、鹽、醬、醋,壓根兒連不在一起。但中國人偏這麼講。一可見茶在飲食中的地位,二嘛,也說明「茶」的確可像鹽與醋一樣,成其為烹調廚藝中的成員,成為茶食。茶食即是由茶參與烹飪而製成的美食也。
古時軍營中,稱做飯的兵卒叫「火頭軍」。火字當頭,無火無以為食。同樣,無火也無以為茶,堂倌與么師一樣,都應叫火頭軍的。歸結到「開門七件事」,但是那個「柴」字。古時森林遍布,人們不愛護生態資源,做飯煮菜一律燒柴。其實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巴渝之地便已感到森林的匱乏了。渝城人三餐不燒柴而改燒煤。煤出自北碚山谷中的天府煤礦,離渝中區四五十公裡,由木船載著順嘉陵江而下。三餐用煤不是原煤,是「焦炭」。張老侃自小在天府煤礦生養,呼吸慣了「煉焦廠」那股濃烈的氣味,長大後才曉得,重慶水碼頭的全城百姓,都「喜歡」聞我那家鄉特有的焦煤味。當初渝城所有餐館、茶館都燒「天府焦煤」,焦煤俗稱藍炭,燃時飄起藍色火苗。
可貴就可貴在這藍色的火苗。蘇東坡論煮茶:「活水還須用活火煎。」所謂「活火」即炭火之有焰者。古時無煉焦煤之技術,用的是木炭。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把「煮」視為「九難」之一,認為煮茶分為三個階段:「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煎茶之火力稱「火候」,水溫叫「定湯」;一會水老了,一會水嫩了……複雜!茶館裡的堂倌,其技藝不在餐館的么師之下。可惜,重慶餐飲界重白案紅案而輕茶飲,廚師有特級、一級,而茶堂倌從來未見有評過級的……話扯遠了,九九歸一,這茶與油鹽醬醋,不僅用在餐前飯後,尚可入菜,成為廚藝中的一部分。吃飯與吃茶交融一體,成為「茶食」。
「茶葉蛋」是全中國範圍內的一道美食,但惟有渝城的「鹽茶蛋」叫得最響。老重慶的朝天門碼頭,「炒火糖開水、鹽茶煮雞蛋」成為市聲吆喝的「主打」,只要耳邊縈迴「鹽茶煮雞蛋」的吆喝,懷舊的心態總使人想到舊重慶弔腳樓、石梯道的往昔。再有一句著名的俗語「好吃不過茶泡飯」,含義深,且廣。這不僅僅是一句方言,也的確是重慶人最尋常的飲食習慣。
「茶泡飯」和「鹽茶蛋」是地道的重慶人的「茶食」。就全國而言,最著名的茶食數乾隆皇帝創製的「龍井蝦仁」了。乾隆爺微服私訪,這日在西湖邊一家小酒肆內吃炒蝦仁。皇帝嗜茶,隨身攜帶「龍井」一包,遞與店家叫沏一杯茶來。哪知這一遞之間店家瞅見皇上袖內龍袍,驚嚇中慌了手腳,炒蝦仁時誤將茶葉炒入。「龍井蝦仁」由此以一道美饌誕生於世。只可惜重慶僻處內陸難見此菜,沾不上乾隆爺的光。但巴人有巴人的茶食,茶泡飯和鹽茶蛋嚼得美滋滋的。
作者簡介:
張老侃,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重慶作家,早在上世紀,就因研究重慶地域文化而聞名。
版面欣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