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2020-12-13 澎湃新聞

清朝末年,國力衰弱,列強恃其船堅炮利,徹底打破了中國固有的文化自豪感。一些讀書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其中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他們對於如何救國雖持不同觀點,但都主張普及教育,改良文字,文字改革遂成為主流的社會思想。如大名鼎鼎的梁啓超就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因此,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然而,由於古今音變以及學反切先要學漢字的關係,通過這種方法教學漢字並不經濟,普及教育必須作出改變。

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反切法: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古痕切,是指取上字「古」的聲母g,取下字「痕」韻母和聲調en。

切音字運動從當時與歐美世界接觸較多的中國南部開始,出現許多漢字改革方案,有的用歐美拉丁字母(羅馬字),有的模仿日本借用漢字偏旁的假名文字,還有的以美國當時風行的速記文字等方式,甚至還有主張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模式。此運動由民間發起,其理念逐漸受到官方接受,1910年官方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決定製定漢字音標及統一國家語言。然而,清廷還沒完成這一使命,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於是,這一歷史使命落到了北洋政府頭上。

讀音統一會上章門師徒的勝利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時任教育部職員的黎錦熙在《國語運動史綱》中回憶,該會會員由部聘及各省行政長官選派,選派的會員需符合以下四種資格之一:精通音韻,深通小學,通一種或二種以上外國文字,深諳多種方言。與會各省代表共80人,其中江蘇17人、浙江9人、直隸8人、湖南4人、福建4人、廣東4人、湖北3人、四川3人、廣西3人、山東2人、山西2人、河南2人、陝西2人、甘肅2人、安徽2人、江西2人、奉天2人、吉林2人、黑龍江2人、雲南1人、貴州1人、新疆1人、蒙古1人,籍貫不明1人。教育部聘吳稚暉主持此事。

讀音統一大會80人名單(來源《國語運動史綱》)

從與會名單可以看到,講吳語的江浙人士是第一大勢力。至於「某些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的傳說,不過是「德語差一票成為美國官方語言」的翻版罷了。

由於各地會員均要求照顧自己方言,特別是濁音和入聲問題,會上引起激烈爭吵,使會議足足開了三個多月。最後,會議用各省代表「一省一票」的表決方法,而不是「一人一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並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整體來說,最終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是這次國音統一會議「一省一票」制度下兼顧的南北方言的人造語言,其實沒有真正推行開來。幾年後,京國之爭再起,而這是另話了(由於會上所定的國音標準與北京語音標準產生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國之爭。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採用京音為標準)。

會議另一任務是「採定字母」,對於採用何種形式,會議中關於字母制定的提案頗多,有偏旁派,有符號派,有羅馬字母派。馬裕藻(浙江鄞縣人)率先提出用其師章太炎在清季所擬定的獨體漢字為音標。贊成這一議案者頗多,表決時到會會員45人,贊成者29人,得多數,通過議案,其餘20餘家所造字母均無採用。「終於依據浙江會員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都是章太炎的學生)、錢稻孫及部員周樹人(魯迅)等之提議,把審定字音時暫用之『記音字母』正式通過,此於前三派都無所屬,可稱為『簡單漢字派』,而創其例者實章炳麟也。」(《國語運動史綱》)。會議對於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問題也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後決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給漢字注音,不能與漢字並行使用。黎錦熙明確指出,注音字母的職能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對於此次讀音統一會所得結果,是南北兩方皆非滿意的情形。其所定讀音雖以北音為主,但仍委屈保留入聲,且標音符號不用官話字母,這顯然非王照等人所願;而吳稚暉為代表的江浙人加入十三濁音的主張,亦沒成功。唯一可以宣稱獲得勝利的是章門師徒。由於章氏門生極力支持,章太炎在清季所擬定的獨體漢字被採用為音標,他們自認為這是成功阻止了王照等人慾藉此會造作新字蔑棄國文的妄舉。而保留入聲,更是為南方人的讀書音在「國音」中爭得一席地位。此時章太炎遠在長春,仍給朱希祖來信,讚揚其以讀音統一會事入京,「果為吾道張目,不勝欣躍」。

當事人黎錦熙的《國語運動史綱》詳盡記述了此次會議制訂國音、推行注音符號始末。

注音符號的誕生及改造

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兩者可說是同源。「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清末時期的「切音字」到了中華民國初年公布時,名稱變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據吳稚暉的解釋,是由於讀音統一會,要避開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專門為了「註譯讀音」而設計。

1906年6月之後,章太炎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文字,以「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一套記音字母。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21號,刊登了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聲母),22個韻文(韻母),即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來源《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

讀音統一會選用的注音字母並不是全用章譜,而是作了斟酌修改:如這些字母楷寫後筆畫和通行楷書一樣,則字母有與漢字形體相混之虞,便另換一個古字,例如「ㄅ」,章譜用「八」字,「ㄊ」,章譜原用「土」字,因為「八」、「土」與漢字相混,故換用「ㄅ」(古包字)、「ㄊ」(古突字)。最終,從章太炎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

注音符號字源及發音(來源維基)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順序大致依傳統三十六母的傳統,字母的順序規定如下:

1918年注音字母順序

1919年,順序調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廢棄原本三十六母的次序,以語音歸類的方式,依發音部位排列並分組,即:

1919年注音字母順序

1920年,官方正式公布增字母「ㄜ」,排列於「ㄛ」之後,注音字母共計達40個。後來,新國音(京音)取代老國音後,「ㄪ」、「ㄬ」及「ㄫ」不再使用,最終確定為37個。

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同年4月21日,吳稚暉提出《改定注音字母名稱為注音符號及推行辦法案》,提案指出:「教育部前頒注音字母……與假名相同,僅適注音,不合造字,稱為字母,名不副實,……日本稱為假名者,名即謂獨體之簡單初文,假則謂其代音而已,不作文字論。猶言此為傳音之記號也。可以注音字母,亦宜改稱為注音符號,以昭核實。」此案於當日通過。

阿Q本為阿ㄍㄨㄟ

既然確定了讀音標準和字母方案,下一步就是推廣應用了。1919年,注音字母表音的《國音字典》初版發行,國語統一籌備會於次年增廣修訂為《校改國音字典》。

商務印書館《校改國音字典》

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中的生字採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成立注音字母書報社,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印刷注音字母普及讀物。

以國語運動的提倡者和領導者著稱的吳稚暉,還嘗試通過立法推行國語和注音符號,促成政府頒布諸如《各省市注音符號辦法》《促進注音國字推行辦法》等法規文件。在他的敦促下,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還制定了各省市縣推行注音符號辦法二十五項。

除了教育書籍外,注音符號也應用到了其他社會領域。1918年,受讀音統一會影響,在馬裕藻的家鄉,舊寧波府屬七邑教育聯合會參照國音注音符號,審定了寧波話注音符號,並先後在《定海縣誌》(1924年)和《鄞縣通志》(1933年創修,1951年發行)上使用。這個方案根據寧波方言實際,應用了濁音符號,也算是圓了馬裕藻等江浙會員的念想。

《鄞縣通志》裡的濁音符號

支持注音符號的經歷對魯迅的文學創作也有影響。據許欽文回憶,阿Q命名本意是使用注音字母。《阿Q正傳》寫道:「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許欽文對這句話做了解釋,「魯迅先生自己是叫做阿ㄍㄨㄟ的,笑嘻嘻善於催促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的孫伏園先生也是叫做阿ㄍㄨㄟ的,實在當時聽過魯迅先生講的,我們都是叫做阿ㄍㄨㄟ的。」(許欽文:《阿Q——阿桂、阿貴和阿鼠》)

不過,注音符號從誕生起,特別是新文化運動後,就受到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挑戰。它的命運,也要看歷史的行程。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在確定拼音方案時,也進行了爭論,我國的拼音方案究竟是採取民族字母形式(注音符號)還是採用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最後的結論是,採用拉丁字母有利於國際交流。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發出通知,以漢語拼音方案的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的地位先後正式在國內和國際上確認,注音符號基本成為歷史名詞,只在個別工具書裡可以看到。目前,大陸及港澳均不教學,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但是注音符號也給予文字改革提供了經驗,由於它的功用一直被限定在拼注漢字讀音上,並沒有成為漢字的替代物,這一思路在實踐層面決定了近代漢字改革的基本方向。

《新華字典》附錄裡的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

參考文獻:

崔明海:《制定「國音」嘗試: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歷史檔案》,2012年04期

陳潔:《注音字母的統一與章門弟子進京》,《北京青年報》,2015年08月11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 臺灣注音符號簡介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臺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 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 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確立了國音標準,並採用注音字母(注音符號原名)作為漢字標音的工具。但有一些知識分子仍然沒有放棄改革文字的要求。他們認為,注音字母是脫胎於固有漢字、富有民族色彩的文字輔助工具。
  • 臺灣教育專家呼籲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臺灣多位教育界專家20日在臺北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呼籲,應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以預防幼兒升讀小學後發生閱讀困難。在臺灣閱讀協會當日舉行的「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論壇上,來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東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及多位臺灣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指出,將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學前進行,對幼兒入學後中文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尤其是對出生於社會經濟弱勢家庭以及患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幫助更大。
  • 《漢語語音》_漢語注音符號
    [查看以前文章]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可看到以前發表的所有資料。  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
  • 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到形成於筆畫表現形式的漢字,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過程。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
  • 注音符號歷史更久
    注音符號歷史更久 2016-12-26 11:06:55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而且它的歷史更久。  「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
    由於現代漢語拼音在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之前,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及其變體郵政式拼音是國際漢字拉丁化轉寫標準,臺灣自然也流行這個拼音系統。臺灣教學原來使用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1986年臺灣還公布過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或稱注音第二式、注音二式、國音二式,是臺灣在1980、90年代採用的譯音系統。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小學生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看到密密麻麻的標註,老師都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相應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為英語的發音了。因為英語發音與漢語發音有很多不同,而學生們又要在漢語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所以大部分人在學校學到的就都是中式英語了,尤其是在發音方面。為了能夠在漢語語言環境中記住英語單詞的發音,可能很多人都曾採用過一種比較特別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
  • 漢字注音也成娛樂 網絡開始「咬文嚼字」
    也許是受北京奧運安全保障之影響,漢字最近也不敢無證上網,每次面對網友的時候,都不忘亮出身份證和通行證:拼音和音標。網絡流行了這麼多年,用拼音打字的網友也佔主流,但在網頁上和聊天窗口裡看到標註了音標的漢字,也許大家現在都還是頭一次遇到吧。據了解,最近漢字注音也成為了娛樂熱點,網絡上打響了「咬文嚼字」的攻堅戰。
  • 韓國和越南會恢復漢字嗎?除非中國變得非常強大,不然不可能!
    這是五四運動前後出名的一批人主張廢除漢字,實行拼音文字。其中,而將廢除漢字與中國存亡聯繫起來的人物就是魯迅。由此可見,處在相同動蕩變革年代的這三個國家,都發生著要變革漢字主張,根本上,是有著歷史根由的主張。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屈指一算,漢語拼音的誕生,距今只有61年。61年?!是不是很震驚?
  • 臺灣「獨」派想廢注音符號 背後有大秘密
    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民進黨臺南市長初選參選人、現任該黨「立委」葉宜津日前提議應該廢止用注音符號來學語文,改用羅馬拼音以利「與國際接軌」。這些候選人為了贏得初選,各種奇怪的意見層出不窮,不過,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民進黨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的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臺南是「獨」派的重鎮,葉宜津提出這樣的主張,顯然是想要爭取「獨」派選民的認同。葉宜津主張廢除注音符號並改用與國際接軌的羅馬拼音,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說服力,也隱藏了可能不為人知的秘密。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說起漢字拉丁化(拼音),這個事情最初是西方基督傳教士跑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不懂中文,不好傳教,所以對對漢字注音,就像我們之前學習單詞用中文注音一樣。傳教士的這個行為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在意,最多是對漢字音韻有點啟發,但是這可以說是漢字拼音化的根。
  • 日本多次嘗試廢除漢字後:漢字簡直太好用了,真香警告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文字中夾雜著大量的漢字,事實上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由漢字的偏旁部首和草書發展而來的。這是因為在古代,日本是沒有本族的文字的,直到漢字流傳入日本後,日本才開始使用漢字注音或直接表字記載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