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第七天》:七年磨成最差小說?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餘華新書《第七天》自6月14日上市以來,已飽經了近一月的吐槽和質疑。但與喧囂的讀者們不同,他始終保持了平靜和沉默。7月3日,坐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的《第七天》研討會現場,餘華的臉上也依然看不出任何情緒。

「我把書稿交給陳明俊(新經典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編輯)的時候就告訴他,等著大家來罵吧,我準備好了。」餘華說。

不過,網絡上的評論並不是「一邊倒」的惡評,而是呈現出兩極分化的面貌:有人說這是餘華的一份平庸的新聞剪報,是微博時代的「新聞串串燒」,所謂的「七年磨一劍」呈現出來的最終成果看上去更像是七個月的隨意拼湊;但也不乏圈內專業人士說,這幾乎是餘華歷年來最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學經典,並且奉勸作者「他人的閒言碎語只是無需打傘的稀疏雨點」。

讀者吐槽:

「新聞大雜燴」&退化的文筆

對《第七天》最集中的批評,就是指責其對當下新聞熱點不作加工的簡單應用和拼接。

概括來說,《第七天》以一名死者的視角,通過主人公楊飛死後七日的見聞,以及他對生前生活的回憶,串起了諸多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故事,並以陰陽兩界的穿插敘述手法,意欲描繪當下社會的荒誕和殘酷。

但重要的是,這些散落的故事,看上去與讀者們不久前看過的微博段子們太過雷同:

政府的強拆冷漠地製造著家庭悲劇;火災事故死亡慘重,官方故意隱瞞死亡人數,以為事故本身謀求一個更低的等級;墓地價格高不可攀,展示著貧富差距和世態炎涼;醫院將死嬰當做醫療垃圾集中處理;還有租住在地下室裡的人,對iPhone有著自己的眼羨和渴望;甚至,餘華的新聞段子還具象到iPhone的型號,以及毒奶粉和蘇丹紅。

「七年的沉澱寫了本新聞大雜燴。」

「社會意義大於文學價值,如同是微博被屏蔽新聞的串聯。」

「起初幾頁翻下來,差點真以為是中國版《百年孤獨》,讀下來才發現其實是新聞雜燴。這恐怕是餘華出道以來最差小說。」

「《第七日》現實到,讓人以為它是用李承鵬或者韓寒的博客拼湊成書;雖然李承鵬和韓寒是不太可能把故事編得這麼精彩;但餘華味淡了,甚至於篇幅都壓縮了很多。」……

「對餘華的新作一直是相當期待的,因為他的名字本身就是號召力,再加上出版社成功運用了『飢餓營銷法』,真的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可是,把書快速看完,我簡直覺得這就是一本新聞串燒,完全沒有新意。」

「就是小說中的《天機·富春山居圖》,怎麼可以那麼低級?」

「盛名之下,期待值自然極高,可伴隨而來的往往是巨大的失望。這種文筆,這種敘事方式,我寧可相信作者是韓寒。讀到後半部才從小細節上找回點餘華的感覺。但這一定是有史以來最爛的餘華作品,比幾年前荒誕的《兄弟》更有騙錢嫌疑!」

「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它可以是時評家餘華的微博,是他新聞專欄文章的合集。像是看一兩年前的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或者周立波的脫口秀。但因為是舊聞,所以連新聞的新鮮感都沒有。」

@阿花的伊薩卡島:把《第七天》讀完了,極其失望,我絕不相信這是餘華寫了七年的作品,除了走向死無葬身之地這個想法挺有意思之外,我從這部小說裡找不到什麼優點。我欽佩餘華對當下現實的痛感,但如果他沒有用文學應有的方式去體現這種痛感,而只是把各種新聞羅列出來,用粗糙的語言進行控訴,那他就不是寫小說的餘華。

@凌晨兩點之前-SYSU:餘華的新作《第七天》,一口氣看完,感覺有點失望。如果說《兄弟》講的是20世紀「文革」時期的中國,那麼《第七天》講的就是現在的中國。書中很多人很多故事,都是當代中國的真實故事。瑣碎,無聊。可惜了,你不是網絡寫手,你是餘華,你不能這樣。

@周南焱:餘華《第七天》與賈樟柯《天註定》,都是最近利用社會新聞素材創作的作品。採用新聞素材創作有很高的風險,很可能流於表面羅列。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湯達的《紅與黑》,也是緣於當時社會新聞素材、事件而創作的,但在大師筆下卻寫成了經典名著。

@林培源:「他本可以站得更高一點,即便像馬爾克斯一樣去寫一個『匿名帖』的故事(《惡時辰》)或者殺人犯的故事(《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也可以寫得讓人靈魂沸騰,但是沒有,他撒網,卻撈不到魚。」

…………

不少人認為,餘華已經失去了審視底層的耐心,他已經榨乾了自己的苦難意識。

網友們的瘋狂吐槽,幾乎要掀起一場對《第七天》口誅筆伐的評論狂歡。

而在一些專業評論人士看來,在文學作品中加入新聞事件本身並沒有錯,致命的是沒有用文學形式賦予其美感和力量。

「餘華最終選取了一種超現實的,或說魔幻的手法,即以鬼魂為主角來敘事,如此之多故事的針頭線腦納入這個框架與軌道,轉眼間有了某種秩序。不過這一手段僅只為形式的皮毛而已,重要的是將現實的真切與苦痛轉化為文學的真切與苦痛,方是小說家根本性的工作。於此,我遺憾地看到,餘華似陷入失措之中,他做了多種嘗試,卻總是無法自現實的土壤之上升華至文學的空間。這種快火猛燒的方法,能否展示出那殘酷、苦難與絕望來,大可質疑。」書評人遆存磊這樣說。

「新聞大雜燴」的質疑之外,對於一位一線小說家來說,更無情的批評還在於技術層面。

「坦白講,《第七天》失敗的根源並不是餘華在小說中容納了太多社會新聞版的荒誕橋段,而純粹是技術層面的--詞語的失敗,細節的失敗,人物對白的失敗,敘事風格的失敗……如此糟糕的一本小說,如果是無名的小作者,絕無任何發表的可能,甚至可能立刻招來編輯惡毒的諷刺。但因為他是餘華,就能拿去預售。」南京大學英文系教師、網友洛之秋認為。

關於文筆,遆存磊更是貼出了《活著》和《第七天》的開頭以作對比:

「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活著》)

「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第七天》)

「他在早期《活著》等小說中的語言,簡潔輕盈中夾帶反諷意味,富有舉重若輕的彈性;如今的《第七天》中的語言似乎只剩下簡單了,乾枯而無味,重複中已然喪失了音樂元素。」遆存磊認為。

而關於新聞段子的濫用以及文筆的失敗,甚至有人評判,餘華在寫作《第七天》或許已經將讀者人群轉向了西方讀者:

「作為一個只知道利用社會新聞和段子寫作的小說家,面對這些中文讀者,毫無優勢可言;但假如面對的是一個西方讀者,這些在中文讀者那裡早已視為陳腐舊聞的東西,會重新變得新鮮有趣,這些在中文讀者那裡司空見慣的現實事件,會重新披上超現實的魔幻外衣。另一方面,至於語言的陳腐粗糙,對話的僵硬空洞,挑剔的母語讀者或許在語感上不堪忍受,但經過翻譯,反而都可以得到遮掩甚至是改進。」青年批評家張定浩尖銳地指出。

相關焦點

  • 餘華《第七天》:傑作還是敗筆?
    時隔七年,餘華最新長篇《第七天》一面世就產生巨大爭議,讀完後掩卷自思,這部將現實衝擊得天崩地陷的作品何以被一些讀者罵得一無是處?我想這多半是快餐式閱讀造成的浮華想像期待損傷了一些人的審美感受。可以斷言,2013年將是「餘華年」,雖然今年仍是長篇創作的豐收年,但只有《第七天》能對現實背水一戰,把一個群體放置在「死無葬身之地」。
  • 餘華:寫作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在寫,靈魂被附體
    著名作家餘華的新作《第七天》自6月中旬上市以來爭議不斷,號稱「七年磨一劍」的作品遭到了一片惡評,而餘華也通過出版方新經典文化對種種質疑做出了回應。昨日,餘華再度回答了通過網絡徵集的部分讀者提問,除了再次談到了與《第七天》有關的內容,也談到了他自己的寫作狀態和接下來的寫作計劃。
  • 作家餘華:「做自己」的態度一以貫之
    進入21世紀,餘華在萬眾期待中來了一個大轉身,回歸到了充滿先鋒精神的自己——《兄弟》尚且是小心地試探,而《第七天》則徹底展開了一場無所顧忌的冒險。 文學70年,餘華是一個「進行時」。他的創作歷程,正反映了文學史上先鋒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替、拉鋸、騰挪。「寫完這篇文章後,感覺自己和他更近了。」在與編者交流時,本文作者說了這麼一句話。
  • 餘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1983年開始寫作,中國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慄》《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作品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義大利朱塞佩·
  • 解讀餘華的《兄弟》,儘管有爭議,餘華卻認為是他寫得最好的小說
    今天來講餘華的《兄弟》。《兄弟》是餘華的第四部長篇,也是餘華篇幅最長的小說。這部小說分上下兩部,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本次的解讀是餘華的編輯朱偉先生以第一人稱來講解!餘華原來不是一直以為,一部長篇小說寫15萬字就夠了嗎?
  • 餘華:《我膽小如鼠》
    《我膽小如鼠》 作者介紹 餘華,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等。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活著》寫完不久,張藝謀通過朋友找到了餘華,想讓他給新片寫個劇本。第2天,餘華把《活著》的樣稿交給了張藝謀,張藝謀讀完後,當即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不過,他覺得拍成電影有些地方還需要再寫一下。於是,餘華把樣稿拿回去繼續改,從7萬字增加到了11萬字,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活著》,第1版什麼樣,我們是無緣見到了。
  • 後先鋒時代的「一天」——《一天》《第七天》和《最後一天和另外...
    將田耳的中篇《一天》、餘華的長篇《第七天》和艾偉的短篇《最後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放在一起閱讀純屬偶然,靈感來自標題,都含有「一天」。這「一天」可能是獨特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偶然往往與必然匯流。這三個小說都來自社會新聞,新聞已經還將繼續誘發一系列經典小說。
  • 餘華:就算往死裡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第七天》在一個地方比《活著》受歡迎,就是翻譯成維吾爾文以後,在維族地區很受歡迎,已經印了六次,《活著》只印了三次。在中文世界裡,我其他的書不可能超過《活著》,以後也不可能,我這輩子再怎麼寫,把自己往死裡寫,也寫不出像《活著》這麼受讀者歡迎的書了,老實坦白,我已經沒有信心了。
  • 自稱病人的餘華 昨天出了一本雜文新書
    ——餘華自白 記者 潘卓盈 本報訊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這句話出自杭州作家餘華前年6月出版的小說《第七天》,由此引發了這是「新聞雜燴簡單堆砌」的巨大質疑。 在一邊倒的罵聲中,自始至終餘華都沒有露面。他只是淡然回應:「我的小說寫的從來都是我們的生活。
  • 《重讀八十年代》⑨ | 餘華:必須走過苦難悲喜,才是活著
    讓餘華的敘述風格發生改變的契機是一本《卡夫卡小說選》。讀了這本書之後,餘華的想像力像得到了解放一般,他學會了一個絕技,那就是用鋒利的思維,輕而易舉地戳到人類的痛處。就這樣,在卡夫卡的影響下,餘華在1987年迅速成長,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自己的蛻變,成為了繼莫言、馬原之後,最亮眼的新生代作家。
  • 餘華簡介
    其作品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韓等文在國外出版。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100部必讀書。曾榮獲義大利文學基金會頒發的1998年度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以及澳大利亞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發的2002年度懸念句子文學獎。
  • 《朗讀者》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以上這段文字,也許是大多數人對餘華最普遍的了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朗讀者》舞臺上的海鹽老鄉餘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生於杭州,長於海鹽。正如餘華所說,他對故鄉最初的印象,是五六歲時,窗口放眼望去廣闊的田野。
  • 聽說這是餘華5本最好看的作品,你怎麼看?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餘華評分最高的五本小說。這一本書最可怕的就是疼痛感。看著主人公曆經世間坎坷,卻依然堅強的一生,我漸漸明白,或許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但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如果你懷疑生命的意義,就一定要讀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悲慘的一生。他原本是個闊少爺,卻因為嗜賭如命敗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母親也患了重病。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但因為自己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所以在給人拔了五年牙後,實在不想拔了,便寫起了小說。他說,後來的評論家都讚揚他的語言簡潔,那是因為自己認識的漢字少。說自己先拿了本《人民文學》看了兩頁,知道哪裡用逗號、哪裡用句號、哪裡用引號,便說「行了,差不多了,開始寫吧。」董卿還調侃道「起點還挺高」。
  • 餘華:「我在醫院太平間睡過午覺」
    當病人說大了,餘華就開始拔牙。後來,他在文章中寫道:「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萬張開的嘴巴構成的,我不知道是喜是憂。」但當時的餘華絕對是憂愁和苦悶的,他覺得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推出最新隨筆集《米蘭講座》,餘華要談談文學的「無所不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剛過了60歲生日的作家餘華,在生日月推出了新書《米蘭講座》。這是餘華的最新隨筆集,集結了餘華至之前未出版的精彩隨筆,表達了餘華對文學、生活和世界的深邃洞見。《孔乙己》無疑是偉大的短篇小說,而且,在餘華看來,它不同於很多難以詮釋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一部很容易去詮釋的小說」——小說的開頭就不同凡響。魯迅寫魯鎮酒店的格局,穿長衫的是在隔壁一個房間裡坐著喝酒的,穿長衫的在那個時代都是有社會地位的,穿短衣服的都是打工的。所以站在櫃檯前面喝酒的都是穿短衣服的。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這是小說《活著》裡的一段文字。簡短幾句,不言悲苦,卻讓人久久地哽在心頭,悵然若失。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隨著嫋嫋升起的炊煙,一步步走下地平線,直到霞光乍破。小說劇終,一生落幕。而合上書頁後,留下的是讀者們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美國《西雅圖時報》曾經這樣評價餘華: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 橫山秀夫蟄伏七年交出推理小說巨作
    本報特約記者戴錚報導  被譽為「當代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第一人」的橫山秀夫在蟄伏七年之後,推出了以昭和64年(1989年)發生的翔子誘拐殺人事件為背景的驚世推理巨作《64》。評論界盛讚該作品把握了警察小說的真髓和人生的本質,堪稱橫山秀夫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