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奧地利近日宣布決定將阿道夫·希特勒位於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出生地改造成一所警察局。當局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造,阻止它成為納粹同情者的朝聖地。
這座三層樓建築位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靠近德國邊境。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就出生在這棟建築裡的一間公寓裡,當時,他的父親在鎮上擔任海關官員。希特勒三歲時,全家離開了因河畔布勞瑙(當時該鎮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阿道夫·希特勒就出生在這棟建築裡的一間公寓裡。 資料圖
去年11月,奧地利內政部在歐盟範圍內發起了一場改造設計競賽,設計對象就是希特勒出生的這棟三層建築,奧地利計劃將其改造成警察局。官員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舉有助於遏制「納粹主義活動」。
6月2日,奧地利方面宣布,奧地利建築設計公司Marte. Marte Architects在競賽中獲勝。設計團隊提出將屋頂改造成山牆屋頂,用白色外牆取代現在的黃色外牆,與附近的建築物保持一致。
奧地利內政部長卡爾·內漢默(Karl Nehammer)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該鎮堅定地站在「希特勒所代表的一切事物的對立面」。「人可以通過一個國家的歷史來認識它的民主文化,奧地利花了很長時間來面對自己的歷史。今天,我們正在為處理我們的歷史責任開闢新的篇章。」他補充道。
長期以來,這棟建築的命運在當地受爭議,許多人希望消除希特勒曾居住在那裡的痛苦回憶。2012年,因河畔布勞瑙市長約翰尼斯·魏德巴赫爾(Johannes Waidbacher)接受奧地利報紙《Der Standard》採訪時說,該鎮已被「汙名化」。
魏德巴赫爾表示,納粹獨裁者在那裡度過的三年時光,肯定不是他生命中,「對他人格形成來說最有影響的時光」。「因此,作為城市來說,我們不曾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懷德巴赫爾說道。
獲勝的設計師團隊的改造方案。資料圖
在改造方面,一些人還建議將其改建為社區中心,並為其取名為「責任之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可以在那裡聚會,了解過去。
幾十年來,這座有爭議的建築的所有者是一個叫格爾林德·鮑莫爾(Gerlinde Pommer)的神秘人,她的家人在希特勒出生前就擁有該物業,是這棟房子的房東。1972年,奧地利內政部從她手裡租用這塊土地,並將其轉租給各種慈善機構。但自2011年最後一個住戶——「殘疾人中心」撤離以來,這座建築就一直空無一人。
四年前,奧地利政府宣布將其拆除,同時,內政部開始要求從鮑莫爾手中收購該物業,並援引了「特別法律授權」來沒收該財產。隨後就扣押和賠償問題,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法律爭論,在此期間,拆除房屋的計劃也被擱置了。
不過,奧地利政府仍然擔心它可能會被新納粹主義分子和其他同情希特勒思想的人利用,成為他們的「朝聖之所」。於是去年,當時的內政部長沃爾夫岡·佩紹恩(Wolfgang Peschorn)宣布將其改建為警察局,他說:「警察未來對這所房屋的使用將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即這座建築將永遠不會用來懷念納粹主義。 」
一塊紀念二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石碑安被放在建築前。 資料圖
目前,在這座建築前,唯一能使人聯想到過去時光的東西是一塊紀念二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石碑,這塊石碑安裝於1989年,上面寫著:「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從此不再是法西斯主義。為了紀念數以百萬計的死者。」
希特勒在阿爾卑斯山地帶的隱居之地——鷹巢如今已經成為了網紅餐廳。
據了解,改造工程將於2023年初完成,耗資約500萬歐元(約人民幣4000萬元)。在全球,其他與希特勒有關的建築物在戰後時期幾乎都被重新利用。比如,希特勒在阿爾卑斯山地帶的隱居之地——鷹巢(Eagle's Nest),如今已經改造成為了餐廳和旅遊景點,他位于波蘭密林中的軍事指揮部——狼穴(Wolf's Lair)也變成了一家酒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