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決定把希特勒出生公寓改造成警局,遏制納粹朝聖活動

2020-12-12 澎湃新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奧地利近日宣布決定將阿道夫·希特勒位於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出生地改造成一所警察局。當局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造,阻止它成為納粹同情者的朝聖地。

這座三層樓建築位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靠近德國邊境。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就出生在這棟建築裡的一間公寓裡,當時,他的父親在鎮上擔任海關官員。希特勒三歲時,全家離開了因河畔布勞瑙(當時該鎮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阿道夫·希特勒就出生在這棟建築裡的一間公寓裡。 資料圖

去年11月,奧地利內政部在歐盟範圍內發起了一場改造設計競賽,設計對象就是希特勒出生的這棟三層建築,奧地利計劃將其改造成警察局。官員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舉有助於遏制「納粹主義活動」。

6月2日,奧地利方面宣布,奧地利建築設計公司Marte. Marte Architects在競賽中獲勝。設計團隊提出將屋頂改造成山牆屋頂,用白色外牆取代現在的黃色外牆,與附近的建築物保持一致。

奧地利內政部長卡爾·內漢默(Karl Nehammer)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該鎮堅定地站在「希特勒所代表的一切事物的對立面」。「人可以通過一個國家的歷史來認識它的民主文化,奧地利花了很長時間來面對自己的歷史。今天,我們正在為處理我們的歷史責任開闢新的篇章。」他補充道。

長期以來,這棟建築的命運在當地受爭議,許多人希望消除希特勒曾居住在那裡的痛苦回憶。2012年,因河畔布勞瑙市長約翰尼斯·魏德巴赫爾(Johannes Waidbacher)接受奧地利報紙《Der Standard》採訪時說,該鎮已被「汙名化」。

魏德巴赫爾表示,納粹獨裁者在那裡度過的三年時光,肯定不是他生命中,「對他人格形成來說最有影響的時光」。「因此,作為城市來說,我們不曾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懷德巴赫爾說道。

獲勝的設計師團隊的改造方案。資料圖

在改造方面,一些人還建議將其改建為社區中心,並為其取名為「責任之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可以在那裡聚會,了解過去。

幾十年來,這座有爭議的建築的所有者是一個叫格爾林德·鮑莫爾(Gerlinde Pommer)的神秘人,她的家人在希特勒出生前就擁有該物業,是這棟房子的房東。1972年,奧地利內政部從她手裡租用這塊土地,並將其轉租給各種慈善機構。但自2011年最後一個住戶——「殘疾人中心」撤離以來,這座建築就一直空無一人。

四年前,奧地利政府宣布將其拆除,同時,內政部開始要求從鮑莫爾手中收購該物業,並援引了「特別法律授權」來沒收該財產。隨後就扣押和賠償問題,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法律爭論,在此期間,拆除房屋的計劃也被擱置了。

不過,奧地利政府仍然擔心它可能會被新納粹主義分子和其他同情希特勒思想的人利用,成為他們的「朝聖之所」。於是去年,當時的內政部長沃爾夫岡·佩紹恩(Wolfgang Peschorn)宣布將其改建為警察局,他說:「警察未來對這所房屋的使用將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即這座建築將永遠不會用來懷念納粹主義。 」

一塊紀念二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石碑安被放在建築前。 資料圖

目前,在這座建築前,唯一能使人聯想到過去時光的東西是一塊紀念二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石碑,這塊石碑安裝於1989年,上面寫著:「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從此不再是法西斯主義。為了紀念數以百萬計的死者。」

希特勒在阿爾卑斯山地帶的隱居之地——鷹巢如今已經成為了網紅餐廳。

據了解,改造工程將於2023年初完成,耗資約500萬歐元(約人民幣4000萬元)。在全球,其他與希特勒有關的建築物在戰後時期幾乎都被重新利用。比如,希特勒在阿爾卑斯山地帶的隱居之地——鷹巢(Eagle's Nest),如今已經改造成為了餐廳和旅遊景點,他位于波蘭密林中的軍事指揮部——狼穴(Wolf's Lair)也變成了一家酒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奧地利擬拆毀希特勒出生居所 永久消除其象徵性
    中國日報網10月18日電(沈洋)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奧地利政府計劃拆毀該國境內納粹德國頭目阿道夫希特勒出生時居住的建築,以永久地消除其象徵性。這棟小樓位於奧德邊境小鎮茵河畔布勞瑙,1889年希特勒就在頂層的出租屋裡出生。奧地利《新聞報》報導說,奧地利內政部長沃爾夫岡索博特卡表示,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已經決定拆毀這棟樓。他說:「希特勒的出生居所將被拆毀,其地基可以存留,但在那之上將建起一座新建築,供慈善機構或地方政府使用。」
  • 奧地利擬強徵希特勒故居 稱為避免落入新納粹手中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希特勒故居可能收歸國有。」奧地利《新聞報》10日說,奧政府近日計劃通過法律手段,強行徵收德國納粹頭目希特勒故居的產權,以免它落入新納粹手中,成為他們的「朝聖地」。希特勒故居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州因河畔布勞瑙鎮,是一座三層小樓。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在這裡出生。當時,這座樓是客棧。
  • 奧地利政府將希特勒出生地布勞瑙的房屋收歸國有
    ­  經歷了多年的「痛苦掙扎」後,奧地利政府最近終於做出決定,將希特勒出生的房屋收歸國有,計劃對其進行改造,而非拆除。­  奧地利人曾經羞於討論歷史問題。二戰結束後,奧地利多年躲在德國身後以受害人自居,直到上世紀90年代,時任奧地利總理弗拉尼茨基首次承認奧地利的「同謀」角色。奧地利政府和社會開始廣泛反思歷史問題。
  • 1938世界盃:納粹德國強迫奧地利人為他們踢球
    但在德國入侵並吞併奧地利三個月後,德國隊強迫五名奧地利先發隊員在比賽開始前為奧地利踢球,這可能是錯誤的計劃。阿道夫·希特勒希望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宣傳戰失敗後復仇。這些遊戲應該是納粹政權的展示和雅利安人的運動優勢。美國黑人短跑選手傑西·歐文斯以四枚金牌奪得比賽,德國奧運足球隊被挪威隊擊敗。
  • 貝希特斯加登會談:奧地利總理被希特勒脅迫,籤下不平等條約
    我告訴你,完全等於零,在整個歷史中,每個民族主義的思想都被奧地利破壞了;而且一點不假,所有這種破壞都是哈布斯堡王室和天主教會的主要活動。許士尼格:然而,總理先生,奧地利有許多貢獻是不能同德 國文化的總的成就分開的。例如像貝多芬這樣一個人……希特勒:哦—貝多芬?讓我告訴你吧,貝多芬是在下萊茵蘭出生的。
  • 希特勒徵服歐洲,為何首選佔領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因為進兵來因區,在希特勒的戰略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德國進兵來因區之後,希特勒更加有恃無恐,視凡爾賽和約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締結的其他一系列條約、協定如同廢紙,納粹的戰車就隆隆地駛上徵服歐洲的道路。一九三六年七月,德國夥同義大利策劃西班牙法西斯武裝叛亂,隨後便公開進行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還在進行之際,希特勒又確定新的侵略目標。
  • 布勞瑙小鎮居民羞於提起希特勒故居(圖)
    希特勒故居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青木攝  納粹希特勒曾在《我的奮鬥》中動情地寫道:「命運使我出生在萊茵河岸邊的布勞瑙鎮,直到今天我還認為,這是我的幸運。」然而希特勒的誕生,卻讓布勞瑙的後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 讓我們把奧地利「接回家」!希特勒劍指維也納,民意選擇德意志!
    雖然德國和奧地利是兩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血緣如此接近,像一家人。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第一次世界的時候,他 在「大德意志」的感召下,放棄奧地利國籍,以「志願兵」的身份加入德軍。希特勒下一步的行動就是要把奧地利「接回家」,他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他是不是瘋了,把奧地利這樣一個中歐大國納入德國,你想幹也要奧地利同意啊?
  •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阿諾德∙蘇潘:二戰中的奧地利人
    然而,當柏林與維也納在1931年3月19日決定「整合德國與奧地利的關稅與貿易政策」,在巴黎、布拉格、羅馬和倫敦掀起了憤怒的浪潮,特別是法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感覺受到了「德意志修正主義」的挑釁。希特勒的論據一是必須遏制德意志文化在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的衰落;二是必須贏得「農業經濟空間」;三是爭取實現重要原材料(煤炭、礦石、纖維材料和食用油等)「有條件」的自給自足。總而言之:「為了解決德國問題,只有運用暴力這一條道路可走。這條道路從來就充滿了風險。
  • 希特勒想要吞併奧地利,墨索裡尼竟然調了4個義大利師去阻止
    156名納粹黨衛軍偽裝成奧地利軍人,突入奧地利總理府,近距離槍殺了奧地利總理陶爾斐斯,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納粹分子也在奧地利境內製造混亂。當奧地利的消息傳回德國國內,希特勒努力按捺住了自己狂喜的心情,假裝跟別人在飯館裡很努力地研究菜單。
  • 二戰前夕德國吞併奧地利,希特勒站在巡遊車上,平民瘋狂吶喊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時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期間,德軍在奧地利政府宣布併入德意志後進入奧地利境內,德軍接管了奧地利的國防。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希特勒上臺後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遊船。僅1937年1年內,全德約有1000萬人參加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遊,「一時間納粹報刊、電臺和電影廣為宣傳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現在納粹德國的工人也成為可能。」德國還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 希特勒是德國人?史達林是俄國人?全錯了!
    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國籍成了另一張重要的"通行證",出國在外,經常會被人問:"你來自哪個國家?" 當然,這個問題誰都能答得出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國籍上產生誤解,比如說,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拿破崙,希特勒,史達林,他們的國籍是什麼呢?
  • 納粹金融巫師沙赫特:他締造了希特勒經濟奇蹟
    這本書在1934年就立刻被查禁了,它所影射的法本公司美國和德國的董事瓦伯格兄弟(就是今天「瑞銀華寶」裡的華寶)也矢口否認和這本書有關,但是,書中翔實的細節卻和很多現實資料一致,遂成疑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華爾街的銀行家與納粹合作的一項佐證。
  • 德國這棟別墅,人稱「世界第八大奇蹟」,擁有者是希特勒!
    早在1923年就深深吸引了來到這裡寫書的希特勒,在其掌握對納粹的統領權後,這裡先是被建成了一個避暑勝地,後又成為了納粹德國的第二政府駐地。希特勒便是在此地,籌劃了許多侵略行動,也接待了不少重要來客。1938年,這座剛建造完工的山頂別墅就成為了希特勒的行宮,由希特勒最信任的部下馬丁·鮑曼主導,歷時十三個月,耗費了六千萬帝國馬克,參與建造的工人達六千餘人,其中有十二名工人在施工期間失去了生命。這座建造在上克爾斯坦山頂的城堡,擁有絕佳的視野,可以輕鬆俯瞰到德國甚至是不遠處的奧地利的蒼茫大地。
  • 走進阿爾卑斯山下的「納粹村莊」
    在公眾視野外沉睡整整70年後,得益於歷史學家和自由記者們的努力,這個曾深深染上納粹印記的神秘目的地,終於從阿爾卑斯山的迷霧中現出了身形。    希特勒心中的人間天堂    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恩斯特·哈尼施教授說過:「希特勒一手握著薩爾茨堡,一手控制著奧斯維辛。
  • 二戰時期的奧地利
    1934年5月1日,奧地利法西斯主義者制定了新憲法,鞏固了的權力,但在7月25日,他在納粹政變企圖中被暗殺。他的繼任者承認奧地利是「德國國家」,奧地利人是「更好的德國人」,但希望奧地利保持獨立。他於3月13日宣布將於1938年3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討論奧地利從德國獨立的問題.1938年3月12日,奧地利納粹接管了政府,而德國軍隊佔領了該國,這阻止了施塞辛格的公投。1938年3月13日,正式宣布奧地利的安舒盧斯。兩天後,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在維也納宣布了他所謂的「德國帝國其餘部分」所謂的「祖國統一」。他在1938年4月確立了與德國聯盟的公民投的票。
  • 女武神計劃: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容克階層對納粹最後的反抗
    我們過去常常認為容克階層是納粹的同盟軍和支持者,那麼,為什麼他們也要反對希特勒?於是他多次試圖行刺希特勒,但都失敗了。這一次,他決定以定時炸彈結果掉希特勒。他用襯衣把一枚炸彈包起來,放在了自己的公文包裡。他藉口去衛生間方便,處理了炸彈,並將裝有炸彈的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這裡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然後施陶芬貝格趁人們正聚精會神地觀看地圖時走了出去。而有一名名叫勃蘭特的軍官,為了更好地看地圖,將施陶芬貝格的皮包移走。
  • 二大爺│希特勒的1936:世界為何會坐視納粹毀約
    但是由於非軍事區的限制,德國不能駐軍,而該地區是希特勒入侵西歐和法國的必經之地,如果遵守約定,那希特勒佔領歐洲的夢想就是空談。希特勒馬上動了毀約的心思。其實,早在1934年希特勒一面對世界高喊「德國當前的問題不能通過戰爭來獲得解決」,一面重新啟動了軍備生產。被希特勒的和平口號迷惑住的英法兩國,居然同意用「軍備平等」這種自毀凡爾賽條約的方式來拉攏德國。
  • 希特勒生平與評價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國納粹黨首領,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北部邊境小鎮布勞瑙。其父是海關一小職員。骨灰被埋進一個炮彈坑評價希特勒  他的影響幾乎完全惡毒有害,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約三千五百萬人喪失了性命。我無意為這個人樹碑立傳,但是事實不容迴避:希特勒對許許多多人的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小鎮。青年時代,他是位一事無成的藝術家,卻成了一位狂熱的德國民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