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美博物館賣藏品求生】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

2020-12-21 FX168財經網

【疫情致美博物館賣藏品求生】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10月15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在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12件藏品,其中包括卡米耶·柯羅和居斯塔夫·庫爾貝的畫作。

布魯克林博物館這次的拍賣不是為了購買新藏品,而是為了熬過疫情正在造成的衝擊。來自遊客的收入下降,藝術贊助人的資助降至最低限度,而建築和藏品的維護費用更是讓債務飆升。

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商定,到2022年前,允許美術館在受到監督的前提下將出售藏品作為收入來源。這樣做不是為了改善資金狀況,而是為了保障博物館的生存。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疫情致美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參考消息》29日刊登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記者安東尼奧·盧卡斯的文章《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文章摘要如下:  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外媒:疫情致美國多家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新媒體專電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的報導稱,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中國農業博物館關於徵集抗擊疫情藏品的公告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掀起了一場堅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陣地戰!阻擊戰!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隸屬於農業農村部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以宣傳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社會為宗旨。為了搜集、保存與此次抗擊疫情有關的物證,並讓這些物證更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宣傳英雄、普及科學、教育社會的作用,博物館決定自今日起,面向全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徵集與抗擊此次疫情有關的各種見證物、紀念物。
  • 全球每8座博物館就有1座撐不過疫情,倒閉後藏品怎麼辦?
    與享受政府補貼的歐洲同行相比,主要依靠門票和慈善捐贈生存的美國博物館將受到更沉重的影響。美國博物館聯盟表示,調查發現該國三分之一博物館在疫情開始前就已經處於虧損或接近虧損狀態,疫情結束後近三成博物館或永久關門。如果瀕臨倒閉,博物館或許不得不作出可能讓公眾鄙夷的決定——賣掉藏品。
  • 疫情或致全球13%博物館永久關閉,私人博物館還會免費嗎?
    相較於國內的博物館如火如荼舉辦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精品展覽, 熱鬧「雲」端,而國外許多博物館可能已經銷聲匿跡!也就是在5月18日這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博物館協會發布報告表示,全球博物館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疫情期間,8.5萬家博物館曾閉館,佔到全球博物館總數的近90%。此外,在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只有5%的博物館能夠向其受眾提供在線內容。
  • 虛擬博物館不僅是「疫情所需」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國內博物館閉館,國家文物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鼓勵各地博物館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為進一步拓展覆蓋面和服務範圍,積極與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項目組對接,將政府網站「博物館網站展覽平臺」項目推送嵌入國家平臺服務總門戶,緊急擴增展覽內容,以滿足全國觀眾疫情期間在線觀展需求。
  • 大都會博物館賣藏品 看西方博物館如何找錢
    資金來源與收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基金贊助、私人捐贈和博物館自身的創收。創收的渠道之一便是出售館藏藏品。雖然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種募資方式。紐約佳士得即將為大都會博物館做一個專場拍賣,出售館藏瓷器有500件之多。大都會博物館出售館藏需要履行哪些手續。既然博物館以公益和非贏利為主,那麼維繫運轉以及養活自己靠的什麼。   什麼情況下可以去賣館藏品?
  • 蘇州博物館疫情防控期間推出「雲蘇博」
    疫情防控期間,博物館做好閉館不停工,領導班子積極指導工作,持續安排工作人員提供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加急上線了「再造雲課堂」——線上美育課程平臺、「蘇博雲觀展」——展覽藏品展示平臺,涵蓋了MOOC教育和展覽藏品等多項內容;信息開發人員持續上線及優化基於蘇博建築和文物的多款HTML5互動遊戲。
  • 美國疫情反彈,博物館開而復關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持續蔓延,對全美文娛業造成重創。從今年3月開始,美各地博物館根據相關防控規定陸續關閉,收入銳減,普遍陷入生存危機。許多博物館只好採取裁人減薪等措施以「疫中求生」。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甚至破例拍賣名畫換取維持資金。
  • 疫情下全球博物館開啟線上battle,藏品一個比一個驚悚?
    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處於閉館的狀態,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卻沒有閒著:從各家博物館在網上互相比拼最毛骨悚然的藏品,到邀請網友在家複製藝術經典,再到回歸自己本行——收集跟疫情相關的物品和記憶,博物館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當下、連接彼此。
  • 全球博物館告急:13%恐倒閉,藏品或被賣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之下,全球的博物館都在艱難度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布的兩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8.5萬座博物館陸續在不同時間段關閉,佔總數的近90%。即便成功遏制病毒繼續傳播,博物館收入的大幅減少也已對其運營造成嚴重影響。
  • 別鬧,博物館還能賣藏品?
    博物館裡的藏品流入公開的拍賣會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尤其是對於很多依靠政府和私人捐助的博物館而言,要想滿足日新月異的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僅靠一年幾百萬的資金是很難實現的。可同樣的,如果博物館習慣了用「舊藏品」來換「新藏品」,並且是以拍賣的方式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行為多少就有點投資的味道了,也會招來很多非議和指責,畢竟很多博物館的藏品最初都是由私人捐助而來,這種公然出售的行為無疑會讓很多捐助者感到心痛和不滿。尤其是在面對近乎與「淘汰」概念的以舊換新,就更加容易激化捐助者與博物館之間的矛盾。
  • 欲賣不能的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
    但是,無論這是多麼迫切的長期需求或這些計劃將如何利在千秋,AAMD當前的立場是:博物館基金的資金來源,絕不能通過出售這些『被移除的館藏』得來。」今年4月份,疫情導致大多數博物館出現了經營壓力,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AAMD)放寬了未來兩年的相關行業準則,允許文博機構出售某些藏品來支付其他永久收藏品的保管費用,以度過目前的艱難時期。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所以疫情真正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海外博物館的財政困境,以及對員工的安置。我們博物館從三四月初開始,50%以上的員工停薪留職了,他們當然也受到聯邦政府一些生活上的資助,但是對博物館來講已經沒有能力支持他們在博物館全額工作。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幾乎全部減薪20%,按照每周工作4天算,從4月份開始,到現在還沒有結束。7月上旬重新開館之後,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員工還沒回來。
  • 疫情期間十三行博物館文物增至4700件(套)
    疫情期間十三行博物館文物增至4700件(套)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何曉光  2020-05-17 涵蓋廣彩瓷器、通草畫、廣繡、外銷扇
  • 博物館藏品可以賣嗎?(組圖)
    這是中國拍賣公司首次接受海外博物館委託拍賣其藏品。但人們由此引發的話題則是:國內博物館收藏的東西是否也能拿出來賣?  歐美地區模式成熟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博物館系統比較完善的歐美國家和地區,館藏文物的有償轉讓以及委託拍賣行獲取經濟收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各類不同規模、門類的博物館均在不同程度上採用這種方式,作為調劑館藏文物和藝術品的結構、數量和種類的一種手段。
  • 全球確診超470萬 疫情或致全球13%博物館永久關閉
    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兩項研究證實,全球博物館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疫情期間,8.5萬家博物館曾閉館,佔到全球博物館總數的近90%。此外,在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只有5%的博物館能夠向其受眾提供在線內容。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永久關閉。  這兩項關於會員國和博物館專業人士的研究旨在評估新冠肺炎疫情對博物館和博物館機構的影響,並調研整個行業對疫情的應對情況,探討疫情過後為各機構提供支持的合適方式。  「博物館在社會復原力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 為何博物館可以賣藏品?
    隨後,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AAM)和美術館館長協會(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Directors, AAMD)發表了制裁聲明,號召協會243家會員單位斷絕與該博物館的業務往來,既不出借任何藏品,也不與其合作任何巡迴展覽。
  • 日本各地博物館收集新冠「歷史資料」,讓未來的人們記住今天的疫情
    為了讓後世了解今天的人們是如何在疫情中生活的,日本各地博物館正在收集口罩、照片、宣傳單等與疫情有關的「歷史資料」,以作為博物館今後的「藏品」。在北海道浦幌町,當地政府設立的博物館從今年2月份開始就早早地呼籲民眾提供與疫情有關的物品。
  • 當情懷遭遇疫情,博物館、美術館如今過得怎麼樣?
    於是當疫情襲來,我們很容易地聽見了書店求救的呼聲、看見了書店眾籌和賣貨的直播。然而同樣作為都市文化空間,博物館、美術館卻鮮少獲得意義標籤的加持,也想當然地被以為它們會比圖書買賣承受更小的經濟負擔。所以疫情按下的暫停鍵裡,博物館、美術館的心跳往往在無意中被忽視了。可是寒風之下,誰人可以獨自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