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酒便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文化也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早在商周之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在《周禮》中寫道:「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這記述的便是四種不同的酒類。然飲酒之後,由於酒精的作用,人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周代,便制訂了諸多酒類禮儀,也由此衍生出了燦爛的酒文化。
周代關於酒的記載多見於《詩經》。據統計在字字珠璣的《詩經》中,單一個「酒」字就出現了63次之多,其中《國風》篇7次,《頌》篇6次,而《雅》篇中則出現了高達50次。由此可見,酒已經深入到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同時《詩經》還記述了當時人們所掌握的釀酒技術。如《行葦》曰:「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鬥,以祈黃耇。」又如《周頌絲衣》曰:「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這其中便介紹了兩種酒:一種為 「酒醴」;一種為「旨酒」。
眾所周知,酒的味道依據原料以及製作工藝的區別也有著巨大的差異。如今我們可以喝到的酒類品種數不勝數,但在周代時期,人們所能喝的就也就無外乎「酒醴」和「旨酒」了。其中前者為甜酒酒味濃烈,後者則為酒味更加柔和的酒。
說到飲酒,自然就少不了飲酒用的酒器。在禮制森嚴的周代,酒器的選擇也十分考究。常見的酒器中,若依據其具體用途劃分,可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舀酒器、貯酒器等。相比於禮樂制度尚未建立的商朝來說,周代的酒器數量雖少,但形制已經更加規範,作用也更加分明。下面我們就來列舉其中的三中周代常用的酒器。
一、煮酒器
在周代,斝和爵是最常見的煮酒器具。其中「斝」是一種用青銅鑄造的器皿,其長足圓腹,造型與鼎類似。它的存在,常常伴隨著爵等配套使用。而另一種煮酒器「爵」,也是由青銅鑄造,它的造型較斝存在不同。其前部有便與飲酒的流,後有尾還增加了把手。相較於「斝」來說,「爵」的功能較多,能盛酒、還能斟酒,甚至可以對酒進行加熱。然而雖然爵堪稱酒器中的多面手,但在周代,這種器皿只有貴族才有權使用。
二、盛酒器
說到周代的盛酒器,可謂是種類豐富。在《大雅韓奕》中就曾記載:「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這其中的壺就是盛酒器的一種。壺的造型多為橢圓形,除此之外還有瓢形、魚形等形制。出了壺之外盛酒器還包括尊、缶、卣等在內的諸多種類。
三、飲酒器
除了上文提到了爵之外,周代常見的飲酒器還有觥、觴、觚、杯等種類。我們熟悉的一個成語「觥籌交錯」中的觥便是酒器的一種。「觥」多以獸為鑄造靈感,造型多變。另一種盛酒器「杯」的名稱則被我們一直沿用至今,足見周代飲酒文化的影響之大。
四、禮酒文化的發展
酒作為一種飲品起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在夏商時期,就出現了曾因飲酒誤國帶來的慘劇。因此,到了周代便建立起了一系列複雜的禮酒文化。《詩經》中提到的酒,依據其出現的場合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表達功能。
在周代,酒已經不再單純的作為之中飲食需求,而是承擔起了更多的作用。在《小雅鹿鳴》中就寫道:「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由此可見,酒在周代時就已經有了加強情感交流的作用了。人們通過就席間推杯換盞一訴衷腸,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同時,無數的文人還借酒來抒發心中感慨:「宜言飲酒,與子偕老」作者藉此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許,酒中已經寄託了作者豐富的情感。
總結:
酒在中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直到周代時期,酒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時,基於前朝「飲酒誤國」的教訓,周代建立起了複雜的禮酒文化,達到了「有禮則酒食可以合歡」的地步,才真正實現了「饗祀養賢」的目的。酒在周代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藉助中華文化強大的慣性力量,這些數千年以前的文化至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參考資料:
宋薇茄:《古代的酒、酒器與酒文化——酒文化漫敘之一》
孫機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