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逛香港古董店撿到漏,老闆非要「好事成雙」,虧近兩千萬

2020-12-15 說老話

馬未都:逛香港古董店撿到漏,老闆非要「好事成雙」,虧近兩千萬

收藏裡有點文化見識的我們就可以稱為老師,而如果是撿漏方面特別厲害的,那就可以叫做收藏家了,如果撿漏撿到把博物館開起來,那可以叫做頂級收藏家,馬未都就是其中之一,他依靠著數十年的撿漏歷程,成功將他的博物館建了起來,許多人可能會因為馬未都如今令人瞠目的身家,還有他出生在北京,而懷疑他家裡是不是很有背景,但是馬未都在節目中曾經就此事做過澄清,他們家在北京也是個普通人家,父母都是部隊退休幹部,大錢家裡肯定沒有,小錢倒是總能拿得出手,但是說實話,這種條件放在當時的北京城,也就是一般情況而已。

作為編輯,年輕的馬未都還是有點積蓄的,並且由於這類工作自由度比較高,馬未都就漸漸發展出業餘愛好,這就是他後來走上的收藏之路,許多人知道馬未都都是始於他的簡陋故事,但是對於馬未都自己本人而言,確實是在收藏這一行混久了,自然也就摸出自己關於這行的一些門道,後來的馬未都不僅有眼力勁,而且還敢買,不過他買的一般都是兩類東西,一個是他懂得,一個是他看著喜歡的。

80年代的香港,可有馬未都的印記,作為最早一批進入香港淘古董的人,他可是經常會到香港去溜達,那裡的收藏市場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開始火熱起來的,不過這個行業也是魚龍混雜,但還不算有大利可圖,因為收藏投資這個概念都沒出現,馬未都在香港古玩市場可謂是縱橫捭闔,斬獲頗豐。

他最有印象的當然要數自己在香港古董店淘到的「邢窯白碗」,但是只花了幾十塊,但是這種「邢窯白碗」在古玩瓷器上可是珍稀品種,後來價值更是水漲船高,當然有勝利也肯定有遺憾,這就是收藏這一行許多人的真實感受,他在香港其實曾經碰見3件成套的珍貴古董,但是不得不說,那時候的馬未都也沒有什麼錢,所以有兩件他並沒有買到手,這也成為他收藏的遺憾事。

這件東西叫做銅席鎮,主要的作用是防止蓆子四角因為使用使用時間長而翹起來的問題,當時在香港古董店馬未都就看到3件一樣的西漢鎏金銅席鎮,對於當時的馬未都來說,這可是大寶貝,只在古籍上看到過,而且放眼國內的博物館,這種藏品也是極為罕見,這讓他直接看到三件,哪裡受得了,由於商人不讓馬未都拿著兩隻,畢竟好事成雙,剩下的一隻可就沒人要了,但是他又沒有那麼多錢,於是就只能買下一隻,剩下的兩隻第二天就被買走了,馬未都為此傷心好久。安思遠的拍賣會中,西漢鎏金銅席鎮,賣了285.3萬美金,相當於人民幣1954萬。

相關焦點

  • 馬未都在香港古董店撿漏,老闆卻要「好事成雙」,虧了兩千萬
    馬未都在香港古董店撿漏,老闆卻要「好事成雙」,虧了兩千萬文/小海專注歷史故事說起我國的當代收藏界,不得不提起馬未都先生。馬未都學識淵博,見多識廣,通過自己的學習與鑽研,成為了收藏界的一方大佬。對八十年代的香港來說,馬未都可以說是有著深刻的印記。作為第一批前往深圳套古董的人,馬未都可是經常前往香港的古玩市場。當時香港的收藏全才剛剛開始火熱起來,並沒有什麼投資收藏的概念,可以說是有利可圖。而馬未都則憑藉著自己過人的眼力與豐富的知識,在香港古玩市場可以說是縱橫捭闔,斬獲頗豐。
  • 遇到心機很重的古董店老闆,如何撿漏?馬未都: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遇到心機很重的古董店老闆,如何撿漏?還不到30歲的馬未都,有著另外一份正經的職業,那就是編輯,但是當時這種工作自由的時間是比較多的,閒暇時間許多人會選擇看看書,出去玩或者宅在家裡睡睡覺,但是馬未都不同,他會選擇去逛古玩攤子,80年代的古玩市場現在可比不了,因為當時真品也是沒有市場,滿大街珍奇古玩居然還沒有人要,但是即使這樣,馬未都依然入手古董時選擇比較謹慎,這也練就他的「火眼金睛」。
  • 馬未都:相中一個仿汝窯,老闆卻不識貨,我就鼓勵他說出多少錢!
    所以,馬未都逛地攤成了業餘時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條件好了,地攤變成了古玩城,套路還是跟地攤時一樣。當然了收藏行當沒有人不認識馬未都的,真是逛到了誰家,暫且不說賺錢還是不賺錢,單憑見過馬未都這個牛都能吹一輩子。
  • 馬未都:這破碗不值錢!從香港帶回國內,卻成了無價之寶!
    9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都知道這裡有眾多未被發現的歷史文物。馬未都便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到這裡想碰下運氣。到了香港之後,馬未都便在古董店裡轉悠了起來。幾天下來,終於在一個破舊的古玩店,被他發現了一個陳舊的白瓷碗。第一眼看上去,這就是個破碗,但是馬未都上前拿起了觀察之後,才發現了其中的端倪。而這個端倪,也讓他激動的差點「表現出來」。
  • 馬未都在古董文玩店看中一瓷碗,碗底的1個字,令馬未都激動手抖
    尤其是在收藏這個過程中,它除了可以無形之中提升文化素養,關鍵像一些古董文玩,他們是不會貶值的。而且他們的升值空間特別大,總會在某一段時間,讓你大賺一筆。因此,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裡,不如用它來做一些投資。當然,做這行就需要有一些了解,畢竟文玩市場的水特別深,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當受騙。傾家蕩產,可能來的都是贗品,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
  • 來香港這兒買古董特過癮,馬未都差不多每家店都買過東西!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香港古董街荷李活道一直都是古玩愛好者必到之地。這裡聚集了超過100家的古董及古董家私店,聞名世界,被媒體評為「一輩子必須走一趟的街道」之一。通常只需掏上一百幾十元,也可以把不少「小古董」抱回家。
  • 日本古董店老闆遇上中國收藏家,馬未都:不多不多,賺他3億而已
    日本古董店老闆遇上中國收藏家,馬未都:不多不多,賺他3億而已提起我們國家的近代史,可能許多人腦海裡都能出現西方列強入侵,並在華夏大地上燒殺搶掠的情景,後來更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企圖將我國直接佔領,對於整個洋洋華夏古國來說,都是千年未見之大變局
  • 馬未都撿漏能力雖厲害,但開古董店卻不行,後來得高人支招才解決
    能把撿漏當成家常便飯的事情,這種人並不多見,不然就沒有這麼多打眼的故事了,馬未都也就因為這項本事,才在古玩行當裡頭,名聲越混越大,甚至後來到潘家園逛攤,身邊都會圍著一大群人,這裡面有藏友,也有許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馬未都眼力勁好,想瞧瞧他是怎麼買東西的。
  • 馬未都在香港購買了一個古董,古董底部藏有一字,我的手直發抖
    而他一生中見過的稀世珍品,比一個博物館中藏品的都要多。據報導,馬未都在香港曾購買了一個古董,底部藏有一字,讓他的手直發抖。為什麼他的手直發抖呢?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一下:馬末都最早是一個工人,那時候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他雖然不把收集古董當做是一種事業,但是也是他必不可少的一種愛好。到了八十年代,對古董痴迷的馬末都為了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藏品,曾圍繞中國走了一圈。
  • 香港富豪宴請馬未都:我吃了一頓神奇的飯
    由於楊永德長期專注於收藏,在瓷枕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於整個香港的瓷枕領域受他的影響,價格水漲船高。那些年月,香港的古董行很興盛,馬未都時不常就往那裡跑一趟,有一次,他在好萊塢街淘換寶貝,看到一對成色很好的瓷枕,一問價錢,連見多識廣的馬未都都被它的「身價」給驚著了。
  •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如今的盛世之下,古玩行業可謂是非常火熱,即使是普通人,偶爾也會去閒逛一番,買點小玩意,買古董要去古董市場,這算是一個常識,但有些時候,在其它的地方也能買到古董
  • 馬未都: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
    馬未都: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家,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商人。但是馬未都也有在經商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他曾在琉璃廠開過一個古董店,這是大家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吧!事情就是這麼的讓人感到意外,這馬未都就屬於這一種。對此,用馬未都的說法就是「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個收藏界的扛把子,為何就這樣的不被人認可?這背後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呢?話說馬未都進入古玩行,也是經歷了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也是一個工薪階層,也就是一個收入穩定的小編。
  • 馬未都:飯店夥計花3塊「包圓」地攤貨,命運因此發生巨變!
    不過像馬未都這樣幸運的人很少,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奮鬥和機遇,才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農民到專家,其中的酸甜苦辣可就太多了,馬未都認識很多大專家和收藏家,他們都是古董行業裡面的名人
  • 馬未都在香港古玩店,看一瓷碗刻「盈」,表面鎮定內心卻已慌
    在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的時候,應該是古董收藏界最豐收的時候,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是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在大環境下的人們群眾,都在追求更好的現實生活質量的時候,古董收藏者們憑藉已有的經濟基礎,收購了很多的民間寶物。收藏界的「大拿們」,在這個時間點有了很好的施展空間。
  •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馬未都判斷這對椅子當時在香港市場上的行情大約是8000到1萬元,於是立刻和販子成交。馬未都認為,該別人賺的錢你要讓他賺到。他的觀點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看起來吃虧了,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鑑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一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一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 BBC:在倫敦古董市場上能撿到「漏」嗎?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越來越多的古董商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每到周六都來這裡交易,多達兩千個交易攤位,使其成為英國最大的古董市場。 歐洲銀器,中國古瓷,古董相機,珠寶首飾,包羅萬象,這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淘寶者天堂。  曾經在波特貝洛路市場浸染多年的一位中國商戶,在這個古董市場到底能買到中國真古董嗎?他說,肯定有,但你是否能買到要看自己的眼力,並不是容易的事。
  • 馬未都要將古董全部捐掉,一點不留給子孫,為何兒子卻不同意?
    憑著這樣成功的作品,馬未都賺了不少的銀子,後來事業有成的他也直接去收藏領域發展。到了上世紀90年代,馬未都就收穫了不少的古董,其中包括陶瓷、玉器、漆器等很多不同的類型。1992年,他還出版了自己所寫的與收藏相關書籍。由於馬未都在這方面一心一意的發展,所以後來他的藏品竟多得可開博物館了。而本著「讓大夥都能欣賞到藏品」的原則,他還真的開了屬於自己的觀復博物館。
  • 馬未都發家史:古董這麼多卻從不收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瓶瓶罐罐很容易就會漏,而書畫一般很少漏,而且書畫多假貨,所以馬未都盡靠撿漏這些瓶瓶罐罐來發家致富。 不管在什麼時候,書畫這種東西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接觸的,而且在那個時代,寶貴的書畫都是閉門不出,自己收藏的,而馬未都和這些毫無關係,原始積累的錢也不多,因此只能另選他路,走起了搞文物的路子,剛好那個時候沒什麼人注意到這些文物的價值,因此有人要就便宜賣了。
  • 馬未都: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
    實際上,琉璃廠不僅有為文人墨客臉上貼金的作用,還有古董文玩交易的作用。建國前,琉璃廠就是聲名顯赫,文物交易很是發達,建國後琉璃廠逐漸衰落。馬未都開始出沒在琉璃廠地攤上的時候,琉璃廠已經是經歷了近30多年的低迷期。馬未都表示,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琉璃廠的古董究竟有多便宜呢?看看馬未都怎麼說。琉璃廠的興衰,可以看作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晴雨表。
  • 李嘉誠找馬未都買古董,打了六折還是覺得貴,究竟是什麼?
    說到這,大家應該猜得出今天要講的主題了,肯定是跟"錢"有關,而且跟"錢"的多少也有很大的關係。圖片:收藏名家字畫劇照大家都知道古董值錢,卻不清楚古董到底值多少錢,或是它未來的價值到底能夠達到何種水平。相反,國內的富豪通常不太願意花太多的錢來買古董,他們知道古董會升值,也值得花錢,可在購買古董時,還是會存在中國人普遍的心理,喜歡討價還價,今天就來講一個在收藏界內,一流的收藏家賺二流收藏家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