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

2020-12-15 文史夢古今

馬未都: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

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家,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商人。但是馬未都也有在經商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他曾在琉璃廠開過一個古董店,這是大家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吧!事情就是這麼的讓人感到意外,這馬未都就屬於這一種。對此,用馬未都的說法就是「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老先生說我做不了買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個收藏界的扛把子,為何就這樣的不被人認可?這背後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呢?

話說馬未都進入古玩行,也是經歷了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也是一個工薪階層,也就是一個收入穩定的小編。他也是大街小巷的撿漏,想要找到有價值的東西,然而這註定是一條非常艱難的徵途。事實上,馬未都也確實是走了不少彎路子。他此前曾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琉璃廠開了一個規模可觀的店鋪。

這馬未都在琉璃廠確實是在琉璃廠待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馬未都不僅收穫到了額外的財富,也從老先生那裡得到了意外的精神財富。精神財富這種東西,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馬未都最開始幹古董店這一行,人家老先生就說你幹不了這一行,知識分子想要做買賣,那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饒是馬未都心高氣傲,也是覺得自己怎麼就會不適合做這一行呢?事實上,馬未都確實是有那麼一段時間,生意還是比較慘澹的。老先生就給馬未都說了一個絕招,那就是在搞生意做買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技巧,不能藏著掖著。老先生給馬未都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那就是琉璃廠做買賣,千萬不能藏著掖著,無論颳風下雨都應該打開門。

這個說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按照老先生的說法,這個下雨天把門開的圓圓的,就能以新顧客前來。下著雨還能把買賣給做了,這點本領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左右了的。馬未都心領神會,自從老先生說他做買賣不行,就一門心思的琢磨如何把自己的買賣給做好。所以,他就在相當短的時間裡把自己好出手不好出手的東西,都給賣了。由此,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事實上,琉璃廠的那位老先生還真是看走眼了,馬未都絕非那種做不了買賣的人。相反馬未都,後來經營的觀復博物館,無疑是中國目前經營最好的私人博物館。當然這與馬未都在琉璃廠經營古董店,那是有一定關係的。馬未都確實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往往能夠從老先生身上學到精華所在,這種學習能力還真是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

時隔多年,馬未都再度回憶起當年的崢嶸歲月,雖然比較慘澹,可是依舊動情的說道 「我曾在琉璃廠開古董店,生意慘澹」。然而,馬未都總能遇到生命中的貴人,雖然老先生說他做不了買賣,可是他依舊是相當的厲害,依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這種精神,確實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馬未都:我有一把明代「戚家刀」,刀光閃閃,可惜沒刀鞘

馬未都:兒子在國外留學讀書,情緒低落時,我常用這一句話勉勵他

馬未都4件堪稱國寶級藏品,價值不菲,一般不輕易示人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撿漏能力雖厲害,但開古董店卻不行,後來得高人支招才解決
    但是馬未都雖然撿漏厲害,在他收藏的路上卻也遇到過問題,就是隨著經驗和見識不斷的積累,以前許多東西在他看來,檔次就不怎麼樣了,類似一些收重複的,他也想要把東西全都給讓出去,不然資金騰挪不出來,以後要真看上寶貝,還沒辦法出手買了。於是他就想了一招,在現在北京琉璃廠裡,開一古玩店,專門用來出售自己手頭重複的,或者後來看不上的古玩。
  • 馬未都有個鼻煙壺,造型精美,網友:捨不得往鼻子上湊
    馬未都作為收藏名家,自然不會放過這種極具收藏價值的鼻煙壺。馬未都的這個鼻煙壺,不像其他藏品,有太多纏綿悱惻的曲折撿漏故事。馬未都對於這個鼻煙壺的來歷,那是諱莫如深,沒有指出這個鼻煙壺是怎麼來的?但是從這個鼻煙壺的造型來看,那是相當精美。這也難怪網友會表示,真要拿著這個鼻煙壺,還真就捨不得往鼻子上湊。究竟是個什麼來頭?話說這個鼻煙傳入中國的歷史,並不是太長。
  • 馬未都: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
    馬未都: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琉璃廠在中國文人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地位。中國近代有頭有臉的書畫名家,得不到琉璃廠的認可,想要在江湖上混那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張大千、齊白石等大佬,都在琉璃廠留下了佳話。
  •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如今的盛世之下,古玩行業可謂是非常火熱,即使是普通人,偶爾也會去閒逛一番,買點小玩意,買古董要去古董市場,這算是一個常識,但有些時候,在其它的地方也能買到古董
  • 史樹青: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物鑑定家,見證了北京琉璃廠興衰歲月
    到了明朝,北京定為國都以後,琉璃廠就開始繁榮了起來。當時,在前門正陽門的門洞裡,就有人在此擺書和賣文物。隨著大量商人的進駐,琉璃廠得以不斷發展和擴張,當時,買賣從琉璃廠擴展到宣外報國寺一帶。當時,就連法源寺廟內的一些閒置房子,都被對外出租給一些商人來開買賣。所以,一到廟會的時候,四面八方的人士來到這裡,買賣的叫喊聲響徹廟會。
  • 馬未都:飯店夥計花3塊「包圓」地攤貨,命運因此發生巨變!
    馬未都:飯店夥計花3塊「包圓」地攤貨,命運因此發生巨變! 有一句話曾廣為流傳,叫做「往上倒三輩,誰家裡都是農民」,這句話還真沒錯,馬未都就深有感觸,他從小出生在北京,所以沒怎麼吃苦,而且後來他還跟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學習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馬未都的「專家之路」並不算曲折。
  • 馬未都:我見過最狠的古董做局,活生生造一個墓,現挖現賣!
    在眾多行業中,公認水最深的有兩個,一個是娛樂圈,另一個則是古董文物圈。娛樂圈不用多說,大家關注的都比較多,也比較明顯,但與大部分人其實關係不太大。 馬未都經常被請去做鑑定,見過很多做局的新手段,平地摳餅,活生生的造一座墓就是其中一種。曾經一個馬未都熟識的西北商人,送給馬未都一堆古董。
  • 馬未都在香港古董店撿漏,老闆卻要「好事成雙」,虧了兩千萬
    馬未都在香港古董店撿漏,老闆卻要「好事成雙」,虧了兩千萬文/小海專注歷史故事說起我國的當代收藏界,不得不提起馬未都先生。馬未都學識淵博,見多識廣,通過自己的學習與鑽研,成為了收藏界的一方大佬。我想大部分人都是通過馬未都的撿漏故事了解他的。畢竟,靠著撿漏,在北京城裡撿出一座博物館的,天上地下可是僅此一號。或許有人因為馬未都自小在北京長大,懷疑他有著顯赫的身世。其實,這些馬未都在節目中都有了說明。他家在北京只能說是個普通人家,父母都是退休幹部。大富大貴算不上,但是一些小錢倒還是能拿得出手的。客觀來說,屬於中等家庭吧。
  • 馬未都:35年前我一個月就能賺8萬,但不敢告訴同事和朋友
    馬未都:35年前,我一個月就能賺80000,但是我做的事情不敢告訴同事和朋友,我一直都是保密的。馬未都曾經說過,年輕人就該努力賺錢,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你的實力。但馬未都當年的月收入就有80000萬以上。當年他4年級就肄業了,然後由工人變成了一個雜誌社的編輯,沒有背景沒有人脈,但是他有眼光和毅力。他偏偏對文物感興趣,一開始都是玩小的,3塊5塊的小玩意起步,後來有錢就吃香喝辣的,同事無人知道他都幹嘛了。
  • 馬未都在古董文玩店看中一瓷碗,碗底的1個字,令馬未都激動手抖
    尤其是在收藏這個過程中,它除了可以無形之中提升文化素養,關鍵像一些古董文玩,他們是不會貶值的。而且他們的升值空間特別大,總會在某一段時間,讓你大賺一筆。因此,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裡,不如用它來做一些投資。當然,做這行就需要有一些了解,畢竟文玩市場的水特別深,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當受騙。傾家蕩產,可能來的都是贗品,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
  • 香港的琉璃廠潘家園,那只能想到荷李活道古董街了
    荷李活道古董街-香港的琉璃廠潘家園雖說和好萊塢同名,這裡與美國電影並沒有關係,這條街道得名於早年街邊種植的冬青樹(Holly Wood)街旁古董店林立,可以說是香港的琉璃廠和潘家園,大到明清家具、石雕花瓶,小到玉石印章
  • 馬未都:收藏有詐
    混熟了,馬未都發現這些人大都服過刑,刑滿釋放後沒工作,做古董生意就是將本求利,「他們賣的是什麼不知道,但知道3塊錢買進的,5塊錢就賣,2塊肯定不賣」。在馬未都四處收藏古董的時候,周圍人都沒什麼興趣,每次他買到一個好東西想跟朋友交流欣賞都找不到人。「買完東西不給別人看不過癮,必須給別人看。」馬未都說。
  • 遇到心機很重的古董店老闆,如何撿漏?馬未都: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遇到心機很重的古董店老闆,如何撿漏?馬未都:只需要做到這一點有人說馬未都是收藏界最高調的人,其實這樣說也並沒有錯,大家對收藏家們的印象就是極其低調,畢竟中國文化講究財不可外露,結果馬未都倒好,不僅把寶貝都拿出來展覽,開了自己的博物館,還經常上電視上節目,做各種分享和鑑寶。
  • 馬未都發家史:古董這麼多卻從不收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導讀:說到到當今的收藏大家,那肯定有馬未都的一分子,到如今,很多人都認為馬未都就是"古玩行"的代名詞,這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收藏經驗,上到陶瓷玉器,下到家具錢幣,幾乎什麼都有,連馬未都都不顧謙虛稱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品種多面積大,在私人博物館裡可以當第一,可是為什麼什麼文物都收的私人博物館裡卻沒有書畫呢?
  • 馬未都:逛香港古董店撿到漏,老闆非要「好事成雙」,虧近兩千萬
    馬未都:逛香港古董店撿到漏,老闆非要「好事成雙」,虧近兩千萬收藏裡有點文化見識的我們就可以稱為老師,而如果是撿漏方面特別厲害的,那就可以叫做收藏家了,如果撿漏撿到把博物館開起來,那可以叫做頂級收藏家,馬未都就是其中之一,他依靠著數十年的撿漏歷程
  • 瞅古董店開業撿漏?這位像列寧的旅華第1洋人,曾是清廷二品大員
    民國初,一老外拄個棍走進北平琉璃廠。一進這琉璃廠大街,直奔一剛開業古董店,入門便問有沒好玩意。福大人原名福開森,美國洋人,曾被光緒賞賜二品頂戴,端著清廷鐵飯碗的大員,吃過朝廷一年皇糧。偏著他不走運,第二年辛亥革命,清朝倒臺,他差事沒了,「福大人」名號卻留下了。福開森還號稱「旅華第1洋人」,手裡有錢,那些年沒少倒騰古董文物。今天,他依然一副老式打扮,來淘古董。
  •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收藏似乎都是有錢人的愛好,而跟普通人的關係不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收藏不僅需要財力物力,還需要大量時間,如果要從收藏本身來看,其實這就是一種精神享受,只不過在現代,古董還多了一項價值,那就是可以當做投資,而馬未都則是所有「投資客」中的佼佼者。
  • 日本古董店老闆遇上中國收藏家,馬未都:不多不多,賺他3億而已
    日本古董店老闆遇上中國收藏家,馬未都:不多不多,賺他3億而已提起我們國家的近代史,可能許多人腦海裡都能出現西方列強入侵,並在華夏大地上燒殺搶掠的情景,後來更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企圖將我國直接佔領,對於整個洋洋華夏古國來說,都是千年未見之大變局
  • 他家世代在潘家園開古董店,快到晚上天色將暗才會將真貨擺出來
    後來因為琉璃廠的設施和房屋比較老舊,收廢舊物品的潘家園就成了主流陣地,並且接過了琉璃廠的衣缽,將做古董的規矩全都繼承了下來。規矩就是為了防止惡性競爭,讓古董這個行業裡的人都能有飯吃,都餓不著。比如說擺在外面的古董,這裡面就有一個門道。不只是人分三六九等,古董也分上中下品。一般的散客遊客,來潘家園就是看看古董,開開眼,見識見識。
  • 馬未都:相中一個仿汝窯,老闆卻不識貨,我就鼓勵他說出多少錢!
    馬未都:相中一個仿汝窯,老闆卻不識貨,我就鼓勵他說出多少錢! 其貌不揚的地攤,往往也可以創造奇蹟,一大批國寶級文物都是從地攤上走進博物館裡的。比如馬未都曾在地攤上撿漏了一個西漢鎏金蠶,同款的是陝西博物館的展館之寶,民間擁有者僅馬未都一家,可見馬未都確實是有眼力勁。